近世日本徂徠學的“禮樂”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27 02:05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中期,即日本德川幕府時代,是作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朱子學受到古學派挑戰(zhàn),也是徂徠學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本文結(jié)合荻生徂徠各階段的著作,以及徂徠生平、活動的史料,考察這一階段徂徠學的發(fā)展過程,并勾勒出儒學在近世日本社會中的實際狀況。一方面,由荻生徂徠(1666-1728)構(gòu)建的“禮樂”思想及其經(jīng)世論,使得徂徠學在江戶學界獨樹一幟。徂徠學的禮樂論包含了三方面內(nèi)涵:首先“禮樂”處于徂徠思想體系的核心地位,它經(jīng)常被等同于“先王之道”,即“道謂禮樂者也”。其次,徂徠的“禮樂”是一種可以被實踐的教養(yǎng),通過“禮樂之教”來引導人“成德”,即“先王之四術(shù)”,這時“禮樂”是一種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第三,“禮樂”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經(jīng)徂徠之手,被轉(zhuǎn)化為“祭政一體”的政治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與當時日本社會內(nèi)部儒者熱衷于解讀和實踐《文公家禮》不同,荻生徂徠的禮樂論絕非是要恢復古代中國的禮儀和條文,而是意在重構(gòu)日本的道德規(guī)范與社會制度。徂徠學派文士們所進行的教育(先王四教)、政治(三代追思)和對外交往活動(與朝鮮通信使之筆談),很大程度上是得以此理論為前提進行展開的。遺憾的是,徂徠的禮樂論未能被江戶社...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節(jié) 問題意識
第二節(jié) 學術(shù)史回顧與學術(shù)爭論
第一章 荻生徂徠的學術(shù)背景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jié) 身份·經(jīng)歷·交往與徂徠學的形成
第二節(jié) 《蘐園隨筆》的成立與伊藤仁齋之關(guān)聯(lián)
第三節(jié) 古學形成的再探討:荻生徂徠與朱舜水
一、荻生徂徠與安積覺書信始末中的可能性問題
二、加賀藩儒學:事實受容的一種可能
三、荻生徂徠與朱舜水思想之“契合”
第四節(jié) 在《讀荀子》中發(fā)現(xiàn)“禮樂”
一、《讀荀子》的內(nèi)容
二、從《讀荀子》看早期徂徠學的特質(zhì)
第二章 “道謂禮樂者也”:“先王之道”的形成邏輯與禮樂論的提出
第一節(jié) 徂徠學的構(gòu)成與“先王之道”
第二節(jié) “先王之道”的特點
第三節(jié) :從“活物之道”到“作為之道”:“先王之道”形成中的變與不變
一、《蘐園十筆》、《論語辨書》與《論語征》
二、作為朱子學維護者的荻生徂徠
三、圣人觀的變化
四、“圣人之道”的早期表現(xiàn):“以仁統(tǒng)道”與六經(jīng)中心主義的萌發(fā)
小結(jié)
第三章 荻生徂徠的“禮樂論”
第一節(jié) 原始儒家的“禮樂”
第二節(jié) 荻生徂徠的“禮樂”論
第三節(jié) “夏商古道”論與荻生徂徠的中國觀
一、荻生徂徠之前的觀點
二、“夏商古道”的內(nèi)涵
三、荻生徂徠的中國觀:文化中國與現(xiàn)實中國
小結(jié)
第四章 荻生徂徠的“禮樂論”:政治的發(fā)現(xiàn)及其對策
第一節(jié) 荻生徂徠的政治史觀
第二節(jié) 寬文至享保年間的江戶社會與荻生徂徠的政治“發(fā)現(xiàn)”
小結(jié)
第五章 禮樂論的展開——徂徠學派的活動
第一節(jié) 徂徠學在江戶:“禮樂得其身”的實踐與困境
第二節(jié) 近世東亞世界對徂徠學的認識:以朝鮮通信使為中心
一、朝鮮通信使與德川日本的朝鮮觀
二、徂徠學的對外觀——“禮樂”外交之實踐
第三節(jié) 寬政以來朱子學者對徂徠學的“功利性”解讀
一、“功利”的三種形態(tài):以尾藤二洲、五井蘭洲為中心
二、“禮樂”的“功利性”解讀
三、“功利”徂徠像的形成
小結(jié)
結(jié)語:徂徠學與東亞的近世
參考文獻
后記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情況
本文編號:3053515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節(jié) 問題意識
第二節(jié) 學術(shù)史回顧與學術(shù)爭論
第一章 荻生徂徠的學術(shù)背景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jié) 身份·經(jīng)歷·交往與徂徠學的形成
第二節(jié) 《蘐園隨筆》的成立與伊藤仁齋之關(guān)聯(lián)
第三節(jié) 古學形成的再探討:荻生徂徠與朱舜水
一、荻生徂徠與安積覺書信始末中的可能性問題
二、加賀藩儒學:事實受容的一種可能
三、荻生徂徠與朱舜水思想之“契合”
第四節(jié) 在《讀荀子》中發(fā)現(xiàn)“禮樂”
一、《讀荀子》的內(nèi)容
二、從《讀荀子》看早期徂徠學的特質(zhì)
第二章 “道謂禮樂者也”:“先王之道”的形成邏輯與禮樂論的提出
第一節(jié) 徂徠學的構(gòu)成與“先王之道”
第二節(jié) “先王之道”的特點
第三節(jié) :從“活物之道”到“作為之道”:“先王之道”形成中的變與不變
一、《蘐園十筆》、《論語辨書》與《論語征》
二、作為朱子學維護者的荻生徂徠
三、圣人觀的變化
四、“圣人之道”的早期表現(xiàn):“以仁統(tǒng)道”與六經(jīng)中心主義的萌發(fā)
小結(jié)
第三章 荻生徂徠的“禮樂論”
第一節(jié) 原始儒家的“禮樂”
第二節(jié) 荻生徂徠的“禮樂”論
第三節(jié) “夏商古道”論與荻生徂徠的中國觀
一、荻生徂徠之前的觀點
二、“夏商古道”的內(nèi)涵
三、荻生徂徠的中國觀:文化中國與現(xiàn)實中國
小結(jié)
第四章 荻生徂徠的“禮樂論”:政治的發(fā)現(xiàn)及其對策
第一節(jié) 荻生徂徠的政治史觀
第二節(jié) 寬文至享保年間的江戶社會與荻生徂徠的政治“發(fā)現(xiàn)”
小結(jié)
第五章 禮樂論的展開——徂徠學派的活動
第一節(jié) 徂徠學在江戶:“禮樂得其身”的實踐與困境
第二節(jié) 近世東亞世界對徂徠學的認識:以朝鮮通信使為中心
一、朝鮮通信使與德川日本的朝鮮觀
二、徂徠學的對外觀——“禮樂”外交之實踐
第三節(jié) 寬政以來朱子學者對徂徠學的“功利性”解讀
一、“功利”的三種形態(tài):以尾藤二洲、五井蘭洲為中心
二、“禮樂”的“功利性”解讀
三、“功利”徂徠像的形成
小結(jié)
結(jié)語:徂徠學與東亞的近世
參考文獻
后記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情況
本文編號:30535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0535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