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地理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21 23:11
本文共四章,主要從文化史的角度對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傳統(tǒng)地理學在當時的發(fā)展、變化及其產(chǎn)生的影響作一比較系統(tǒng)的考察。 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大致經(jīng)過了道咸年間(即19世紀20到60年代)、同光年間(19世紀60到90年代中期)和光宣年間(19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世紀初年)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傳入的僅是零星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知識,第二階段傳入的西方地理學知識雖然比較系統(tǒng),卻非常淺顯,直到第三階段,完整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知識體系和理論學說(主要是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才開始傳入中國。當時承擔傳播任務的主要是先進的中國人和西方傳教士。對西力傳教士在這一傳播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和所處的歷史地位,我們應當充分肯定。同時也必須指出:當時在他們編譯的大多地理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夾雜有宗教內(nèi)容,并不時流露出歐洲文化中心論和白人種族主義偏見,有的甚至公開宣傳殖民主義理論。至于國人對當時傳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知識的態(tài)度,不外反對、懷疑和接受三種。這種復雜情況直接影響到當時中西方地理學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及中國地理學的發(fā)展。 晚清中國地理學的發(fā)展主要經(jīng)過了四個階段。嘉道之際(18、19世紀之交),由于西北...
【文章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4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前言
第一章,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
一,道咸年間西方地理學的初步傳入
二,同光年間西方地理學的系統(tǒng)介紹
三,光宣年間西方地理學的理論闡述
四,來華傳教士與西方地理的傳播
五,國人對西方地理學的態(tài)度
第二章,從傳統(tǒng)地理學到近代地理學
一,嘉道之際傳統(tǒng)地理學出現(xiàn)的新趨勢
二,傳統(tǒng)地理學的嬗變(一)
三,傳統(tǒng)地理學的嬗變(二)
四,近代地理學的產(chǎn)生
第三章,晚清地理學研究與民族救亡
一,地理學研究與民族救亡
二,鄉(xiāng)土地理教育與愛國主義思潮
第四章,晚清地理學研究與民主、科學思潮
一,地理學研究與民主的傳播
二,地理學研究與科學知識的傳播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云南[J]. 云南電業(yè). 2004(01)
[2]墓志銘[J]. 中國新聞周刊. 2000(07)
[3]《史學史研究》1999年總目[J]. 史學史研究. 1999(04)
[4]江蘇[J]. 思想教育研究. 1994(06)
[5]走向世界[J]. 中國科技信息. 1992(05)
[6]傳統(tǒng)科學近代化的三部曲[J]. 董光璧. 科學學研究. 1990(03)
[7]總論[J]. 魯迅研究動態(tài). 1985(S1)
[8]走向世界[J]. 價值工程通訊. 1983(04)
[9]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新史學思潮初考(續(xù)完)[J]. 俞旦初. 史學史研究. 1983(02)
本文編號:3510439
【文章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4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前言
第一章,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
一,道咸年間西方地理學的初步傳入
二,同光年間西方地理學的系統(tǒng)介紹
三,光宣年間西方地理學的理論闡述
四,來華傳教士與西方地理的傳播
五,國人對西方地理學的態(tài)度
第二章,從傳統(tǒng)地理學到近代地理學
一,嘉道之際傳統(tǒng)地理學出現(xiàn)的新趨勢
二,傳統(tǒng)地理學的嬗變(一)
三,傳統(tǒng)地理學的嬗變(二)
四,近代地理學的產(chǎn)生
第三章,晚清地理學研究與民族救亡
一,地理學研究與民族救亡
二,鄉(xiāng)土地理教育與愛國主義思潮
第四章,晚清地理學研究與民主、科學思潮
一,地理學研究與民主的傳播
二,地理學研究與科學知識的傳播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云南[J]. 云南電業(yè). 2004(01)
[2]墓志銘[J]. 中國新聞周刊. 2000(07)
[3]《史學史研究》1999年總目[J]. 史學史研究. 1999(04)
[4]江蘇[J]. 思想教育研究. 1994(06)
[5]走向世界[J]. 中國科技信息. 1992(05)
[6]傳統(tǒng)科學近代化的三部曲[J]. 董光璧. 科學學研究. 1990(03)
[7]總論[J]. 魯迅研究動態(tài). 1985(S1)
[8]走向世界[J]. 價值工程通訊. 1983(04)
[9]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新史學思潮初考(續(xù)完)[J]. 俞旦初. 史學史研究. 1983(02)
本文編號:351043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351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