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美國文化外交的宣傳性
[Abstract]:From the origin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the early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mainly carried out through missionary folk groups with strong religious propaganda. From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diplomacy,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nclude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and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 of cultural diplomacy, the institution engaged in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 propaganda organization. Although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or scholars try their best to set asi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diplomacy and propaganda, it cannot change the propaganda essence of the cultural diplomacy activ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lated legis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exposed the essence of the foreign propaganda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The propaganda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s determined by its own cultural cognition.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s not equ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one-way cultural export, which is the tool of American cultural expansion.
【作者單位】: 湛江師范學院法政學院;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47批面上資助項目(編號:20100471598)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871.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楊守明;美國國家利益與霸權(quán)政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2年03期
2 金元浦;美國政府的文化外交及其特點[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5年04期
3 方立;美國對外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三)美國“文化外交”的主要目標[J];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4年05期
4 李新華;美國文化外交淺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年11期
5 楊友孫;;美國文化外交及其在波蘭的運用[J];世界歷史;2006年04期
6 韓召穎;公眾外交: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工具[J];南開學報;200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陽躍峰;姚彥琳;;近代教會報刊的在華傳播——以《萬國公報》為考察的中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曠喬華;唐去非;;論“五四”前后陳獨秀的宗教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3 胡玉霞;;新視閾下的美國和平隊評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4 潘崇;張?zhí)m英;;1933年莊士敦的儒學演講及其對儒學的認知[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5 南治國;但開風氣敢為先——基督教與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顧海杰;;“美國之音”網(wǎng)站美軍報道的消息來源分析[J];今傳媒;2011年12期
7 王顯超;;民國初期教會中學的發(fā)展(1912-1927)[J];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8 劉亞軒;;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國學院與中國近代教會學校[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李重華;;1876年江北教案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路紅霞;;冷戰(zhàn)期間美蘇文化交流研究綜述[J];滄桑;2009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李競;;美國新霸權(quán)對全球公共管理的挑戰(zhàn)[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楊劍龍;;論上海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劉國鵬;;存在非此即彼的歷史評判嗎?——一樁有關(guān)光若翰的歷史公案[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輯[C];2009年
4 周培源;;對內(nèi)溝通與對外防御:中國公共外交新思考[A];2014中國傳播論壇:“國際話語體系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4年
5 王婉婉;;國際視野下中國國家形象的“整合傳播”之道[A];中國傳媒大學第七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鳴箏;美國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3 趙箋;主流文化對20世紀以來中國油畫影響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4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5 李福春;美國教育學演進史(1832-1957)[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志麗;民國時期專業(yè)社會工作的發(fā)展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7 黃江蘇;周作人的文學道路[D];復旦大學;2011年
8 唐海東;異域情調(diào)·故國想像·原鄉(xiāng)記憶[D];復旦大學;2010年
9 簡濤潔;冷戰(zhàn)后美國文化外交及其對中美關(guān)系的影響[D];復旦大學;2010年
10 宋軍;中國共產(chǎn)黨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昆勵;論洪仁s曅攣潘枷隱D];湘潭大學;2010年
3 梁永康;“西學東漸”與晚清經(jīng)濟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美娟;論冷戰(zhàn)后中國對歐盟開展文化外交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盧燕君;近代漳州基督教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賈志峰;十字架與樟腦[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亮;基督教會與19世紀末中國習俗之改良[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閻銘;明清士大夫與耶穌會士譯著[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林潔;民國時期福州教會中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邵琴芬;論民國時期教會大學的道德教育[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孫晶;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化霸權(quán)思想考察[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劉永濤;文化與外交:戰(zhàn)后美國對外文化戰(zhàn)略透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3 金元浦;美國政府的文化外交及其特點[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5年04期
4 李新華;美國文化外交淺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年11期
5 李智;試論美國的文化外交:軟權(quán)力的運用[J];太平洋學報;2004年02期
6 克拉克·S·賈吉,白鋒哲;美國的文化霸權(quán):21世紀主宰全球的希望所在?[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04期
7 丁兆中,譚順;論美國對外文化交往歷程的特點[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于炳貴,郝良華;文化帝國主義與國家文化安全[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立;美國對外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一)──美國“文化外交”的歷史面目[J];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4年03期
2 吳月;王瓊;;對美國文化外交政策影響之評析[J];理論觀察;2005年06期
3 陳林俠;;缺位與前瞻: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的文化外交意識[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4 孫紅霞;李愛華;;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J];國際資料信息;2007年06期
5 李智;論文化外交對國家國際威望樹立的作用[J];學術(shù)探索;2004年10期
6 關(guān)世杰;國際文化交流與外交[J];國際政治研究;2000年03期
7 鄧顯超;;新時期中國文化外交興起的必然[J];攀登;2006年05期
8 劉勇;;日本對中國的文化外交[J];特區(qū)經(jīng)濟;2009年02期
9 胡騰蛟;;美國對華文化外交(1970-1979):一種理論分析[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10 鄭曉旭;;淺談美國對華文化外交[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任佳;;文化外交能否提升日本軟實力——以“動漫外交”為例[A];中日關(guān)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總第101期)[C];2010年
2 吳詠梅;;淺談日本的文化外交[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guān)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3 高海寬;;關(guān)于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guān)系中文化關(guān)系的發(fā)展[A];中日關(guān)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03期)[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建民;文化外交 潤物無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2 楊帆 陳振凱;世界,為2009中國喝彩[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3 綜聞;我駐外使領館文化處認真學習十七大報告[N];中國文化報;2007年
4 許之敏 美國橋港大學商學院;中國新外交[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秦宣仁;和而不同 善鄰固國[N];學習時報;2006年
6 歐洲所 彭姝yN;中法文化年:以文化為契機提升兩國關(guān)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7 中山大學韓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魏志江;中韓城市外交和網(wǎng)絡外交及其對國民情感的影響[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9年
8 龍應臺;四大問就教于“總統(tǒng)”候選人[N];南方周末;2008年
9 孫洪波;美國智庫對中拉關(guān)系的新判斷[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10 菲利普·勒科爾;北京的魅力攻勢尚難評估[N];國防時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崔建立;冷戰(zhàn)時期富布萊特項目與美國文化外交[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胡文濤;美國對華文化外交的歷史軌跡與個案分析[D];暨南大學;2006年
3 李德芳;全球化時代的公共外交[D];山東大學;2009年
4 繆開金;中國文化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玉;新加坡文化外交之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2 梅秀庭;日本文化外交的案例研究[D];外交學院;2012年
3 卞正;試論日本文化外交(1991—2012)[D];外交學院;2012年
4 洪,
本文編號:23979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397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