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收入影響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20 04:28
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作為第一產業(yè)的農業(yè),為人類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農業(yè)變強、農村變美、農民收入增加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要實現的目標之一。但是我國農村目前存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均衡、民生發(fā)展不充分等問題。如果不能較好地解決,將會阻礙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不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激發(fā)農村發(fā)展活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地發(fā)展,農民收入的增長是關鍵因素。在影響農民收入的諸多因素中,人力資本投資是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了我國當前人力資本投資及其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先從理論方面介紹并分析了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和農民收入的現狀,然后進一步利用2000-2017年31個省級行政區(qū)的面板數據,將這31個省級行政區(qū)按區(qū)域劃分為東、中、西和東北四個地區(qū),從全國和地方兩個方面展開研究。文章將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分為教育資本投資、健康資本投資、遷移資本投資,主要研究了這三種人力資本、人均GDP、二三產業(yè)占比、城市化率、政府財政支出水平這幾個變量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得出的結論主要有:1.從全國層面來看,三種人力資本投資對農...
【文章來源】:山東理工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農村人均人力資本投資總額趨勢圖
推笠檔姆?持,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因此這類企業(yè)對農民工的需求不斷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農民本身文化水平低,想要進入高新技術產業(yè)也是不太現實的,這也是當前用人單位和農村剩余勞動力之間存在的亟需解決的矛盾。近幾年隨著國家對農村地區(qū)教育的重視,農民的思想意識有了很大的改變。為了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質,獲得更多的就業(yè)機會,農民自身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是越來越強。從整理統計的《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數據可以看出農民人均文教娛樂支出從2000年的186.7元每人增長到2017年的1171.3元每人。圖3-2農村人均文教娛樂支出趨勢圖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圖3-2顯示,農民對教育支出呈遞增趨勢,從2000年至2012年增長趨勢是比較平穩(wěn)的,從2013年開始增加幅度突飛猛進尤為明顯。2012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這也意味著農業(yè)生產和城市產業(yè)要面臨轉型升級,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民
山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三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和收入現狀分析22圖3-3近幾年農民純收入及增長率注:增長率指當年相比較與上一年的增加幅度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近幾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遞增,年增長率也呈現穩(wěn)步增長趨勢。由圖3-3能夠看出,最近幾年農民純收入呈穩(wěn)步增長趨勢。1998年農民純收入為2162元/人,到2017年時,農民純收入增加到13432.4元/人,是1998年的6倍還多。增長率到2013年達到最高值為19.11%,此后由于我國轉變了經濟發(fā)展的政策,實施新的策略,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也變得較為緩慢,2017年農民收入增長率降至8.65%。從1998-2017年這二十年間,農民收入一直呈現上漲趨勢,但是與同階段的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民的收入依然是中低水平。近幾年我國加大了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不斷縮小,但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處于劣勢地位。3.2.2農民收入結構分析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重視,農民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yè)不斷向非農產業(yè)轉移,農民不僅在收入數值上有了變化,也擴大了增加收入的渠道,農民收入結構變的更加合理優(yōu)化。農民收入由工資性收入和非工資性收入兩部分組成,其中非工資性收入包括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三類。表3-9和圖3-4分別表示了2000-2017年我國農民收入構成情況和變化情況,由表可以看出隨著農民外出務工數量的增加,農村勞動力也逐漸由農村流向城市,農民的純收入從2000年的2253.4元每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13432.24元每人,增加幅度比較明顯。2000年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分別為702.3元每人、1427.3元每人、45元每人、78.8元每人,到2017年時分別為5498.4元每人、5027.8元每人、303元每
本文編號:3506565
【文章來源】:山東理工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農村人均人力資本投資總額趨勢圖
推笠檔姆?持,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因此這類企業(yè)對農民工的需求不斷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農民本身文化水平低,想要進入高新技術產業(yè)也是不太現實的,這也是當前用人單位和農村剩余勞動力之間存在的亟需解決的矛盾。近幾年隨著國家對農村地區(qū)教育的重視,農民的思想意識有了很大的改變。為了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質,獲得更多的就業(yè)機會,農民自身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是越來越強。從整理統計的《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數據可以看出農民人均文教娛樂支出從2000年的186.7元每人增長到2017年的1171.3元每人。圖3-2農村人均文教娛樂支出趨勢圖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圖3-2顯示,農民對教育支出呈遞增趨勢,從2000年至2012年增長趨勢是比較平穩(wěn)的,從2013年開始增加幅度突飛猛進尤為明顯。2012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這也意味著農業(yè)生產和城市產業(yè)要面臨轉型升級,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民
山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三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和收入現狀分析22圖3-3近幾年農民純收入及增長率注:增長率指當年相比較與上一年的增加幅度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近幾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遞增,年增長率也呈現穩(wěn)步增長趨勢。由圖3-3能夠看出,最近幾年農民純收入呈穩(wěn)步增長趨勢。1998年農民純收入為2162元/人,到2017年時,農民純收入增加到13432.4元/人,是1998年的6倍還多。增長率到2013年達到最高值為19.11%,此后由于我國轉變了經濟發(fā)展的政策,實施新的策略,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也變得較為緩慢,2017年農民收入增長率降至8.65%。從1998-2017年這二十年間,農民收入一直呈現上漲趨勢,但是與同階段的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民的收入依然是中低水平。近幾年我國加大了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不斷縮小,但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處于劣勢地位。3.2.2農民收入結構分析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重視,農民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yè)不斷向非農產業(yè)轉移,農民不僅在收入數值上有了變化,也擴大了增加收入的渠道,農民收入結構變的更加合理優(yōu)化。農民收入由工資性收入和非工資性收入兩部分組成,其中非工資性收入包括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三類。表3-9和圖3-4分別表示了2000-2017年我國農民收入構成情況和變化情況,由表可以看出隨著農民外出務工數量的增加,農村勞動力也逐漸由農村流向城市,農民的純收入從2000年的2253.4元每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13432.24元每人,增加幅度比較明顯。2000年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分別為702.3元每人、1427.3元每人、45元每人、78.8元每人,到2017年時分別為5498.4元每人、5027.8元每人、303元每
本文編號:35065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350656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