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域民俗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
本文關鍵詞: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地域文化 民俗 出處:《安徽體育科技》2016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了解地域民俗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成因與特征,運用大量文獻資料法,例證法、實地考察等方法以陜西秦嶺地區(qū)民俗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為例進行研究。陜西秦嶺地區(qū)民俗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與地域文化是一種互動關系,其項目以地理環(huán)境為根據(jù)可以劃分3類,民俗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具有畏神與圖騰崇拜思想特征、展現(xiàn)出武舞文化特征、蘊含著健身性與娛樂性特征。由于現(xiàn)代文化沖擊、傳承人更替等原因致使這些民俗體育活動處于瀕危狀態(tài),建立宣傳機制,建立研究機構,逐漸把民俗體育項目引入高校,加大表演與競賽力度,給與民俗體育活動以新的活力等是傳承與發(fā)展重要舉措。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n-material culture of regional folk sports,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examples were us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ake Shaanxi Qinling area folk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as an example. Shaanxi Qinling area folk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and regional culture i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ts projec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olk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shiping gods and totem worship, show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tial dance.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modern culture, succession of people and other reasons, these folk sports activities are in an endangered s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ity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Gradually introducing folk sports into universities, increasing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on, giving new vitality to folk sports ar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體育部;
【基金】:人文社科類校級課題:大學生運動傷害發(fā)生原因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606006
【分類號】:G122;G812
【正文快照】: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Yangquan Shanxi 041000)陜西秦嶺地區(qū)不僅是關中與陜南聯(lián)系的重要紐帶與橋梁,并且東連豫鄂,西接甘隴,南望巴蜀,北瞰關中包括寶雞、西安和渭南的南部山區(qū),商洛的所有縣區(qū),安康和漢中的北部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蓉;;我國民俗體育的特征及其傳承研究[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2 郭曉峰;試論民俗體育與全民健身[J];遼寧體育科技;1997年06期
3 劉欣;;天津民俗體育的傳承與發(fā)展[J];大家;2010年24期
4 鄒利江;;湘贛邊區(qū)民俗體育狀況研究[J];農(nóng)業(yè)考古;2010年03期
5 劉欣;;天津民俗體育的文化考察[J];尋根;2011年03期
6 袁建偉;馬艷;張龍;;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突破口的農(nóng)村民俗體育發(fā)展研究[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7 嚴雪;;北宋時期的民俗體育活動研究[J];蘭臺世界;2012年27期
8 劉欣;;天津媽祖民俗體育文化探析[J];文化學刊;2013年01期
9 李紅英;艾慶生;楊紅嬰;;傳統(tǒng)民俗體育的文化內(nèi)涵——以北宋時期民俗體育活動為中心[J];湖北社會科學;2013年06期
10 王保華;;陽光體育背景下河南省農(nóng)村中學民俗體育對策研究[J];大家;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張國棟;;我國民俗體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研究[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杜學工;;民俗體育與婦女體育文化自覺[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C];2011年
3 王若光;;天人合一:中國民俗體育之精意[A];第四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遠;;我國民俗體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A];第十七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7年
5 于海娟;;從風箏節(jié)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俗體育的現(xiàn)代流變——以濰坊為例[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6 王鐵新;;民俗體育文化特性詮釋[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C];2011年
7 樊永強;;試論民俗體育發(fā)展對農(nóng)村居民全民健身推動作用——以陜西省長武縣民俗體育個案為例[A];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記者 劉景輝;研討媽祖民俗體育項目[N];湄洲日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李思宇;民俗體育如何與產(chǎn)業(yè)聯(lián)姻?[N];延邊日報(漢);2011年
3 本報記者 李磊;北京胡同游要添民俗體育[N];中國體育報;2002年
4 本報見習記者 林文君;民俗體育旅游的市場涅i彌穂N];貴州民族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盧葦;民俗體育扮靚京城百姓生活[N];中國體育報;2014年
6 孫晉海;對民俗體育的價值性思考[N];工人日報;2014年
7 張英敏;精彩上演[N];中國體育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嚴若藝;民俗體育在城市中的演進與發(fā)展趨勢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肖艷光;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民俗體育[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3 于叢叢;沈陽市區(qū)民俗體育項目的分類及推廣價值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蔣作文;湘西民俗體育淵源、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鐵新;晉南地區(qū)民俗體育生存與發(fā)展的社會與文化學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何斌;中葡民俗體育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曾阿紅;閩臺客家民俗體育融合與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8 程超民;社會變遷視域下我國農(nóng)村民俗體育的發(fā)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9 張淼;江蘇省民俗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和態(tài)勢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10 劉楊洋;“鄂西圈”民俗體育的傳承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433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44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