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東盟留學生之東盟意識調查分析
本文選題:東盟意識 + 東盟留學生。 參考:《暨南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東盟意識是東南亞10國40多年來通過相互合作而形成的一種維護本地區(qū)國家共同利益的相互尊重、相互協(xié)作的精神。東盟意識的塑造是由東盟各國之間的互動建構而成的,是由東盟各個國家通過交往形成的一種信仰意識結構。東盟一直強調培養(yǎng)東盟人民地區(qū)意識的重要性,尤其要從青少年開始。多年來,東盟一直實施各種政策和措施,在教育、文化、社會活動等各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資源,希望培養(yǎng)和提升青年人的東盟意識。青年人作為東盟未來的棟梁,其是否具有東盟意識將對地區(qū)建設和一體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這種意識也將有助于增強東盟的社會發(fā)展動力,以更好地解決東盟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2007年新加坡學者和泰國學者在東盟10國大學進行了東盟意識調查,但至今已經過去了5年,東盟青少年的東盟意識是否有所提升,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筆者通過對廣州東盟留學生的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從一個側面來了解東盟留學生的東盟意識現(xiàn)狀。筆者參照2007年新加坡和泰國學者的調查問卷,從對東盟的態(tài)度、對東盟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東盟地區(qū)及國家的定位、一體化的愿景與行動等維度來測量在廣州高校留學的東盟國家留學生的東盟意識。問卷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顯示,東盟留學生具有一定的東盟意識,65.2%的留學生認同自己是東盟人,但是其程度不高,而且不同國籍的留學生對東盟的看法也存在差異。其中,來自中南半島國家的留學生對東盟的態(tài)度也比來自東南亞海島國家的留學生對東盟的態(tài)度更為熱情。同時,東盟留學生的東盟意識程度還受到其相互交往程度的影響,越是認識東盟其他成員國朋友的人其東盟意識就越強。另外,主動關注東盟信息的東盟留學生其東盟意識也較強。 在全球化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東盟共同體的發(fā)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需要凝聚青年人為共同體的建設努力。東盟還需縮小成員國的發(fā)展差距,讓東盟各國人民都能享受到東盟共同體建設所帶來的實惠。而對于中國來說,了解東盟青年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將有助于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民眾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從而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東盟的合作。
[Abstract]:ASEAN consciousness is a spirit of mutual respect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10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rough mutual cooperation for more than 40 years. The shaping of ASEAN consciousness is constructed by the interaction among ASEAN countries and is a kind of belief consciousness structure formed by each ASEAN country through communication. ASEAN has alway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ASEAN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region,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Over the years, ASEAN has been implementing various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education, culture, social activ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vestment in a large number of resources, hoping to cultivate 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ASEAN young people. As the future pillars of ASEAN, whether young people have ASEAN consciousness or not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regional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process. This awareness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strengthening ASEAN's social development momentum to better address ASEAN's variou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In 2007, Singapore and Thai scholars conducted ASEAN Awareness surveys at the University of 10 ASEAN countries, However, five years have passed and it is worth further study whether ASEAN youth's awareness of ASEAN has been improved.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autho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ASEAN consciousness of ASEAN students from one aspect.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questionnaire of Singapore and Thailand scholars in 2007, from the attitude towards ASEAN, the degree of mastery of ASEAN knowledge, the positioning of ASEAN region and countries. The dimensions of integration vision and action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ASEAN consciousness of ASEAN students studying in Guangzho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data show that 65.2% of ASEAN students agree that they are ASEAN students, but their degree is not high, and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of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ASEAN. Among them, the attitude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to ASEAN is more enthusiastic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Southeast Asian Island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gree of ASEAN awareness of ASEAN students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degree of mutual contact, and the more people who know friends of other ASEAN member countries, the stronger their ASEAN consciousness. In addition, ASEAN students who pay active attention to ASEAN information are also aware of ASEAN. Toda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SEAN Community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unite the young peop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ASEAN also needs to narrow the development gap among its members so that its people can enjoy the benefits of ASEAN Community building. For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thinking mode and behavior of ASEAN youth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thus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814.1;G648.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九龍;試論冷戰(zhàn)后東盟與美國在亞太安全事務中的新關系[J];東南亞;2000年Z1期
2 鐘振明;多邊主義合作:冷戰(zhàn)后東盟安全戰(zhàn)略新取向[J];國際論壇;2000年06期
3 賀圣達,李晨陽;非典型肺炎對東盟的影響[J];學術探索;2003年10期
4 龐中英;“經濟共同體”+“安全共同體”——東盟重新定位的含義[J];世界知識;2003年22期
5 翟坤;;中國——東盟:“非典”峰會視角下的東亞合作[J];世界知識;2003年11期
6 曹云華;;日本:全方位“南下”[J];世界知識;2003年11期
7 楊迎紅;云南與東盟經貿關系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王光厚;東盟“合作安全”問題論析[J];學術探索;2004年07期
9 王士錄;東盟各國科技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趨勢[J];東南亞;2004年03期
10 藍昕;東盟國家金融改革與重組及其啟示[J];東南亞;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曉林;;東盟國家留學生學習醫(yī)古文課程的困難及對策[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六屆醫(yī)古文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黃桂香;潘介春;何新華;;枇杷產業(yè)在中國——東盟水果貿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屆全國枇杷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豐;;泛珠-東盟背景下的廣西高端旅游市場開發(fā)探析[A];旅游業(yè):推動產業(yè)升級和城市轉型——第十三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積極參與廣西—東盟農業(yè)合作 推進沿邊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A];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建設與沿邊經濟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唐農;;加強中國-東盟國際合作,促進傳統(tǒng)醫(yī)藥發(fā)展[A];2013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藥師周報告集[C];2013年
6 張雪;;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建設與中美因素[A];東南亞地區(q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齊峰;;中國與東盟的氣候合作機制[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8 王勤;;東盟區(qū)域一體化的發(fā)展及東盟主要成員國間的雙邊關系[A];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9 陳道超;李晟;;論中國農機參與東盟自由貿易[A];第三屆(2003年度)中國農機論壇文集[C];2003年
10 陸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建立,對廣西與東盟經貿關系的影響及對策[A];合作與共榮——廣西發(fā)展生產力和東盟經濟合作研究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庭婭;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破浪”還需“防險”[N];中國經濟導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王婧;中國與東盟再走近一步[N];中國經濟導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徐庭婭;五大因素影響中國-東盟經貿合作[N];中國經濟導報;2005年
4 ;廣州中小企業(yè)如何到東盟賺錢?[N];證券日報;2003年
5 鶴鵬;東盟旅游業(yè)遭遇3大威脅[N];中國旅游報;2001年
6 陳富鋼;東盟國家調整促銷戰(zhàn)略本地區(qū)旅游成為重點[N];中國旅游報;2002年
7 鄺偉楠;廣西迎來二十萬東盟游客[N];中國旅游報;2004年
8 仲欣;東盟擬以單一簽證吸引中國游客[N];中國旅游報;2004年
9 呂文;中國—東盟旅游研討會在上海舉行[N];中國旅游報;2005年
10 廣西記者站 鄺偉楠;廣西與東盟旅游合作碩果累累[N];中國旅游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玉淵;東盟決策模式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2 唐盛堯;中國—東盟農業(yè)比較優(yōu)勢與合作戰(zhàn)略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與沖突:東盟與歐盟經濟政治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4 甘振軍;澳大利亞對東盟國家關系研究(1967-2007)[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鄭磊;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6 陳奕平;依賴與抗爭[D];暨南大學;2006年
7 彭文平;經濟安全與東盟區(qū)域經濟合作[D];暨南大學;2010年
8 麻昌港;中國—東盟經濟一體化的效應、進程及影響機制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9 王作成;馬來西亞與東盟:外交政策與地區(qū)主義[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徐善寶;建構共同利益:中國—東盟關系研究的新視角[D];暨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浩;東盟地區(qū)主義下的中國—東盟關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學;2008年
2 王勇;冷戰(zhàn)結束前后日本與東盟國家合作特點之比較[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彥;東盟認同建構和變化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4 劉江韻;論東盟對中美的對沖戰(zhàn)略(1997~2008)[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5 朱曉瑩;冷戰(zhàn)后日本對東盟政策的調整及其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黃鉞;東盟安全共同體的建設及其制約因素分析[D];云南大學;2010年
7 楊永紅;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產業(yè)內分工探討[D];廣西大學;2005年
8 樊核力;冷戰(zhàn)后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現(xiàn)狀與前景[D];延邊大學;2006年
9 李鏡池;減免東盟關稅對中國宏觀經濟和產業(yè)的影響[D];湖南大學;2006年
10 劉志強;越南在東盟中的地位與作用[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9290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92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