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文化視角及其運用——解讀蘇聯(lián)解體與中國改革
[Abstract]:China's reform has brought together three kinds of cultural resources, Chinese and Western horses, which need to be controlled by a new logical framework. The primary task of Marxism's epoch is to push forward the deepening of its historical law theory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The process can be recogn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scopic cultur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ought and actual in content. In form can be divided into dynamic and static. In the course of human development, two kinds of cultural forms are formed, namely, population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Russia and Chinese culture belong to both sides. Marxism is the self-subl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its value principle interacts with Chinese culture. The Soviet Union's reform lacked the political strategy and cultural determination to adhere to socialist values, leading to misdire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China's reform will display new cultural choices for mankind by realizing socialism and reviving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管理學院;
【分類號】:A811;K512.5;D61
【共引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林鳳生;;中西繪畫的不同風格對科學傳播的影響——“李約瑟難題”的一種另類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關立新;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向及中國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張正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3 李新曦;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與人的素質(zhì)塑造[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4 董耀鵬;社會主義國有經(jīng)濟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王鑫;論鄧小平的發(fā)展觀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6 崔祿春;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7 侯典明;江澤民與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8 張占斌;博彩業(yè)與政府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9 陳斌;私營經(jīng)濟發(fā)展論[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0年
10 王廣彬;中國社會保障法制史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玉翠;科學與人文之間[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2 屈宏;近代中國城市女子服飾變遷述論[D];吉林大學;2004年
3 楊小霞;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對哲學的若干挑戰(zhàn)和啟迪[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立慧;中國共產(chǎn)黨探索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歷史經(jīng)驗[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王惠君;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模式[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6 高常營;渴望家園的回歸——世紀之交人文精神重建問題的反思[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7 趙瀾波;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生活方式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8 孫文營;論當前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趨勢、困境與出路[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9 張春玲;對我國經(jīng)濟體制與經(jīng)濟增長方式關系的歷史剖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10 李照修;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杰;;淺議日本明治時期的歐化主義風潮[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07期
2 王曉菊;;近年國內(nèi)的俄羅斯史研究[J];世界歷史;2011年02期
3 張倩紅;;自古蘊含現(xiàn)代觀念的文化[J];博覽群書;2011年08期
4 藍麗;;中日近代化成敗之因探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異工——16—18世紀西學東漸在中、日兩國的不同命運[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高莉華;張曉剛;;從“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分析中日早期現(xiàn)代化之異同[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3 張增香;;從中西文化成因?qū)Ρ瓤粗谐F(xiàn)代化起步的尷尬[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4 江立華;;淺談古雅典的民主與法制[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5 朱達秋;;彼得改革的文化意義[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張宏;;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的啟示[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增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特約記者 吳文娟;文明在于尋求人性的尊嚴和生命的意義[N];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張建華;西方文化對俄國現(xiàn)代文化進程的影響[N];學習時報;2004年
3 左夫子 書評人;中國人為什么要讀日本史?[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鈞艷;近世中日西學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王兵;蘭學的傳播發(fā)展及其對明治維新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3 馮亞;論修道院在西歐中世紀早期的文化中心地位及期成因[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朱姝;現(xiàn)代化起始階段的不同對應[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峰;近代中日西學輸入問題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丁艷平;東方文化對古希臘文化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胡志強;《海國圖志》與中朝日近代啟蒙思想[D];延邊大學;2004年
8 李國梅;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及融合述論[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9 朱映紅;論影響威尼斯商業(yè)興衰的社會政治文化因素[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楊曉柳;14-15世紀拜占庭知識階層的活動及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貢獻[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3111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3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