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屈原《天問》史學價值論析

發(fā)布時間:2018-03-01 21:36

  本文關鍵詞: 天問 史學價值 屈原 早期史學 神話傳說 論析 中國史學史 白壽彝 歷史思想 楚國 出處:《文藝研究》2012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屈原《天問》歷來被視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美制,但若置之于中國史學史進程予以考量,其蘊含的史學價值也值得深入挖掘和分析。從史料角度看,《天問》中所述一些史實與我國北方流傳的不盡相同,具有荊楚特色;從史學體裁上看,《天問》可視為中國早期的史詩作品,《天問》的寫作過程,反映中國早期史學體裁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即左圖右史、圖文并重;從歷史思想角度看,《天問》懷疑天命、重視人事、鑒戒歷史、憂患國事等思想意識,不僅可填補荊楚史學的空白,而且能豐富中國早期史學的內(nèi)涵。屈原是當之無愧的史學家。
[Abstract]:Qu Yuan's question of Heaven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famous article of beaut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ut if it is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cours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historical value it contains is also worth digging into and 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ata, some historical facts described in the question of Heave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circulated in the north of China, an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ingc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re of historiography, the question of Heave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pic works of early China, and the writing process of the Book of Heaven reflects one of the fine traditions in the genre of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at is, "left and right history" and "picture and text" are equally emphas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thought, suspecting the fate of Heave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ersonnel, judging history and worrying about national affairs can not only fill the blank of Jingchu historiography, but als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early historiography. Qu Yuan is a well-deserved historian.
【作者單位】: 湖北大學荊楚文化研究中心;
【分類號】:K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瞿林東;楚人重史與長江文化[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2 吳龍輝;《天問》為歷史教材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06期

3 郭德維;曾侯乙墓中漆■上日月和伏羲、女媧圖象試釋[J];江漢考古;1981年S1期

4 翟振業(yè);《天問》與中原文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5 史建橋;;由《天問》看屈原對歷史起源的認識[J];河北學刊;2006年02期

6 江林昌;《天問》所見古史傳說及其意義[J];荊州師專學報;1996年03期

7 房松令;;《天問》和夏民族史詩故事考[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8 孫作云;長沙戰(zhàn)國時代楚墓出土帛畫考[J];人文雜志;1960年04期

9 代生;;中國大陸20世紀考古發(fā)現(xiàn)與《天問》研究[J];社會科學評論;2009年02期

10 鄭丹平;《天問》——屈原的擬史詩[J];思想戰(zhàn)線;199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洪強;劉翠紅;;《聊齋志異》素材來源五則[J];蒲松齡研究;2010年01期

2 張宗福;;論《離騷》與屈原的遭遇[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2期

3 汪高鑫;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新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4 瞿林東;蘇冕與《會要》——為會要體史書創(chuàng)立1200周年而作[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吳懷祺;安徽地區(qū)文化變遷與史學——為《安徽史學》復刊20周年而作[J];安徽史學;2004年01期

6 張廣智;傅斯年、陳寅恪與蘭克史學[J];安徽史學;2004年02期

7 李良玉;;孔子與歷史教育[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8 程有為;;泗水郡與秦漢鼎革[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9 張鳳芝;;《招魂》中關于巫帝問答之辭臆說[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10 劉朝興;眾皆競進以貪婪兮 余獨好修以為常——從《離騷》看屈原的人格美[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潔;李藝;;孔墨教學思想之異同及其現(xiàn)代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黃人二;;屈子《離騷》之飛天求女及其地域次序的政治意涵[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3 賀西林;;從長沙楚墓帛畫到馬王堆一號漢墓漆棺畫與帛畫——早期中國墓葬繪畫的圖像理路[A];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4 姚智遠;徐嬋菲;;儒教神學對兩漢之間喪葬畫像的影響[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孫怡村;;淺析南陽漢畫像石天文圖像之功能[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周欲曉;;淺析南陽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淵源[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高文萍;;析蟾蜍畫像所反映的漢人“不死”觀念[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王瑞峰;;徐州韓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畫像石[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冀凡;;屈原放逐漢北說質(zhì)疑與《抽思》新解[A];中國楚辭學(第十三輯)——2007年中國溆浦屈原及楚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袁心瀾;;屈原《涉江》地名爭議之我見[A];中國楚辭學(第十三輯)——2007年中國溆浦屈原及楚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3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6 冀愛蓮;翻譯、傳記、交游:阿瑟·韋利漢學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陰澍雨;明代寫意花鳥畫溯源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8 孫昊;女真建國前社會組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過曉;論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概念的“似”[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10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2 李成學;呂夷簡評傳[D];湘潭大學;2010年

3 劉進全;傅斯年史學思想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柴紅霞;文人畫對山水畫發(fā)展的影響[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孫張輝;《覺悟》、《建設》和唯物史觀的傳播[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芳蘋;簡論楚歌的流變與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7 席靜;重慶市地域性特色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0年

8 許建萍;閩東地區(qū)舊方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周晟;《色葉字類抄》漢字詞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1年

10 李瑋;社區(qū)老年人睡眠質(zhì)量相關因素及睡眠養(yǎng)生教育干預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超雄;漢墓壁畫、畫象石題材內(nèi)容試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2 王暉,王建科;出土文字資料與古代神話原型新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李學勤;《楚辭》與古史[J];東岳論叢;1996年05期

4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J];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版);1956年01期

5 郭德維;曾侯乙墓中漆■上日月和伏羲、女媧圖象試釋[J];江漢考古;1981年S1期

6 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J];江漢考古;1986年01期

7 張宏洪;;當代楚辭學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評周建忠《當代楚辭研究論綱》[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8 張宏洪;一元與多元的完美相融─—二論《天問》的藝術成就[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2期

9 王窈姿;;試論楚帛書中雹戲的創(chuàng)世神話[J];民俗研究;2007年04期

10 張宏洪;冷峻與熱烈的辯證統(tǒng)一──三論《天問》的藝術成就[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江林昌;[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建橋;;由《天問》看屈原對歷史起源的認識[J];河北學刊;2006年02期

2 柴達;淺析《古代社會》一書的史學價值[J];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3期

3 李仲立;劉治立;;論史學價值的實現(xiàn)[J];慶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4 汪鏗;《尚書》和《詩經(jīng)》的史學價值[J];史學史研究;1988年02期

5 徐國利;張笑龍;;中國史學與現(xiàn)實關系研究二十年[J];河北學刊;2010年03期

6 崔軍偉;;《冊府元龜·國史部》史學思想初探[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黃守愚;;陳寅恪與屈原之楚騷精神[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姚靜波;試析班固對屈原之批評[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04期

9 楊波;;《歷代名畫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化蘊含[J];中州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10 洪衛(wèi)中;;從《顏氏家訓》與《觀我生賦》看顏之推的史家意識[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向燕南;;王世貞的史學批評及其理論貢獻[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2 桂遵義;;郭沫若與先秦思想史研究[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3 謝保成;;郭沫若的歷史人物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輯[C];1986年

4 劉茂林;;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對中國歷史學的苦心經(jīng)營[A];郭沫若研究第三輯[C];1987年

5 陳其泰;;郭沫若史學的時代精神[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6 朱政惠;;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建國后郭沫若史學研究剖析[A];郭沫若史學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7 周九香;;郭沫若的歷史人物論[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屈原評傳》作者 郭維森;屈原對真、善、美統(tǒng)一境界的追求[N];光明日報;2002年

2 曉海;從書札中閱讀歷史[N];光明日報;2009年

3 陳其泰;《公羊傳》和《谷梁傳》的史學價值[N];光明日報;2001年

4 謝迪南;陶菊隱:遲到的史學地位[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5 劉文楠;并非實錄的“實錄”[N];文匯報;2010年

6 李珍;《蒙古秘史》——有文的歷史 無文的文學[N];光明日報;2001年

7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趨勢[N];光明日報;2001年

8 劉志琴;風俗,用歷史眼光解讀[N];學習時報;2004年

9 劉錫誠;民間文化的中斷或失傳是一個民族最大的遺憾[N];中國民族報;2004年

10 周祥森;作為一種言說存在方式的史學評論[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偉岸;高岱的《鴻猷錄》及其史學價值[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2 黃正術;重新審視顧頡剛的古史“層累說”[D];蘇州大學;2004年

3 郭勝;乾隆時期歷史文獻編纂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4 周志強;論明代回族學者的史學成就[D];蘭州大學;2009年

5 吳利華;論鄭樵[D];安徽大學;2007年

6 劉貴軍;范曄的正統(tǒng)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7 呼東燕;論孔子史學思想的幾個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盧東兵;《文心雕龍·史傳》的史學成就[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9 石基;《韓非子·內(nèi)外儲說》的史料、史學價值[D];吉林大學;2012年

10 陳曉華;《華陽國志》作者常璩的政治思想及史學思想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55367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55367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a0d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