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介入Y小學校園欺凌的實務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3-05 16:52
近年來,隨著網(wǎng)絡媒體、手機等普及與發(fā)展,校園欺凌案例被不斷曝光,備受人們關注,對近幾年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的手段殘忍多樣,涉及對象較多,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帶來嚴重危害,同時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成為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也促使教育界、心理學界以及法學界的學者們開始關注這一現(xiàn)象,學者們從欺凌概念的界定、表現(xiàn)形式以及危害等方面展開研究,并結合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干預校園欺凌的路徑,在政府層面,積極制定政策法規(guī),對校園欺凌的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導;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實務性為主的專業(yè),以“助人自助”為遵旨,在校園欺凌事件中,積極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運用專業(yè)方法,為解決校園欺凌提供新的途徑。筆者在云南省楚雄州永仁縣Y小學實習期間,通過接觸高危兒童,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學校存在校園欺凌問題,因此運用訪談法、參與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等發(fā)現(xiàn)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對校園欺凌存在偏差認知,對其理解較為模糊,常常忽視其存在,在處理方式上,由于老師和學生間固有的角色差異,通常以批評為主,學校對校園欺凌的干預集中于宣傳而非落實,缺乏系統(tǒng)預防和干預校園欺凌的體系模式;因此,筆者從教師、學生、家長的需求出發(fā)...
【文章頁數(shù)】:11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義
(二) 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1. 校園欺凌的內涵
2. 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三) 理論依據(jù)
1.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
2. 認知行為理論
3. 社會學習理論
(四) 研究方法
1. 訪談法
2. 參與觀察法
3. 問卷調查法
一、Y小學校園欺凌的特點及需求評估
(一) Y小學校園欺凌的特點
1. 欺凌行為具有持續(xù)性
2. 以身體欺凌和言語欺凌為主
3.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之間地位不對等
4. 寄宿制環(huán)境讓校園欺凌隱蔽化
5. 家長與社區(qū)參與力度小
6. 學校預防和干預校園欺凌手段有限
(二) 社會工作介入Y小學校園欺凌的需求評估
1. 教師的需求評估
2. 班級同學需求評估
3. 欺凌者的需求評估
4. 家長的需求評估
二、小組工作介入校園欺凌的實務研究
(一) 小組概況
1. 小組基本情況
2. 組員的相關情況
3. 校園欺凌的影響因素
(二) 小組的目標與計劃
1. 小組目標
2. 小組計劃
(三) 社會工作實務過程與分析
1. 小組活動
2. 班級活動
3. 家長活動
三、服務評估
(一) 小組評估
1. 過程評估
2. 效果評估
(二) 班級活動評估
1. 過程評估
2. 效果評估
(三) 家長活動評估
四、總結、反思與建議
(一) 總結
1. 從組員的需求出發(fā)進行針對性干預
2. 將問題視角轉換為優(yōu)勢視角有助與組員進步
3. 整合的干預措施有助于組員減少欺凌行為
4. 欺凌者行為的減少需要連接與其相關的系統(tǒng)
(二) 反思
1. 結合組員的發(fā)展特征開展小組活動
2. 服務對象的選取要有針對性
3. 圍繞理論開展相應的實務
4. 缺乏個案和社區(qū)等整合性的干預措施
5. 社工的角色定位要清晰
6. 干預要有持續(xù)性
(三) 建議
1. 學校層面需要有效識別校園欺凌
2. 以問題為中心,嘗試運用標本兼治的綜合治理方式
3. 重在預防與源頭治理相結合
4. 區(qū)別化干預和整合性干預相結合
5. 提升情緒共情能力可以有效減少欺凌者欺凌行為
6. 探索有效預防校園欺凌的多元互動方式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組員基本情況
附錄二: 小組活動計劃書
附錄三: 班級活動計劃
附錄四: 家長活動計劃
附錄五: 攻擊行為量表
附錄六: 情緒智力量表
附錄七: 共情量表
附錄八: 小組評估量表
附錄九: 小組滿意度自評量表
附錄十: 訪談提綱
參考文獻
(一) 著作
(二) 期刊論文
(三) 學位論文
(四) 外文文獻
(五) 其他
致謝
本文編號:3756571
【文章頁數(shù)】:11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義
(二) 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1. 校園欺凌的內涵
2. 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三) 理論依據(jù)
1.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
2. 認知行為理論
3. 社會學習理論
(四) 研究方法
1. 訪談法
2. 參與觀察法
3. 問卷調查法
一、Y小學校園欺凌的特點及需求評估
(一) Y小學校園欺凌的特點
1. 欺凌行為具有持續(xù)性
2. 以身體欺凌和言語欺凌為主
3.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之間地位不對等
4. 寄宿制環(huán)境讓校園欺凌隱蔽化
5. 家長與社區(qū)參與力度小
6. 學校預防和干預校園欺凌手段有限
(二) 社會工作介入Y小學校園欺凌的需求評估
1. 教師的需求評估
2. 班級同學需求評估
3. 欺凌者的需求評估
4. 家長的需求評估
二、小組工作介入校園欺凌的實務研究
(一) 小組概況
1. 小組基本情況
2. 組員的相關情況
3. 校園欺凌的影響因素
(二) 小組的目標與計劃
1. 小組目標
2. 小組計劃
(三) 社會工作實務過程與分析
1. 小組活動
2. 班級活動
3. 家長活動
三、服務評估
(一) 小組評估
1. 過程評估
2. 效果評估
(二) 班級活動評估
1. 過程評估
2. 效果評估
(三) 家長活動評估
四、總結、反思與建議
(一) 總結
1. 從組員的需求出發(fā)進行針對性干預
2. 將問題視角轉換為優(yōu)勢視角有助與組員進步
3. 整合的干預措施有助于組員減少欺凌行為
4. 欺凌者行為的減少需要連接與其相關的系統(tǒng)
(二) 反思
1. 結合組員的發(fā)展特征開展小組活動
2. 服務對象的選取要有針對性
3. 圍繞理論開展相應的實務
4. 缺乏個案和社區(qū)等整合性的干預措施
5. 社工的角色定位要清晰
6. 干預要有持續(xù)性
(三) 建議
1. 學校層面需要有效識別校園欺凌
2. 以問題為中心,嘗試運用標本兼治的綜合治理方式
3. 重在預防與源頭治理相結合
4. 區(qū)別化干預和整合性干預相結合
5. 提升情緒共情能力可以有效減少欺凌者欺凌行為
6. 探索有效預防校園欺凌的多元互動方式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組員基本情況
附錄二: 小組活動計劃書
附錄三: 班級活動計劃
附錄四: 家長活動計劃
附錄五: 攻擊行為量表
附錄六: 情緒智力量表
附錄七: 共情量表
附錄八: 小組評估量表
附錄九: 小組滿意度自評量表
附錄十: 訪談提綱
參考文獻
(一) 著作
(二) 期刊論文
(三) 學位論文
(四) 外文文獻
(五) 其他
致謝
本文編號:375657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37565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