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外交論文 >

16、17世紀中亞與中國關系研究四題

發(fā)布時間:2017-08-28 21:40

  本文關鍵詞:16、17世紀中亞與中國關系研究四題


  更多相關文章: 月即別 朝貢關系 布哈拉商人 族群交融 蘇非教士入華


【摘要】:公元1500年前后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一方面,伴隨歐洲新航路的開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逐漸加強;另一方面,這種變化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波及到整個中亞穆斯林世界,在那里傳統(tǒng)依舊占據(jù)著主流。16世紀初,月即別人已經(jīng)代替帖木兒王朝后裔成為了中亞地區(qū)的主人,他們先后在河中與花剌子模建立布哈拉與希瓦兩個汗國;與此同時,在新疆地區(qū)呈現(xiàn)的是葉爾羌汗國與東察合臺汗國政權并存的局面。地方勢力的割據(jù)稱雄加之這一時期漢籍史料的缺載似乎“印證”了傳統(tǒng)絲綢之路開始走向衰落。事實上,我們從當時布哈拉商人頻繁的往來、中亞族群的東遷以及蘇非教士入華的活動,便能窺見到中亞與中國并非全然割裂的兩個區(qū)域,而是有著深入廣泛的交流。這種交流并不是簡單的點對點式,而是以中亞——新疆——內地三方的間接交往模式展開的。本文力圖以中外關系史的視角,從不同政體互動、中亞商業(yè)網(wǎng)絡、族群交融和蘇非教士入華四個議題重新審視這一時期中亞與中國之間的交往及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月即別 朝貢關系 布哈拉商人 族群交融 蘇非教士入華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829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錄5-7
  • 緒論7-13
  • 一 布哈拉汗國與中國諸政權之間的政體互動13-37
  • (一) 月即別入主中亞與帖木兒王朝的瓦解13-14
  • (二) 中亞亂局下的帖木兒后裔與東察合臺汗國14-20
  • (三) 布哈拉汗國與新疆地方政權的政治聯(lián)系20-30
  • 1.布哈拉汗國與東察合臺汗國20-25
  • 2.布哈拉汗國與葉爾羌汗國25-30
  • (四) 布哈拉汗國與中原王朝的政治交往30-37
  • 二 16、17 世紀中亞商業(yè)網(wǎng)絡的構建及與中國的貿易往來37-58
  • (一) 16、17 世紀中亞陸路交通的變遷及其背景37-39
  • (二) 西伯利亞新商道的開通以及傳統(tǒng)陸路貿易的持續(xù)發(fā)展39-46
  • 1.“布哈拉商人”對傳統(tǒng)絲路貿易的壟斷與西伯利亞新商道的開通39-41
  • 2.流動和遷移過程中的“布哈拉商人”網(wǎng)絡41-46
  • (三) 朝貢貿易:16、17 世紀中亞與中國的經(jīng)濟往來46-58
  • 1.16、17 世紀朝貢貿易的持續(xù)發(fā)展46-49
  • 2.“身份”的假借——中亞商人在朝貢貿易中的運用法則49-58
  • 三 中亞民族形成中的人口互動因素——以烏茲別克人與哈薩克人為中心58-77
  • (一) 烏茲別克民族基本特征的形成及其與維吾爾民族之關系59-70
  • 1.“烏茲別克”(月即別)的稱謂來源59-61
  • 2.烏茲別克民族與維吾爾民族基本特征形成的相關性61-70
  • (二) 哈薩克人早期東遷的原因及其與蒙兀兒人之關系70-77
  • 1. “哈薩克人”的分離與東遷緣由71-73
  • 2.哈薩克人的東遷及其與蒙兀兒人之關系73-77
  • 四 中亞蘇非教士與中國伊斯蘭教新格局的形成77-99
  • (一) 納克什班底教派的興起77-85
  • 1.蘇非派的產(chǎn)生及其早期發(fā)展77-79
  • 2.16 世紀以前中亞蘇非派在西域的主要活動79-81
  • 3.納克什班底教派的興起和在西域的傳播81-85
  • (二) 和卓黑山派與白山派的興起、斗爭及其的影響85-92
  • 1.黑山派的產(chǎn)生及其發(fā)展85-88
  • 2.白山派進入新疆以后與黑山派的斗爭及其影響88-92
  • (三) 納克什班底教派與內地伊斯蘭教門宦的形成92-99
  • 結語99-100
  • 參考文獻100-116
  • 附圖116-118
  •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清單118-119
  • 后記11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正寅;西域伊斯蘭教派和卓勢力的膨脹與葉爾羌汗國的衰落[J];西北史地;1996年04期

2 韓中義;略論新疆黑山派早期發(fā)展史(16—18世紀)[J];西北史地;1999年01期

3 藍琪;昔班尼汗在中亞歷史上的地位[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藍琪;;昔班尼王朝在中亞烏茲別克族形成中的作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5 藍琪;;論16至17世紀中亞國家與俄國關系的實質[J];世界歷史;2008年01期

6 王建平;弗萊徹教授對中國蘇非教團的研究[J];回族研究;1997年03期

7 馬建春;;蒙·元時期回回等西域族類東遷過程疏證[J];回族研究;2006年02期

8 張中復;論研究中國伊斯蘭門宦制度的民族學內涵與意義[J];回族研究;1999年01期

9 宋景民,張桂芝,吳明德,王述魁;對蒙古族、藏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11位青年人頭發(fā)毛干的掃描電鏡觀察[J];解剖學雜志;1994年04期

10 高永久;中亞地名“馬維蘭納赫爾”考證[J];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姚勝;明代土魯番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74966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74966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6b5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