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功能下的史學普及:析明代綱鑒史書
本文關鍵詞: 明代 綱鑒史書 科舉 史學普及 出處:《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綱鑒史書興起于隆慶年間,盛行于萬歷年間。適應科舉需要而產生的綱鑒史書具有濃厚的商業(yè)色彩和明確的為科舉服務的主旨。它在明中葉以后有著較大的社會影響。其影響上至帝王大臣,下至百工村婦,甚至還流傳至國外。同時,綱鑒史書的內容還被其他書籍所引用、論證。綱鑒史書的這種影響力典型地體現(xiàn)出它的史學普及功用。
[Abstract]:Gangjian History Book rose in the Longqing years, It was prevailing in Wanli period. The outline history book which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had a strong commercial color and a clear purport to serv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t had a great social influence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 reached to the imperial minis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ents of the history books are cited and proved by other books. This kind of influence of the history books typically reflects its function of popularizing historiography.
【作者單位】: 臨沂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K092;D69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宗韻;吳宣德;;科舉與社會分層之相互關系——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J];人文雜志;2007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孫珊珊;明代遼東的教育與科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靜;科舉考試興亡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3 花文鳳;科舉體制下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B.A.埃爾曼 ,衛(wèi)靈;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更新[J];國外社會科學;1992年08期
2 韓明士,曹國慶 ,鄧虹;社會變動性與科舉考試[J];江西社會科學;1989年06期
3 田培棟;明代人口變動的考察[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5期
4 紀鶯鶯;;明清科舉制的社會整合功能 以社會流動為視角[J];社會;2006年06期
5 沈登苗;;也談明代前期科舉社會的流動率——對何炳棣研究結論的思考[J];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09期
6 吳建華;科舉制下進土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流動[J];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01期
7 孫立平;;論科舉制對傳統(tǒng)中國社會結構及其演變之影響[J];學習與探索;1992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學亮;;明代科舉士人群體應試心理探析[J];教育與考試;2010年04期
2 劉紹義;;如廁為何稱“出恭”[J];工會博覽(下旬刊);2011年07期
3 吳洪成;閆志軍;;明清時期重慶科舉考試述論[J];教育與考試;2010年05期
4 伏建民;朱丹;;明代大山人王zI登[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5 曾凡炎;;貴州科舉在晚清的崛起[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黨樂群;;云南的科舉[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992年04期
7 葉楚炎;;科舉與女性——以明中期至清初的通俗小說為中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8 毛曉陽;;明代公益性助考基金述論[J];教育與考試;2010年03期
9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家族:以明代寧波楊氏為中心的考察[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譚清宣;王麗瓊;霍敏;;試論明代地方學校的類型及功能[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志成;;科舉與花錢[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六輯)[C];2006年
2 周振鶴;;清末科舉考試策問中所反映的世界與中國(提要)[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3 張捷夫;;清代山西的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A];三晉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C];1994年
4 馬冠朝;陳育寧;;明代茶馬貿易官營體制的制度框架研究[A];紀念《元亨療馬集》付梓400周年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中獸醫(yī)學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華東區(qū)第十八次中獸醫(yī)科研協(xié)作與學術研討會暨獸藥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張美鶯;;明代福建私家藏書興盛的原因與特色[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金瀅坤;;唐五代科舉考試中的冒籍——中國最早的“高考移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包國滔;;論明代國子監(jiān)祭酒宋訥的治監(jiān)之道[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楊齊福;;移民與清代臺灣科舉制度[A];閩臺文化研究[C];2006年
9 張建偉;;明清科舉考試防弊措施探析——兼論對當今國家教育考試防弊問題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張曉紀;;明代泉州府人才地理分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陸建承;科舉之惡果[N];民主與法制時報;2005年
2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明醫(yī)”的啟示[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3 伍曉蔓;沉潛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4 翟伯成;清朝第一位武狀元郭士衡[N];聯(lián)合日報;2010年
5 河北省豐南市委黨校 金鐵鋒;科舉考試科目述要[N];中國人事報;2001年
6 ;常州的坊名與科舉[N];中國社會報;2005年
7 戴繼芹;明清時期的“考后分流”[N];中國教育報;2007年
8 張佐;明清兩代的云南解元[N];云南日報;2010年
9 陳清泉;為科舉說幾句公道話[N];光明日報;2005年
10 楊齊福;科舉考試制度的再審視[N];光明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文仙;明代套色印本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張獻忠;從精英文化到大眾傳播[D];南開大學;2010年
3 沈文凡;排律文獻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趙靜;金元明時期溫病理論演變與發(fā)展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7年
5 藍武;元明時期廣西土司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6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D];南開大學;2005年
7 沈敏;明代“神仙劇”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8 葉曉川;清代科舉法律文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9 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趙艷;明代方劑學成就與特點研究(公元1368年~1644年)[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定鴻;明代江西書院與科舉互動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楊艷娟;明代女性貞節(jié)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劉虎;明代木刻人物畫題材與風格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肖英;明代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劉士嶺;試論明代的人口分布[D];鄭州大學;2005年
6 林建筑;明代水西彝族及其與中央政權的關系[D];內蒙古大學;2005年
7 陳昕;明代國子監(jiān)實習歷事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梁思立;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9 張然;明代家訓中的經濟觀念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10 何瑞軍;明代與日本足利幕府朝貢貿易之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534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55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