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從跨文化角度分析史前研究引入中國

發(fā)布時間:2017-04-15 09:09

  本文關鍵詞:從跨文化角度分析史前研究引入中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現(xiàn)代自然科學大多是在西方建立發(fā)展起來的,許多學科都是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的引入在中西的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在自然科學史研究方面,通常是就具體某一門學科的成立、發(fā)展及現(xiàn)狀作歷史記載,史料收集,我國有中科院下屬的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但純粹的史學研究更關注學科自身內(nèi)部的發(fā)展,很少將其放到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來分析其意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中西文化大碰撞尤其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的時期,史前學就是在這個階段進入中國的。該學科19世紀后半期在歐洲形成,結(jié)合了其他自然學科(地質(zhì)學,古生物學等)和人文學科(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等)。作為西方科學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史前學研究進入中國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傳統(tǒng)的金石學就是在吸收了現(xiàn)代科學研究方法后實現(xiàn)了向現(xiàn)代史前考古學的轉(zhuǎn)變。此外,該學科對實地考察發(fā)掘的要求很高,而我國幅員廣大,有著相當豐富的研究對象,有許多重大的發(fā)現(xiàn),本國研究隊伍的成長和學科的發(fā)展都很迅速。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因大量古人類古生物化石的發(fā)現(xiàn)成為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圣地。 本論文從跨文化視角切入,探討史前學研究(包括舊石器時代研究和新石器時代研究)在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是中國從西方引入現(xiàn)代性科學文化)的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論文中首先回顧了該學科引入的歷史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古老東方帝國國門被打開,內(nèi)憂外患,東西文化大碰撞),接著重構它如何被引入中國(選取代表性事件和人物),最后集中分析從文化角度帶來的影響(如新的話語方式、現(xiàn)代性、通過科學手段發(fā)掘出新的民族身份認同標志等。 關于東西方跨文化的研究大多圍繞純?nèi)宋膶W科展開,如哲學思想、文學、語言等,而自然科學的引入同樣是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但將其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相對較少。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主要體現(xiàn)在選取了史前學研究這樣一門具體的自然學科為分析對象,試圖為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文本和角度。
【關鍵詞】:史前學 跨文化 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語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092
【目錄】:
  • 摘要3-5
  • 外文摘要5-8
  • Introduction8-12
  • Chapitre 0 Quelques notions àexplique12-15
  • 0.1 La préhistoire12-13
  • 0.2 Les documents et leur interprétation13-14
  • 0.3 La culture archéologique14-15
  • Chapitre 1 Contexte15-27
  • 1.1 L’introduction de l’évolutionnisme et du concept de préhistoire15-21
  • 1.2 D’oùsont originaires les Chinois et leur culture ?21-23
  • 1.3 Le Quatre Mai et l’esprit de science23-25
  • 1.4 Conditions favorables dans le domaine des recherches scientifiques25-27
  • Chapitre 2 Introduction des études de la préhistoire en Chine27-43
  • 2.1 Pillage ou apport ?27-31
  • 2.2 Zhoukoudian : 《 Lieu saint 》 des recherches paléolithiques31-37
  • 2.3 Yangshao ou Longshan : recherche de l’origine de la culture chinoise37-43
  • Chapitre 3 Analyses de conséquences transculturelle43-65
  • 3.1 Introduction d’un nouveau discours43-54
  • 3.2 Introduction de la modernité54-58
  • 3.3 Introduction de nouveaux éléments identitaires58-65
  • Conclusion65-68
  • Bibliographie68-71
  • Remerciement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霞;扈玉雪;孟維杰;;20年中國跨文化心理學研究梳理與反思——以《心理學報》《心理科學》(1988-2010)刊文為范例[J];心理研究;2011年04期

2 姚穎;;論廣告中的跨文化因素[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編后記[J];文化與詩學;2011年01期

4 鄧娜;劉晗;徐飛;;暢論中國美學與文化精神——“李澤厚思想學術研討會”報道[J];世界哲學;2011年05期

5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方家論壇”欄目征文補充說明[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6 聞殊;;“第一屆亞太地區(qū)翻譯與跨文化論壇”征稿通知[J];中國科技翻譯;2011年03期

7 毛燕靜;;積極心理治療——一種跨文化、跨學科的新的整合心理療法[J];大眾心理學;2006年07期

8 ;本刊編委巡禮[J];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07期

9 史安斌;;跨文化傳播學在我國的發(fā)展方向和前景[J];對外傳播;2011年08期

10 院成純;;“國際普世對話學會”第八屆世界大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巧蘭;;間接請求策略的交際價值——間接言語行為的跨文化交際視角[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2 譚霞靈;馮有方;HenryWellman;DavidLiu;方富熹;楊小冬;;兒童對“知道”“會”和“想”的認識的跨文化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3 山本登志哉;張日f;片成男;;中日幼兒“所有”關系的跨文化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4 徐凡;施建農(nóng);譚霞靈;;中-美兒童在不同母子交流情景下詞匯使用的跨文化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5 陳桄;趙海燕;陳會昌;;大學生控制點傾向的跨文化研究:中國與韓國的比較[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6 郭金蘭;陳紅;佟華;;漢族、哈尼族初中生時間管理傾向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瑛;游旭群;翟群;;中學生內(nèi)隱自我價值感發(fā)展特征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鄭雪;;中國成人智力本地概念的跨文化研究[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9 陳瑤;陶沙;龐麗娟;趙東輝;史亞娟;;中美家長關于四歲兒童數(shù)學認知發(fā)展觀念的跨文化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10 沃建中;吳瑩瑩;迪麗娜爾;綦群高;;大學生自主性動機發(fā)展特點與跨文化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代迅 西南大學文學院;跨文化研究:堅持普遍性立場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南;華中師大文化學系暨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楊大春;跨文化研究的主體間性之維[N];光明日報;2005年

4 陳筠泉;哲學、符號學和跨學科跨文化研究[N];光明日報;2003年

5 尹韻公;跨文化現(xiàn)象與中國文化[N];人民日報;2005年

6 游婕;旅游文明 需要積極引導[N];中國消費者報;2005年

7 張友文;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N];文藝報;2007年

8 錢敏汝;論跨文化的中國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9 ;世界文明圈中的中國[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10 溫儒敏 李憲瑜;以個案考察切入跨文化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廣;中日小學語文課程價值取向跨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毛迪伯;跨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田艷;文化聚合與文化推進[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4 綦甲福;人際距離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翟群;中學生自我價值感系統(tǒng)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麗;小學生基本數(shù)學能力發(fā)展水平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7 俞建村;跨文化視閾下的理查·謝克納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9年

8 吳越民;中美報紙新聞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9 楊俊敏;維漢大、中學生體育目標定向、身體自尊、社會性體格焦慮、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姚孝軍;國際商務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蜜;從跨文化角度分析史前研究引入中國[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2 趙娟;“拒絕”言語行為的跨文化語用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4年

3 韓均;光的概念隱喻的跨文化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4 馮躍;藏族中學生內(nèi)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類學的觀察方式[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5 章靈芝;英漢稱呼語的跨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6 曹灶潔;藏漢初中生數(shù)學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7 葉小燕;跨國企業(yè)高層管理團隊信任模式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8 于苗;網(wǎng)絡廣告中的文化價值觀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9 賀海濤;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啟示的跨文化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10 畢小飛;對中美大學生在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方面態(tài)度變化的跨文化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從跨文化角度分析史前研究引入中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807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30807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020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