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伯克社會文化史思想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彼得·伯克社會文化史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北大學》 2013年
彼得·伯克社會文化史思想研究
韓璐
【摘要】:史學界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正在發(fā)生著一次研究范式性的轉(zhuǎn)變,即由“新史學”向社會文化史的轉(zhuǎn)變。所謂“社會文化史”,又稱“新文化史”(New Culture History),它肇始于法國,以“文化轉(zhuǎn)向”、“語言轉(zhuǎn)向”思潮為背景,隨即世界性地傳播、發(fā)展,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甚至文學批評家等諸多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均參與其中。 在這場社會文化覺醒的思潮中,劍橋大學彼得·伯克教授長期致力于尋找社會與文化、社會理論與歷史學之間的聯(lián)系與溝通方式,探索文化史寫作的新領(lǐng)地,其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均對社會文化史的奠基與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作用。 在理論研究領(lǐng)域,伯克教授在總結(jié)西方史學界與前代年鑒學派學者的研究之上,形成系統(tǒng)的社會文化史領(lǐng)域基礎(chǔ)理論。尤其在社會文化史與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方面獨具建樹。在實踐研究方面,伯克教授在形象的文化史、語言的文化史、知識的社會史以及圖像證史等領(lǐng)域均處于世界學術(shù)界領(lǐng)先地位。因此,本文即從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兩方面出發(fā),力圖對伯克教授的社會文化史思想進行研究。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09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仲民;;追隨伯克:文化史的學術(shù)史與方法論[J];國外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2 彼得·伯克,劉華,李宏圖;西方新社會文化史[J];歷史教學問題;2000年04期
3 楊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學的興起——與劍橋大學彼得伯克教授座談側(cè)記[J];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01期
4 彼得·伯克(PeterBurke),王晴佳譯;西方歷史思想的十大特點[J];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01期
5 楊生平;;試析曼海姆知識社會學理論[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劉文旋;知識的社會性:知識社會學概要[J];哲學動態(tài);2002年01期
7 任悅;;一個歷史學家的圖像觀[J];中國攝影家;2008年08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玉輝;;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張廣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由古代西方歷史理論說開去[J];北方論叢;2008年02期
3 周巍;;“文學作品”的利用與新文化史研究——以民國時期報刊文學中的“蘇州評彈”為例[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4 董小川;;文化歷史學新論[J];東北師大學報;2006年06期
5 張仲民;;新文化史與中國研究[J];復(fù)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李霞,楊豫;走向開放的綜合——新文化史學探析[J];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05期
7 鄧金明;;“新文化史”視野下的文學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8 郭輝;;記憶史視野下的辛亥革命研究——評《辛亥革命的百年記憶與詮釋》[J];北大史學;2012年00期
9 陳繼靜;;開放歷史學——對史學與科學關(guān)系的新探討[J];北大史學;2007年00期
10 任成;;創(chuàng)新擴散視野下的知識傳播——以TED演講為例[J];今傳媒;2013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長莉;;交叉視角與史學范式——“社會文化史”回顧與展望[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建忠;唯物史觀視域中曼海姆知識社會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吾斯曼江·亞庫甫;16至19世紀維吾爾族史學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宋方方;對美國20世紀末西方音樂研究中女性主義批評的審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代洪亮;復(fù)興與發(fā)展:學術(shù)史視野中的中國社會史研究(1980-2010)[D];山東大學;2011年
6 王維國;論知識的公共性維度[D];南開大學;2002年
7 李殿森;論課程知識的社會建構(gòu)[D];西南大學;2006年
8 褚新國;塔西佗史學思想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6年
9 周兵;當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5年
10 張仲民;閱讀、表達與集體心態(tài)[D];復(fù)旦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芳華;卡洛·金茲堡微觀史學思想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冀強;賽里斯:一個稱謂的文化史[D];南京大學;2011年
3 周游;國難與國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段靜;巴里·巴恩斯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理論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高楠;超越文化轉(zhuǎn)向—林亨特《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6 秦義;知識的產(chǎn)生與演進:曼海姆知識社會學剖析[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7 龔書文;生態(tài)道德培養(yǎng)與中學歷史教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張飛;意識形態(tài)分析:一個知識社會學視角下的探索[D];安徽大學;2005年
9 劉冰;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gòu)[D];山東大學;2005年
10 王彥雨;評析學術(shù)界關(guān)于默頓規(guī)范的論爭[D];廣西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從文化史到社會文化史[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中國的“社會文化史”[J];文史知識;2010年06期
3 左玉河,李文平;近年來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5年03期
4 李長莉;社會文化史的興起[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5 郭嵐;;柏貴喜、孟凡云主編的《南方民族社會文化史論集》出版[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劉志琴;青史有待墾天荒──試論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崛起[J];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01期
7 李長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會文化意義[J];河北學刊;2005年02期
8 顧良;;法國的文化史:歷史學中的一門新興學科[J];國外理論動態(tài);1997年11期
9 黃正建;;唐長孺先生的社會文化史研究臆想[J];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4年00期
10 左日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近代史研究;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長莉;;交叉視角與史學范式——“社會文化史”回顧與展望[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羅遠蟬;謝關(guān)林;;洋蔥伯克氏菌是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涂波;秦恩強;趙敏;;糖尿病合并類鼻疽伯克霍爾德敗血癥一例[A];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國熱帶病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趙勝;張琴;陳智華;趙益新;鐘金城;;影響鼻疽伯克霍爾德氏菌基因組密碼子用法的因素分析[A];中國遺傳學會功能基因組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高文娜;汪萬春;陳寔;李健強;;伯克氏菌屬兩種重要病原菌檢測技術(shù)研究[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夏繼先;;從“鄭伯克段于鄢”看鄭莊公形象[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7 孫長貴;成軍;;NCCLS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執(zhí)行標準第14版信息增刊更新內(nèi)容介紹[A];2004年浙江省檢驗醫(yī)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8 林善海;黃思良;覃麗萍;譚小艷;岑貞陸;付崗;;拮抗伯克霍爾德氏菌對香蕉褐緣灰斑病的生物防治試驗[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寶音德力根;;15世紀中葉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A];蒙古史研究(第六輯)[C];2000年
10 肖瀾;李海默;;重繹洛克之路——關(guān)于政治自由來源問題的一點思考[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廈門大學歷史系 黃向春;[N];光明日報;2009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李長莉;[N];團結(jié)報;2010年
3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危兆蓋;[N];光明日報;2010年
4 記者 胡全勝 通訊員 張彥彬 彭軍;[N];伊犁日報(漢);2008年
5 證券時報記者 行者;[N];證券時報;2007年
6 李支援;[N];檢察日報;2002年
7 李豫川;[N];中國證券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李豫川;[N];中國證券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王麗娜;[N];上海證券報;2006年
10 實習記者 吳家明;[N];證券時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代洪亮;復(fù)興與發(fā)展:學術(shù)史視野中的中國社會史研究(1980-2010)[D];山東大學;2011年
2 楊冰瑩;雙重轉(zhuǎn)型[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3年
3 鞠玉梅;英語語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辭模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潘瑋琳;錫箔的社會文化史:以民國江浙地區(qū)為中心[D];復(fù)旦大學;2010年
5 林新華;崇高問題的跨文化美學分析[D];復(fù)旦大學;2006年
6 馬景秀;新聞話語意義生成的系統(tǒng)功能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苑博華;伯克霍爾德菌的篩選、鑒定及其發(fā)酵產(chǎn)低溫脂肪酶的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8 張煒;印刷媒介與15、16世紀英國社會變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沈瑩;世俗與永恒美第奇時代的陵墓紀念碑[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2年
10 呂鎮(zhèn)梅;除草劑二氯喹啉酸對水稻田土壤微生態(tài)的影響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璐;彼得·伯克社會文化史思想研究[D];湖北大學;2013年
2 陳建坡;海外中國學的文化網(wǎng)絡(luò)視角再思考[D];山東大學;2006年
3 郭曉;英租時期威海衛(wèi)社會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李長慶;混沌中的理智[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齊英偉;從心理美學探究尤金·奧尼爾《悲悼》的亂倫母題[D];天津理工大學;2007年
6 程小麗;彼得·伯克的新文化史學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若男;埃德蒙·伯克保守主義法律思想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1年
8 張茹茹;清代新疆地區(qū)民族立法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3年
9 楊超然;修辭訴求和同一下的廣告勸說分析[D];貴州大學;2007年
10 秦天;經(jīng)典的誕生[D];復(fù)旦大學;2009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彼得·伯克社會文化史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30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6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