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zhàn)后的法美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0-06-29 23:47
【摘要】:冷戰(zhàn)結束是一個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引起了法美關系的一系列變化。本文以冷戰(zhàn)期間的法美關系作為參照,突出冷戰(zhàn)結束對法美關系的深刻影響,探討冷戰(zhàn)后法美關系的變化。 冷戰(zhàn)期間,法美兩國有共同抗蘇的任務,法國同時可以通過調整法蘇關系增加法國對美外交的籌碼,法國對歐洲一體化的推動也成為也成為提高法國國際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此期間,法美關系緊張與緩和交織,但保持北約陣營團結對抗華約集團決定了法國相對于美國的從屬地位。 進入20世紀90年代,原先建立在冷戰(zhàn)背景下的法美外交面臨新的調整。冷戰(zhàn)終結,兩國不需要對安全防務問題過多考慮,歐美之間在冷戰(zhàn)時期建立起來的鮮明的主從關系宣告結束,法美之間更多出于自身利益和立場調整關系,法美之間的矛盾體現了后冷戰(zhàn)時期的特點:重視歐洲主導權的歸屬、利益之爭尖銳化、世界秩序方面的分歧凸現。法美之間一直存在相似的意識形態(tài)、相近的社會制度以及共同的利益,因而,法美在冷戰(zhàn)“粘合劑”消融之后,在矛盾重重中依然可以保持盟友關系。法國試圖建立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朋友關系,而美國則希望在冷戰(zhàn)后建立美國領導的單極世界,法美兩國互相需要但是戰(zhàn)略目標存在重要差異。圍繞伊拉克戰(zhàn)爭的法美關系集中體現了兩國關系的“冷戰(zhàn)后”特征。 法美關系在冷戰(zhàn)后的變化體現了法美雙邊關系的特殊意義:法美關系反映了歐美關系的變化,體現單極與多極的對立,對國際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外交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D856.5
【學位授予單位】:外交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D856.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賀恒;;論冷戰(zhàn)后美國單邊主義的嬗變[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8期
2 張琦慧;;維護世界和平,理性反對霸權——淺析冷戰(zhàn)后美國霸權主義在我國經濟方面的表現及我國的應對策略[J];學周刊;2011年21期
3 馬浩原;李樹廣;;冷戰(zhàn)后俄羅斯地緣戰(zhàn)略的研究[J];物流技術;2011年15期
4 秦秋;;冷戰(zhàn)后英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革對我國的啟示[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03期
5 譚紅梅;;韓國近三屆政府對朝政策演化特點及實效評析——以“陽光政策”與“實用主義政策”考察為中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4期
6 張樹華;;冷戰(zhàn)后西方民主與民主化研究:理論困境與現實悖論[J];紅旗文稿;2011年11期
7 ;現實主義、地理政治與美國大戰(zhàn)略[J];現代艦船;2011年08期
8 孫云;;試析冷戰(zhàn)后臺灣對歐盟的“外交”[J];臺灣研究集刊;2011年03期
9 王曉波;陳斌;;冷戰(zhàn)后美日韓聯盟體系與中國[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張文宗;;美放松出口管制的虛實[J];w
本文編號:27345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73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