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傳教活動對20世紀美國的影響
本文選題:傳教士 + 世界主義 ; 參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摘要】:美國的海外傳教活動對美國自身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傳教士及其子女的著述挑戰(zhàn)了當時在美國廣泛傳播的種族中心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觀念,而且很多傳教士在與外國民眾(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長期接觸之前也曾持有這些觀念。在20世紀中后期的幾十年中,回國的傳教士及其子女大多踴躍參與國內(nèi)大量的帶有進步意義的政治與文化運動,包括二戰(zhàn)期間抗議拘留日裔美國人、反對種族隔離制度,以及推動美國對亞洲各文明的學術研究。曾經(jīng)身處異鄉(xiāng)并與外國人親密接觸的經(jīng)歷逐漸消除了傳教士們原先的偏見,這導致他們在回國后積極倡導把美國建設成一個眼界和心胸更為開放的社會。
[Abstract]:American overseas missionary activities have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United States itself. The writings of missionaries and their children challenged the ethnocentrism and cultural imperialist ideas that had spread wide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at time. And many missionaries held these ideas before long-term contact with foreigners, especially in China and India. In the late 1900s, most of the returning missionaries and their children took part in a large number of progressiv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movements in the country, including protests during World War II against the detention of Japanese-Americans and against apartheid. And to promote American academic research on Asian civilizations.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in a foreign country and having intimate contact with foreigners gradually dispelled missionary prejudices, which led them to advocate, upon their retur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open-minded soc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單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學系;
【分類號】:B978;K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玉秋;;1917年前俄國在華東正教傳教士與天主教和新教傳教士[J];世界歷史;2010年05期
2 ;舊聞·世界[J];時代教育(先鋒國家歷史);2009年12期
3 田濤;;歐美和平運動與近代中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邸文;第三帝國與教會[J];世界歷史;1994年02期
5 陳金鵬;;彼得大帝的“東方使團”[J];世界文化;2007年03期
6 笑非;;1688,當康熙大帝遇到路易十四(上)[J];知識就是力量;2009年08期
7 張芝聯(lián);;歷史上的中法關系[J];歷史教學;1980年03期
8 趙德宇;;南蠻文化述要[J];歷史教學;1991年12期
9 林芊;論法國1576年至1629年的“新教共和國”[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10 胡玲;;近代早期耶穌會教育的影響[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異工——16—18世紀西學東漸在中、日兩國的不同命運[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喬凡諾里;顧衛(wèi)民;;本篤十五任教宗時期羅馬教廷與中國的外交關系[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3 李達三;;甘地是應該肯定的歷史人物[A];河北省歷史學會一九八○年年會論文選[C];1980年
4 王祥玉;;略論杜魯門主義[A];河北省歷史學會第三屆年會史學論文集[C];1983年
5 張西平;;儒學在歐洲的早期傳播初探[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6 奠里斯·羅班;郝珉;;近代歐洲的“中國神話”[A];時代與思潮(5)——文化傳統(tǒng)辨證[C];1991年
7 李昌德;;德國法西斯是怎樣上臺的[A];河北省史學會通訊(1984第1期)[C];1984年
8 屈書杰;;南北戰(zhàn)爭前教會教育黑人的努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薛銜天;;試論“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內(nèi)容變化問題[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10 施雪琴;;西班牙時期菲律賓天主教宗教節(jié)日的文化特征與功能嬗變[A];“東南亞民族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毅;以史為鑒 維護亞洲持久和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2 本報記者 劉鶴翔;我們的全球意識[N];財經(jīng)時報;2008年
3 記者 曹鵬程;日本紀念戰(zhàn)后六十周年小泉向亞洲“由衷道歉”[N];人民日報;2005年
4 翁可欣;神秘珍珠 曠世傳奇[N];中國礦業(yè)報;2007年
5 孫小禮;掀起了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孔子熱”[N];學習時報;2006年
6 張國剛;16至18世紀西方認識中國的歷程[N];學習時報;2008年
7 雷頤;法西斯主義理論的致命誘惑[N];北京日報;2005年
8 黃敏蘭;看兩百年前歐洲人如何“頌華”[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金海民;扔出窗外事件[N];學習時報;2009年
10 本報實習記者 吳m#麓 本報記者 張星海;日本掠奪中國6000噸黃金內(nèi)幕[N];北京科技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蔣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傳教士的悲歌[D];復旦大學;2010年
2 張秋生;澳大利亞與亞洲關系研究(1940-1995)[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饒淑瑩;世紀之交的帝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岳志強;“文化傳播”理論視角中的傳教士與美國華人社會(1848-1900)[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劉雄;第二屆艾森豪威爾政府的亞洲政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鈕維敢;東亞冷戰(zhàn)遺留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任東波;從帝國到國際共同體[D];吉林大學;2008年
8 張福順;20世紀初俄國土地改革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劉洪采;希臘波斯關系研究(公元前478—386年)[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霞;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2 馬英;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世界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艷;美國政黨政治形成與黑人奴隸制廢除過程中的新教福音派[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江振鵬;18-19世紀愛爾蘭天主教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林琳;17-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瓷器貿(mào)易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6 趙書妍;16~18世紀的中意文化交流及其歷史啟示[D];河南大學;2006年
7 王天野;圖特摩斯三世的亞洲戰(zhàn)爭[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子暉;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駐朝鮮公使霍勒斯·艾倫評傳[D];吉林大學;2009年
9 劉理;艾森豪威爾政府對亞洲的經(jīng)濟援助政策(1953-1960)[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劉鈞艷;近世中日西學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235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23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