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全球想象:從“天下”理想走向新世界主義
本文關鍵詞: 新世界主義 天下觀 跨文化普遍主義 出處:《學術月刊》2015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的新世界主義立足于中國和平崛起的價值承諾,致力于建立一個和平公正與合作共贏的后霸權世界秩序。"天下"觀念蘊含著卓越的智慧與理想,對轉(zhuǎn)變以民族國家為核心的世界想象具有豐富的啟示。但傳統(tǒng)的天下觀也需要正視其歷史衰落的命運及其教訓,經(jīng)由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克服其華夏中心主義的局限,進而發(fā)展為新的世界主義,這是天下理想在當代獲得復興最可期許的希望。新世界主義的基本內(nèi)涵與特征包含文化遭遇論的視野,跨文化建構的普遍主義規(guī)范,以及一個"共建的世界"的全球想象。
[Abstract]:China's new cosmopolitanism is based on the value promise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and is committed to establishing a peaceful, just and win-win post-hegemonic world order. But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world also needs to face the fate of its historical decline and its lessons through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of its Chinese centrism and then developing into a new cosmopolitanism is the most promising hope for the world ideal to be revived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cosmopolitanism include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ncounter theory. The universal norms of cross-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global imagination of a world built together.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調(diào)查研究”(12&ZD012)的子課題“外來文化對我國大眾精神文化影響的現(xiàn)狀與趨勢”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820
【正文快照】: 一種侵蝕民族情感的世界主義傾向,是與德國的民族性不可分割的。人們可能必須失掉他們的德國性,為的是找到他們的德國性。——托馬斯·曼(《一個不問政治者的反思》)1中國的迅速崛起是21世紀舉世注目的現(xiàn)象,它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經(jīng)濟的格局,也在全球政治、安全和文化等多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朱維錚;史學史三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趙汀陽;;天下體系的一個簡要表述[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8年10期
3 任曉;;論中國的世界主義——對外關系思想和制度研究之二[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4年08期
4 趙汀陽;;“天下體系”:帝國與世界制度[J];世界哲學;2003年05期
5 童世駿;陸丁;;中國思想與對話普遍主義[J];世界哲學;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賴駿楠;;建構中華法系——學說、民族主義與話語實踐(1900—1949)[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2 王卓宇;;構建“中國學派”的觀念困境:基于比較視野的分析[J];當代亞太;2012年02期
3 張廣智;;關于西方史學史研究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寫在六卷本《西方史學通史》出版之際[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沈慧芳;;烏托邦精神的意蘊及其理論與實踐價值[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姜涌;孟子的民本主義政治哲學[J];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6 陳玉剛;;范式轉(zhuǎn)換與新國際關系議程[J];國際觀察;2009年05期
7 于榮;;史料的另一種解讀:現(xiàn)代意識中的項羽形象[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2期
8 余瀟楓;;共享安全:非傳統(tǒng)安全研究的中國視域[J];國際安全研究;2014年01期
9 余瀟楓;;論中國如何參與全球安全建設[J];國際關系研究;2014年02期
10 盧凌宇;;國際關系研究的問題選擇[J];國際政治研究;201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馬國林;;國際社會和天下體系:比較與思考[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2 葉浩;;多研究些問題,也談些主義——關于中國特色環(huán)境治理理論之初步思考[A];中國水治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2 高月;清末東北新政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陳鳳川;《文明論概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尹占文;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思想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華大學;2005年
6 王志剛;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D];吉林大學;2007年
7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8 劉增明;敵友政治觀[D];吉林大學;2009年
9 許寧;科技革命對多邊主義的多維建構效應探析[D];吉林大學;2010年
10 王東紅;歷史與實踐自身運動[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海洋;儒家和合世界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邱明濤;馬一浮“六藝論”考論:以普遍主義問題為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新寧;尹達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韓晗;非普遍主義的路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何媛媛;“欲憑文字播風潮”[D];蘇州大學;2007年
6 崔金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與西方心理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7 張仁天;馬克思過程思想探幽[D];華僑大學;2008年
8 楊文明;國家倫理觀與道德優(yōu)越感[D];浙江大學;2009年
9 鄭立;政治一體與多元融合[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鶴耀;西漢人的“天下觀”[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尚會鵬;;“倫人”與“天下”——解讀以朝貢體系為核心的古代東亞國際秩序[J];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2 趙汀陽;;天下體系的一個簡要表述[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8年10期
3 馮維江;;試論“天下體系”的秩序特征、存亡原理及制度遺產(chǎn)[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1年08期
4 李明明;;論天下思想中的政道與治道[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1年12期
5 趙汀陽;;反政治的政治[J];哲學研究;2007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何新華;;試析古代中國的天下觀[J];東南亞研究;2006年01期
2 李樂;張建軍;;試論中國傳統(tǒng)愛國主義及其與文化民族的關系[J];前沿;2013年09期
3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秀芳;;文化視野中中國人的“天下觀”[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2 徐興祥;;儒家民族思想與先秦時代的天下觀[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李冬君;為什么“大”中國被“小”日本侵略?[N];南方周末;2005年
2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中國人的“國民性”及觀念的現(xiàn)代化[N];北京日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鶴耀;西漢人的“天下觀”[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華宇;先秦兩漢天下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偉;論七至八世紀日本天下觀[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陳麗;西漢時期漢民族民族意識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5 李瑜;孫中山與范仲淹天下觀視閾中的憂患意識比較[D];蘇州科技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14804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48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