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中典型性研究的類型及其限度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碩;;沈復與蒲松齡女性觀比較研究[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2 劉洪強;;《周易·井卦》與《井底引銀瓶》之關系探微——兼論《周易·井卦》對《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3 宋金民;;《新水滸》主旨“救世”說[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4 李繼武;;經(jīng)驗思維的局限與理論思維的培養(yǎng)[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宛小平;理性·反理性·非理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價值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6 徐樂軍;;論《香奩集》之于唐末詩壇的意義[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何旺生;;士風與文風——讀《任f 與南朝士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史應勇;由經(jīng)有數(shù)家、家有數(shù)說到括囊大典、貫通六藝——論鄭玄通學的產(chǎn)生[J];安徽史學;2004年02期
9 吳懷祺;;史學話語權與20世紀的中國民族史學——兼說10卷本《中國史學思想通史》[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10 陳慧敏;;論宗教意識缺失對中國傳統(tǒng)失意文人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名家;;論文化與經(jīng)濟的關系[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謝名家;;文化經(jīng)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xi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3 劉婧娟;;中國憲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盛洪;;天命與民權(初稿)——探尋中華文明的憲政框架之一[A];“市場化三十年”論壇論文匯編(第三輯)[C];2008年
5 王子舟;;論圖書館學的相關學科[A];第四次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相力;卜然然;;略論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朱鏡人;;孔德教育思想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張景平;;士與二十世紀的實踐性儒學——試論劉爾p樀乃枷、蕦及其意义[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9 王振星;;“嵇康”與盧俊義的夢意象——金圣嘆“梁山泊英雄驚惡夢”解讀[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10 王鷺娟;李朝平;;“教育過度”問題研究綜述[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6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9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雪梅;詩含畫意 畫寓詩情——論清代女作家顧太清的詩歌寫作藝術[J];語文學刊;2005年07期
2 于民;;圈地運動與英國農(nóng)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典型性問題新論——兼與國內(nèi)學術界某些流行性觀點商榷[J];安徽史學;2009年02期
3 胡景英;;英語教學中如何選擇例句[J];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16期
4 張真;索隱法可以休矣[J];中國戲劇;1978年09期
5 周家群;試論新聞攝影的典型性問題[J];新聞大學;1997年01期
6 徐軍;抓住瞬間形象的典型性[J];新聞實踐;2000年06期
7 高峰;論恩格斯的現(xiàn)實主義典型觀[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鄧云華;;英漢異類聯(lián)合短語的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08期
9 朱孝兵;;平白中的深蘊——淺析于堅敘事性詩歌的詩美特色[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彭有明;彭麗琴;;中庸原型結構——從謙虛用語選擇的視角[J];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雷夢水;;謝國楨先生的兩首詩[A];明史研究第2輯——紀念謝國楨先生九十誕辰專輯[C];1992年
2 夏曉明;;試論李大釗的史學觀[A];李大釗研究論文集[C];1999年
3 林娜;張積家;;漢語親屬詞典型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王紅;;關注哲學與自然科學關系共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5 汪舒明;;歷史學家視角里“9·11”后的世界——市世界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0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王馥芳;;以《英漢大詞典》為例談詞典的科學配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羅云鋒;;歷史理論視野下的文學史分期觀念考察[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8 黃龍祥;;困惑·思索·開拓[A];中國針灸學會針灸文獻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9 汪云九;;意識問題是自然科學交叉研究的熱點[A];第九次全國生物物理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衣俊卿;;馬克思主義哲學演化的內(nèi)在機制研究[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蔡恩澤 蘇啟林 鄭海天;“非典型性”家庭企業(yè)與“典型性”裂變[N];證券日報;2005年
2 唐學鵬;一個歷史學家的遺產(chǎn)[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3 仲偉民;歷史學家的良知與責任[N];光明日報;2004年
4 魯稚;歷史學家越來越像偵探[N];中國郵政報;2006年
5 王慶云;章韞胎 生物學家 歷史學家和詩人[N];江淮時報;2006年
6 余彬;總統(tǒng)的歷史學[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7 每文;一個歷史學家眼中的俄羅斯[N];學習時報;2006年
8 ;流動大學的跨國史[N];社會科學報;2008年
9 駐京記者 劉軍;得到歷史學家認可,難得[N];解放日報;2000年
10 廖奔;歷史學家對待“戲說”一法[N];文藝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海;英語學習型詞典典型詞例的選取[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2 江靜;隱喻化中的源語概念影響[D];復旦大學;2008年
3 李晉霞;現(xiàn)代漢語定中“V雙+N雙”結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張建;現(xiàn)代漢語雙賓句的典型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6 孫玉良;歷史、理解與真理[D];復旦大學;2008年
7 劉鳳英;類別特征推理的認知機制及腦機制[D];西南大學;2009年
8 鄧云華;漢語聯(lián)合短語的類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徐志宏;馬克思科學觀初探[D];復旦大學;2005年
10 李根;論卡羅·金茲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佳;論李凱爾特的文化哲學思想及貢獻[D];黑龍江大學;2012年
2 周伊含;李凱爾特文化科學概念研究[D];廣西大學;2013年
3 楊馨;從被動語態(tài)看二語習得中心理典型和語言遷移的關系[D];西南大學;2007年
4 王邵帥;淺談覆蓋律解釋模型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及其困難[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牛曉峰;中介語中句法遷移的認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6 楊琴;漢英動賓結構的對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琳;兩部楚劇音樂創(chuàng)作的比較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7年
8 李艷芳;語言遷移對中國學生英語寫作的影響[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9 覃文戮;英語雙及物動詞及其結構的被動化句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房小敏;高中生自然科學類科普讀物閱讀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5681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56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