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儲蓄、信心與慈善捐贈——基于CFPS(2016)的實證檢驗
發(fā)布時間:2024-11-22 16:12
在追求精神享受的利他動機和追求社會地位并以此牟利的利己動機的共同推動下,擁有儲蓄存款的家庭會傾向于更多地進行慈善捐贈,因此家庭儲蓄的增加可能會刺激更多的捐贈行為。對此,本文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 2016年的數(shù)據(jù),運用工具變量法,實證檢驗了家庭儲蓄存款對捐贈情況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儲蓄存款會促進家庭捐贈,這一效應在家庭規(guī)模較大的黨員家庭樣本中更加顯著。同時,中介效應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在儲蓄存款促進家庭捐贈的過程中,對未來的信心程度發(fā)揮了部分中介作用。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研究假設
(一)儲蓄存款與家庭捐贈
(二)儲蓄存款影響家庭捐贈的異質性
(三)家庭儲蓄存款、對未來信心與捐贈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二)數(shù)據(jù)與變量
1. 被解釋變量。
2. 解釋變量。
3. 控制變量。
(三)內生性分析
(四)中介效應模型設定
(五)描述性統(tǒng)計
四、研究發(fā)現(xiàn)
(一)回歸檢驗
1. 儲蓄存款對家庭捐贈的影響。
2. 工具變量的檢驗結果。
(二)異質性的調節(jié)作用
1. 家庭規(guī)模差異、儲蓄存款與家庭捐贈。
2. 黨員身份差異、儲蓄存款與家庭捐贈。
五、穩(wěn)健性檢驗
六、影響機制檢驗
七、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二)政策建議
本文編號:4012465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研究假設
(一)儲蓄存款與家庭捐贈
(二)儲蓄存款影響家庭捐贈的異質性
(三)家庭儲蓄存款、對未來信心與捐贈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二)數(shù)據(jù)與變量
1. 被解釋變量。
2. 解釋變量。
3. 控制變量。
(三)內生性分析
(四)中介效應模型設定
(五)描述性統(tǒng)計
四、研究發(fā)現(xiàn)
(一)回歸檢驗
1. 儲蓄存款對家庭捐贈的影響。
2. 工具變量的檢驗結果。
(二)異質性的調節(jié)作用
1. 家庭規(guī)模差異、儲蓄存款與家庭捐贈。
2. 黨員身份差異、儲蓄存款與家庭捐贈。
五、穩(wěn)健性檢驗
六、影響機制檢驗
七、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二)政策建議
本文編號:40124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4012465.html
上一篇:雷潔瓊的社會工作思想及實踐研究(1924-1941)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