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變革
本文關鍵詞:法治: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變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起,中國人就追尋著沒有皇權專制的民主社會,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民主和共和在華夏中國的發(fā)展歷程。經歷65年的發(fā)展和變遷,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觀念,經歷從輕視法制到重視法制,從人治到法治的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功,同時治國理政方式的改進在新的歷史階段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運用法律思維和法律方式來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是治國理念的重大進步。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思想,彰顯了我們黨提高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的決心和氣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并通過《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國家和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而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理論和實踐上奠定了治國理政優(yōu)良方式的堅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與否,不僅要立足于黨中央的頂層設計,更需要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會公報中,“法治"一詞出現了50余次,“依法治國”也是高頻詞。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一方略和法治中國的實現過程,也就是法治逐漸演變?yōu)橹螄碚痉绞降倪^程。評價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一個社會是否稱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最主要的衡量標準就是其治理方式是不是法治,其人民是不是普遍樹立了對法治的真誠信仰。大凡中西方國家,治理方式可以說有兩種,一種是人治,一種是法治。法治取代人治,是文明進步的標志。從治理方式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應該是一部人治逐漸退出歷史長河、法治日益發(fā)展為時代主流的歷史。確立依法治國方略,全國推進依法治國,讓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理念和方式的重大突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讓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要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要堅持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huán)境。我們可以充滿信心地展望,法律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法治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之日,就是法治中國建成之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推動治國理政全面進入法治軌道。只有一切公權力及其行使首先做到依法產生、受法制約,任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與法治背道而馳的行為受到法律追究,法律才會在人民心中真正成為詐義的依據、公正的代表,才能贏得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筆者以治國理政方式的深刻變革為核心概念,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為研究方向,運用歷史文獻、過程分析和系統(tǒng)論述相結合的方法,從治國理政方式變革的角度來研究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這一現實性、實踐性很強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深入貫徹和研究習近平同志關于我國法治建設的建設目標、總體布局、執(zhí)政方式、根本宗旨以及工作方針的理論精神,加強法治建設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fā)展,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法治推動和保障中國夢的實現。從而達到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通過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成法治政府,通過去地方化行政化推進司法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并建立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逐步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我們相信,中國共產黨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現代化的治國理政方式成功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之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定會夢想成真。全文除導論和結束語、參考文獻、后記外,正文一共分為十一章,第一章主要是從學術理論的角度并結合歷史對中國古代、現代以及中西方法治進行理論的梳理和探究;第二章主要研究社會主義法治的思想理論淵源;第三、四、五章論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大召開期間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對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貢獻和重要發(fā)展;第六章至第八章論述社會主義法治的實踐探索;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主要從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出發(fā)論述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變革的重大突破,重點研究習近平的法治思想,探究十八大以后治國理政法治化的方向和道路,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途徑。
【關鍵詞】:法治 治國理政 基本方式 深刻變革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920.0
【目錄】: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10
- 導論10-21
- 一. 問題提出10-11
- 二. 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11-12
- 三. 研究現狀述評12-17
- (一) 國外相關研究成果12-14
- (二) 國內相關學科研究成果14-16
- (三) 目前國內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16-17
- 四. 研究思路17
- 五. 研究目標17-18
- 六. 研究內容18-19
- 七. 研究方法19
- 八. 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和不足之處19-21
- 第一章 、鞏固人類文明成果最有效的方式———法治21-39
- 一、人治與法治的法理辨析—基于中西比較21-25
- 二、治國理政基本方式與法治的關系探析25-28
- 三、中國古代禮法文化對法治觀念的影響28-30
- 四、中國古代改革者法治探索的經驗得失30-33
- 五、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理論探究33-35
- 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理論內涵及辨證關系35-39
- 第二章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思想理論淵源39-48
-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國家與法的起源及其消亡規(guī)律的論述39-41
- 二、列寧、斯大林關于蘇聯對社會主義法治的進一步探索以及經驗教訓41-43
- 三、孫中山的民主主義法治思想43-45
- 四、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狀況及經驗教訓45-48
- 第三章 、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對法治建設的理論探索48-59
- 一、鄧小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法制理論48-49
- 二、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融合創(chuàng)造49-50
- 三、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在改革開放中的重要地位50-54
- 四、從“法制”到“法治”的理論創(chuàng)新54-55
- 五、法治國家建設的體系化、制度化特征55-56
- 六、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對法治理念的進一步完善56-57
- 七、“科學發(fā)展觀”和“以人為本”對法治環(huán)境的理論保障57-59
- 第四章、改革開放前后法治的現狀及實踐探索59-70
- 一、建國以后30年法制概況59-60
- 二、三個階段中國法制狀況的特點分析60-61
- 三、法律制度的重建階段61-70
- (一) 文革后的撥亂反正61-63
- (二) 政府的行政權力已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63-64
- (三) 迅速健全各級司法機構64-67
- (四) 普法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法制素質67-70
- 第五章 、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形成70-76
- 一、依法治國方略推進法治建設快速發(fā)展70-72
- (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設提出新的要求70-71
- (二) 人權保障事業(yè)不斷法律化、制度化71-72
-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形成72-73
-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特點73-74
-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價值和意義74-76
- 第六章、當前我國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76-83
- 一、法律缺乏必要的權威,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有效的執(zhí)行76-77
- 二、司法不嚴格、不規(guī)范、不公正的問題仍然存在77-78
- 三、經濟立法占多,社會立法和生態(tài)立法滯后78-79
- 四、政府在行政方面控制過多,法治監(jiān)管過少79-80
- 五、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80-83
- 第七章、習近平的法治思想是對治國理政方式變革的重大突破83-103
- 一、習近平的憲法法治觀——依據憲法治國理政83-89
- 二、法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保障和要求89-90
- 三、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90-93
- 四、法治的根基在于人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93-94
- 五、領導干部要帶頭厲行法治,不斷推進治國理政活動的法治化94-96
- 六、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96-98
- 七、司法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98-101
- 八、政法隊伍建設是法治環(huán)境中的必備軟件101-103
- 第八章、治國理政法治化的方向道路與實施途徑103-125
- 一、中國法治建設的目標和總體布局103-106
- 二、法治國家是中國夢的法治內涵106-107
- 三、把法治觀念、法律精神融入全民心中107-113
- 四、通過對舊的法律體系的清理和重建,建設完備的法律體系113-114
- 五、通過法律,加強社會立法和生態(tài)立法114-116
- 六、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各個領域和環(huán)節(ji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116-117
- 七、推行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司法工作117-120
- 八、加快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120-123
- 九、建立違憲審查制度123-125
- 結束語125-127
- 參考文獻127-134
- 致謝134-13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季衛(wèi)東;程序比較論[J];比較法研究;1993年01期
2 宋維強;當代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J];長白學刊;2001年06期
3 郭道暉;鄧小平理論的時代精神與我國法治與法學的現代化[J];法學;1998年01期
4 張武揚;;一路風雨一路歌——政府法制工作二十年回顧與展望[J];江淮法治;2005年12期
5 胡鞍鋼,過勇;轉型期防治腐敗的綜合戰(zhàn)略與制度設計[J];管理世界;2001年06期
6 賈煥銀;;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法律權威與公正司法[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7 張荊;;社會變遷中的我國群體性事件狀況與國家治理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4期
8 席文啟;;關于“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的幾個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2011年04期
9 ;應對環(huán)境危機 保障國民健康與生存[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9年01期
10 呂世倫,張學超;“以人為本”與社會主義法治——一種法哲學上的闡釋[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中國法學會;[N];法制日報;2012年
2 程偉禮 上海社科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研究員 華東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雙聘教授;[N];解放日報;2015年
3 ;[N];人民公安報;2013年
本文關鍵詞:法治: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變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293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1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