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骨堤之興廢及其風俗文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碧骨堤之興廢及其風俗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以朝鮮半島西南海域附近的金堤碧骨堤為研究課題,闡述碧骨堤的修筑背景、地理概況,再進一步引出關于碧骨堤的筑造工法。并深入挖掘其歷史沿革以及遺跡發(fā)掘。重點闡述對與碧骨堤相關的民俗傳說和詩文碑文進行深入探析。 全文由緒論、由三個章節(jié)組成的論文主體部分、結論三部分構成。 第一章,緒論,這一部分主要介紹論文的研究目的與意義,學界相關研究現狀,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等問題。 第二章,以碧骨堤修筑的歷史背景及其地理概況和修筑工法為主。公元330年,碧骨堤始筑。此時,碧骨堤所在的金堤郡屬于馬韓勢力下辟卑離國統(tǒng)治的領土,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農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在西南海域潮濕地修筑水庫和堤壩的需要,筑造水平相對落后的馬韓不得不借助百濟的土木技術力量。碧骨堤所在地金堤郡屬于小白山系的蘆嶺山脈,地勢東北高西南地,氣候濕潤,而院坪川、斗月川等眾多河流在此交匯西流入海。濕潤的氣候外加河流的沖刷堆積而成的潮濕的平原的開發(fā)和利用,就成為當時政權的重要任務,為了確保農田以及防止海水倒灌和侵蝕,故而修筑碧骨堤。而關于碧骨堤的筑造的主要方式則主要是以百濟特有的敷葉工法以及其著名的板筑筑城方式為主。 第三章,記述碧骨堤的歷史沿革,以碧骨堤的遺跡發(fā)掘整理及其歷史上反復修繕和廢棄為主。碧骨堤堤壩長3300米,滿水面積3.7平方千米,筑造碧骨堤動用的人數在30萬以上。通過1975年碧骨堤的遺址發(fā)掘可以考察得出具體地址、其灌溉渠道舊址,而根據渠道底部的石子層、植物碳化層、水門石柱等通過化學等先進測定方法可以對其筑造年代、修筑工法、修筑規(guī)模等有一最直觀的結論。碧骨堤自修筑以來歷史上經過多次修繕,及至其最終的廢棄。 第四章,著重描寫碧骨堤的雙龍傳說和拔河的農耕儀禮,雙龍傳說的一個重要誘因也是來自碧骨堤的筑造,與拔河相關的農耕儀禮也出自碧骨堤。而與碧骨堤相關的《送畸翁出守金堤》和《向上任金堤守宰的畸凈鄭學士弘溟贈送》這兩篇詩文闡述了碧骨堤的重要作用,而通過《祈雨碧骨堤碑文》的解讀對碧骨堤的龍神信仰和概貌都能有大致的了解。 第五章結論,通過對前面綜合內容的概括和總結,從而強調碧骨堤的歷史地位,以此對朝鮮半島古代西南海域的社會情況、水陸交通、風俗文化等都有一定的資料研究價值。
【關鍵詞】:碧骨堤 百濟民俗 水利 碑文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883.12;K893.12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錄9-10
- 第一章 緒論10-15
-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10
- 1.2 相關研究現狀10-13
- 1.3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13-15
- 第二章 碧骨堤的修筑背景和地理概況15-26
- 2.1 碧骨堤修筑的歷史背景15-18
- 2.2 碧骨堤的地理概況18-26
- 第三章 碧骨堤的歷史沿革26-38
- 3.1 碧骨堤的遺跡發(fā)掘26-34
- 3.2 碧骨堤的修繕與廢棄34-36
- 3.3 碧骨堤所反映的古代朝鮮半島水利土木技術36-38
- 第四章 碧骨堤對古代朝鮮風俗和文化的影響38-48
- 4.1 碧骨堤的古跡傳說和風俗38-42
- 4.2 碧骨堤的漢詩及碑文解讀42-48
- 第五章 結論48-49
- 參考文獻49-51
- 致謝51-52
- 附錄52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崔鮮香;;高麗時期“為人女”女性在財產關系中的地位[J];韓國研究論叢;2008年01期
2 楊會敏;;朝鮮徐敬德的感懷詩及其他——兼與邵雍的詩歌比較[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楊會敏;;朝鮮詩人申欽《次陳子昂〈感遇〉三十六首》研究——兼與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比較[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佟波;;新羅花郎道與佛教之關系考論[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05期
5 金成杰;;朝鮮舊石器時代主要遺址和遺物[J];黑龍江史志;2013年19期
6 唐烈;;后金(清)“不完全”征服朝鮮原因初探[J];學理論;2014年27期
7 白洋;;從內政看統(tǒng)一新羅的衰敗[J];黑龍江史志;2014年15期
8 劉海霞;;七世紀中期唐與新羅關系的轉向:新羅王金春秋廟號考釋[J];昆明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9 白洋;;試論新羅末期農民戰(zhàn)爭[J];金田;2014年09期
10 張曉剛;國宇;;近代日本與朝鮮開港之比較[J];日本研究;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權赫秀;;最近三十年國內學界有關朝鮮半島近現代史研究綜述[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2 畢大群;;中韓古代武舉比較淺論[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3 劉陽;;朝鮮王朝北方“六鎮(zhèn)”之慶源鎮(zhèn)的設置沿革[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三輯)[C];2011年
4 宋健;;“三一”運動時期朝鮮“民族代表”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三輯)[C];2011年
5 李海濤;;佛教在高句麗的興起與衰落及其成因[A];宗教與民族(第八輯)[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春穎;高句麗遺存所見服飾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楊會敏;朝鮮朝前半期漢詩風演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聶W,
本文編號:6994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69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