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世界歷史論文 >

伊索克拉底的“泛希臘主義”與民族認同觀念

發(fā)布時間:2018-10-13 13:49
【摘要】:伊索克拉底是公元前四世紀"泛希臘主義"的代表人物,其"泛希臘主義"作為民族認同觀念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主要解決希臘民族的自我識別以及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問題。在他對希臘人、馬其頓人和蠻族人的認識中,希臘民族認同中的血緣、文化等傳統(tǒng)因素雖還不時發(fā)揮作用,但決定性因素則是伊索克拉底希望實現(xiàn)希臘民族團結、發(fā)起對蠻族戰(zhàn)爭的政治訴求,其"泛希臘主義"也因此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這對希臘化時代的民族思想和民族關系有著重要的影響。
[Abstract]:Isocrates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pan-Hellenism"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 whose "pan-Hellenism", a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 main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Greek n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eks, Macedonians and barbarians,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of Greek national identity, such as blood and culture, played a role from time to time, but the decisive factor was Isocrates' desire to achieve national unity in Greece. In order to initiate the political appeal to the barbarian war, its "pan-Hellenism" also has great flexibility,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thought and 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Hellenistic era.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K12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圣寶;;說人質(zhì)[J];安徽史學;1993年01期

2 陳波;公元10世紀前西藏的黃金、黃金制品及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藏學;2000年02期

3 晏紹祥;;關于荷馬時代戰(zhàn)爭的幾個問題[J];古代文明;2007年01期

4 樊友菊;;論語言符號的內(nèi)在象似性[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沈堅;伊利里亞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6 石若凡;;簡析布萊希特的戲劇“間離”理論[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劉文泰;論貝殼放逐法[J];南都學壇;2001年02期

8 黃強;;為《詩學》申辯[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S2期

9 付曉豐;;希羅多德筆下的古代埃及[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張緒山;三世紀以前希臘-羅馬世界與中國在歐亞草原之路上的交流[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天紅;中國現(xiàn)代新詩理論與外來影響[D];吉林大學;2011年

2 王廣進;論面臨休閑時代的奧運會[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單良;《左氏春秋》敘事的文化闡釋[D];遼寧大學;2008年

4 舒展;圣地亞哥朝圣之路考察[D];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蘇舒;《仲夏夜之夢》與《西廂記》戲劇情感表達手段之比較[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3 殷茜;《三國演義》與《荷馬史詩》比較研究[D];陜西理工學院;2011年

4 張選民;古典時代希臘學校初探[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馬騁;兩位英雄的還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9年

6 陳建敏;古希臘城邦制度孕育下的西方體育與古典史官文化熏陶下的中國武術的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李紅;論歐里庇得斯悲劇中的懷疑論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8 董亞偉;希臘古典時代德爾菲神諭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蘇萬柱;奧德修斯的自我回歸之路[D];西南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郎櫻;;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民俗表達與民族認同[J];文化學刊;2007年01期

2 劉瑩;;俄羅斯民族認同中的政治文化指向[J];西伯利亞研究;2008年03期

3 劉付靖;;秦漢社會的民族認同情感試探[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03期

4 何鶯;;文化帝國主義與民族文化、民族認同[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呂建福;;論宗教與民族認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王沛;趙國軍;喇維新;;回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唐林麗;;晚清時期的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建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年08期

8 翟金懿;;政治認同抑或民族認同——“亞洲和親會”骨干成員的抉擇[J];法制與社會;2007年07期

9 熊沛軍;;沈從文的苗族意識及在文學中的表現(xiàn)形態(tài)[J];宜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宋銀秋;;語言意識形態(tài)與民族認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宮玉寬;;我國少數(shù)民族民族認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2 史慧穎;張慶林;范豐慧;蔣立松;;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族認同特點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莊孔韶;蘭林友;;黃淑娉教授學術研究評述[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李春;張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與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傾向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馬川;李曉文;;少數(shù)民族個體在民族認同過程中的雙重性[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佐斌;秦向榮;;中國青少年兒童的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余治平;;民族認同與核心價值的現(xiàn)代重構——新中國60年與中華未來新路向[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8 徐曉旭;;羅馬統(tǒng)治時期希臘人的民族認同[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9 李向平;;屬性與身份的整合——宗教與民族認同資源的社會化路徑[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10 褚悅聞;;女足的媒介再現(xiàn):“適時而現(xiàn)”的鏗鏘玫瑰[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多民族國家的民族認同與民族整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記者 魏武 衛(wèi)敏麗 傅雙琪;中華民族已成中國各民族認同的統(tǒng)稱和歸屬[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青海省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執(zhí)筆 吳玉敏;實現(xiàn)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tǒng)一[N];人民日報;2009年

4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 張踐;宗教認同與民族認同都具有終極性[N];中國民族報;2010年

5 特約評論員 黨國英;從共同文化入手凝聚民族認同[N];南方周末;2009年

6 周謹平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集體認同的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陳引馳;民族認同的殊途同歸[N];東方早報;2008年

8 樊紅敏;民族認同感如何建構[N];鄭州日報;2008年

9 牛銳;民族語文政策與民族認同[N];中國民族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龔丹韻;公祭復蘇,現(xiàn)代化征程中的價值尋根?[N];解放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佟春霞;文化殊異與民族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張寶成;磨合與交融:呼倫貝爾巴爾虎蒙古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周文;佤族心理認同的代際差異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6 戴曉東;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復旦大學;2004年

7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時春麗;俄羅斯族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9 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認同與中國早期電影的確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10 王來金;全球化視野下的民族文化[D];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海淑;宗教認同與民族認同的互動[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趙北揚;民族學校學生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建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賈英仙;散雜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教育人類學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覃健;地方敘事中的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喇維新;西北回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健康與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陳瑾;民族認同的語用學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紅梅;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9 姚靜芬;內(nèi)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民族區(qū)分的測量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10 黃曉坤;民族認同與民族精神的培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226887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6887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952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