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定愛爾蘭叛亂到維護歐洲均勢:卡斯爾雷外交思想探析
本文關鍵詞:從平定愛爾蘭叛亂到維護歐洲均勢:卡斯爾雷外交思想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卡斯爾雷(1769—1822)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在他早年的從政生涯中就表現(xiàn)出一種超凡的洞察力與遠見,這在平息18世紀末愛爾蘭因天主教徒解放問題而引起的叛亂,以及促使英愛合并等問題上得以印證。卡斯爾雷最突出的歷史貢獻莫過于促成歐洲諸強聯(lián)合,最終摧毀了拿破侖在歐洲的霸權,以及他所開創(chuàng)的在當時不受歡迎卻為后世所吸收借鑒的“歐洲協(xié)調”和“定期會議制度”,這種國際關系協(xié)調機制對后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問題具有深刻影響。他的對外政策雖沿襲了英國長期以來所奉行的均勢原則,但他所倡導的實際上是—種和平的外交政策。此外,有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事實,卡斯爾雷竟然是后來那位叱咤風云的,曾獲得過八個國家元帥軍銜的威靈頓公爵的“伯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由于卡斯爾雷對威靈頓公爵的極度信任與支持,才成就了威靈頓后來在軍事指揮上的輝煌?ㄋ範柪椎耐饨凰枷氤搅怂耐律踔脸搅怂诘哪莻時代。 18世紀末,英國在外交上還基本上堅持以固守自己的本土及海外殖民地為主,盡可能把自己置身于歐洲事務之外的原則。但是,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尤其是拿破侖上臺之后,法國軍隊—時橫掃歐洲大陸,兵鋒所指,無不畏其鋒芒,其他歐陸國家要么選擇繳械投降,要么被迫選擇與法國結盟,成為其附庸國。此刻,英國人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一方面,愛爾蘭是英國的薄弱點,英國害怕法國人趁機煽動和支持愛爾蘭反叛英國,從后方對英國構成威脅。英國先是用不太恰當?shù)姆绞狡较⒘藧蹱柼m起義并強制合并了愛爾蘭。另一方面,英國不得不轉向與歐陸強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結成同盟,共同對付拿破侖帝國,使歐洲度過了史上最為艱難的一段時間。拿破侖帝國覆滅后,他又竭盡全力地重建歐洲的和平秩序,倡導并形成了“歐洲協(xié)調”的機制,并由此而產生的“定期會議制度”,維護了歐洲大陸的均勢局面。某種意義上,拿破侖戰(zhàn)爭后歐洲持續(xù)了三四十年的和平(直到19世紀70年代俾斯麥以武力統(tǒng)一德國,打破了歐洲傳統(tǒng)的政治格局)都應歸功于卡斯爾雷的公正立場。而這一切,正是由于這位外交大臣殫精竭慮的游說與努力取得的。最終使英國甚至整個歐洲度過了歷史上最為艱難的一段經歷。從愛爾蘭布政使到戰(zhàn)爭與殖民地大臣,最后成為英國外交大臣,卡斯爾雷都直接或間接參與英國對外政策的決策和執(zhí)行,因此他對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外交政策走向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本文一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章主要論述了卡斯爾雷早年政治活動,主要是在平定1798年愛爾蘭叛亂、對天主教徒的處理態(tài)度以及促成英愛合并等方面的歷史貢獻,這一時段的從政經歷為他后來做出彪炳史冊的功績打下了基礎;第二章則論述了自反法同盟的形成到后來拿破侖帝國的覆滅,以及維也納會議上,歐洲諸強角逐、以及由卡斯爾雷所開創(chuàng)及倡導的“歐洲切調”制度和定期會議、奴隸貿易的廢除等歷史事實的論述,這是卡斯爾雷一生最為輝煌的一段經歷;第三章首先介紹了卡斯爾雷所處的時代背景;接著總結了一些關于對卡斯爾雷的歷史評價,闡述了卡斯爾雷死后,他的繼任者喬治·坎寧對外政策的一些調整和改變;最后分析了卡斯爾雷的外交實踐對英國的影響以及對后世在國際關系處理問題上的歷史啟示。
【關鍵詞】:卡斯爾雷 愛爾蘭起義 反法同盟 歐洲協(xié)調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561.43;D80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錄8-9
- 緒論9-17
- 第一章 卡斯爾雷早年從政生涯:外交思想的源起17-36
- 第一節(jié) 平定愛爾蘭叛亂與英愛合并17-25
- 第二節(jié) 卡斯爾雷在拿破侖戰(zhàn)爭中的應對25-30
- 第三節(jié)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廝殺30-33
- 第四節(jié) 英軍瓦爾赫倫遠征的失利33-36
- 第二章 卡斯爾雷對外政策實踐(1812-1822)36-49
- 第一節(jié) 維也納會議:戰(zhàn)后歐洲和平秩序的重建36-41
- 第二節(jié) 同盟的延續(xù):歐洲協(xié)調的誕生41-46
- 第三節(jié) 奴隸貿易的廢除46-49
- 第三章 對卡斯爾雷外交思想的評價49-59
- 第一節(jié) 卡斯爾雷所處的時代背景49-51
- 第二節(jié) 卡斯爾雷之后英國對外政策的調整51-52
- 第三節(jié) 對卡斯爾雷外交思想的評價和總結52-59
- 結語59-60
- 參考文獻60-63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印偉;再論泰國免于淪為殖民地的原因[J];安徽史學;2004年04期
2 韓家炳;美國1807年《禁運法案》的代價與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畢元輝;論1943年~1953年蘇聯(lián)對東歐的安全帶政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4 李東清;;論宗教當代發(fā)展的俗世情緣及其消極影響[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5 陳一兵,陳玲;英國新工黨歐盟政策評析[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03期
6 劉文立,曾伽;“二月革命”前的奧爾良派[J];法國研究;2005年01期
7 林秀玉;十九世紀英國貧困問題與憲政調適谫論[J];閩江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8 陳曉楓;蘇艾平;;英國封建政治的特質與憲政的生成[J];法學評論;2007年05期
9 蒙曉陽;為概念法學正名[J];法學;2003年12期
10 劉錦濤;克里米亞戰(zhàn)前俄英在東方問題上的冷戰(zhàn)[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剛;;中國的地緣科技戰(zhàn)略[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焦平;關于世界大轉折的戰(zhàn)略思考[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范立新;從稅收專制主義到稅收憲政主義[D];廈門大學;2003年
3 劉斌;新科技革命與國際政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4 賈健;英國的聯(lián)合國外交[D];外交學院;2004年
5 張樹平;建筑火災中人的行為反應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4年
6 潘德重;近代工業(yè)社會合理性的理論支撐——斯賓塞社會進化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翟海魂;英國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8 魏建國;自由與法治[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新寬;英國重商主義經濟體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華;薩摩亞爭端與大國外交1871-1900年[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文麗;早期美國人民爭取普選權的斗爭[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郭愛民;英國農業(yè)革命及其對工業(yè)化的影響[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3 舒暢;丁文江的科學思想及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王玉瑋;論難民不推回原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5 謝東;國際戰(zhàn)略環(huán)境與國際戰(zhàn)略選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何穎;英國戰(zhàn)后的共識政治及其形成原因[D];四川大學;2002年
7 雷建鋒;撒切爾夫人執(zhí)政時期的英美特殊關系[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8 趙長峰;試論日本文化對其外交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劉玉華;論民族主義對國際格局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劉軍;王蕓生的日本觀及現(xiàn)代化思想初探[D];西南交通大學;2003年
本文關鍵詞:從平定愛爾蘭叛亂到維護歐洲均勢:卡斯爾雷外交思想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1103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41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