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湖南佛教造像的區(qū)域性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明清時期湖南佛教造像的區(qū)域性比較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明清時期 湖南 佛教造像 程式儀軌 宗教信仰
【摘要】:宗教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過程中,必然會呈現出一定的地域特征。而宗教造像,作為宗教文化的重要物質遺存,是宗教觀念與藝術形式相結合的產物。佛教自漢傳入我國,一方面,傳統的婚喪習俗、神靈信仰及衣飾文化等,無不深深地影響著佛教藝術;另一方面,佛教藝術又不斷地滲入到民族民俗文化中。佛教造像作為佛教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毫無疑義,將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呈現區(qū)域性特色。本文對湖南不同區(qū)域間的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下的佛教造像,做出了較為全面系統的梳理,并對佛教造像的程式與儀軌、造型與風格、材料與工藝等方面做出了重點的研究與論述。 明清時期湖南地區(qū)的佛教造像,是漢地佛教造像程式與湖南地區(qū)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本文首先分析明清時期湖南地區(qū)的地域特征,即分為漢族地區(qū)與少數民族地區(qū),分別闡述其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從而由自然生態(tài)條件,得出該地區(qū)木材質造像居多;其次,略述中國佛教造像的程式儀軌,為論述明清時期湖南漢族地區(qū)佛教造像及少數民族地區(qū)佛教造像作鋪墊,,二者的基本寫作體系相似,都是從造像形式、造像的組合與一般供設程式、佛裝類型、紋飾基本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各佛教造像的局部構造及其隱含的歷史文化意義;最后比較出各區(qū)域間造像的程式與儀軌、類型、功能及藝術表現手法的不同,在說明其表面的特征差別之外,再進一步說明在表層之下的原因,從而揭示出歷史、社會機制和文化傳統對區(qū)域佛教造像的影響。
【關鍵詞】:明清時期 湖南 佛教造像 程式儀軌 宗教信仰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209;K879.4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緒論13-21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13-15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目的及意義14-15
- 1.1.2.1 研究目的14
- 1.1.2.2 研究意義14-15
- 1.2 研究現狀15-18
-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18-19
- 1.3.1 論文研究思路18-19
- 1.3.2 研究方法19
- 1.4 研究重點、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19-21
- 1.4.1 研究重點19-20
- 1.4.2 研究難點20
- 1.4.3 研究創(chuàng)新點20-21
- 第二章 明清時期湖南地區(qū)的地域性研究21-26
- 2.1 區(qū)域特征21-24
- 2.1.1 自然地理環(huán)境21-22
- 2.1.2 人文地理環(huán)境22-24
- 2.2 湖南地區(qū)的造像類型與特征24-26
- 第三章 中國佛教造像的程式儀軌26-33
- 3.1 密宗程式化造像及其特點28-29
- 3.2 漢地佛教程式化造像及其特點29-30
- 3.3 佛教造像的中國化30-32
- 3.3.1 中國傳統形象與審美觀的融入30-31
- 3.3.2 佛像題材與造型方式的變化31
- 3.3.3 佛像裝飾紋樣的中國化31-32
- 3.4 明清時期“三教合一”思想對佛教造像的影響32-33
- 第四章 明清時期湖南漢族地區(qū)的佛教造像33-44
- 4.1 明清時期湖南漢族地區(qū)佛教造像實物案例33-40
- 4.2 明清時期湖南漢族地區(qū)佛教造像的藝術特征40
- 4.3 明清時期湖南漢族地區(qū)佛教造像的程式儀軌40-44
- 4.3.1 造像形式40-41
- 4.3.2 造像的組合與一般供設程式41-42
- 4.3.3 佛裝類型42-43
- 4.3.4 紋飾基本特征43-44
- 第五章 明清時期湖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佛教造像44-55
- 5.1 明清時期湖南少數民族地區(qū)佛教造像實物案例44-51
- 5.2 明清時期湖南少數民族地區(qū)佛教造像的藝術特征51-52
- 5.3 明清時期湖南少數民族地區(qū)佛教造像的程式儀軌52-55
- 5.3.1 造像形式52
- 5.3.2 造像的組合與一般供設程式52-53
- 5.3.3 佛裝類型53
- 5.3.4 紋飾基本特征53-55
- 第六章 明清時期湖南漢族地區(qū)與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佛教造像比較55-69
- 6.1 明清時期湖南地區(qū)佛教造像的區(qū)域性差異內容55-61
- 6.1.1 造像的程式與儀軌比較55-56
- 6.1.2 造像的類型比較56-57
- 6.1.3 造像的功能比較57-60
- 6.1.4 造像的藝術比較60-61
- 6.2 明清時期湖南佛教造像區(qū)域性差異的原因探析61-67
- 6.2.1 明清時期湖南漢族地區(qū)佛教造像對少數民族佛教造像的影響61-62
- 6.2.2 明清時期湖南少數民族地區(qū)民俗與宗教信仰對佛教造像的影響62-65
- 6.2.2.1 婚喪習俗62
- 6.2.2.2 巫術62-63
- 6.2.2.3 神話傳說63
- 6.2.2.4 祭祀儀式63-64
- 6.2.2.5 明清時期湖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信仰文化64-65
- 6.2.3 民族心理65
- 6.2.4 民族習俗65-66
- 6.2.5 民族信仰66-67
- 6.3 明清時期湖南地區(qū)佛教造像區(qū)域性差異的文化闡釋67-69
- 6.3.1 明清時期湖南少數民族本土文化對其佛教造像的影響67
- 6.3.2 明清時期湖南漢族文化對其少數民族佛教造像的影響67-69
- 結語69-70
- 參考文獻70-74
-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成果74-75
- 致謝7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四龍;民俗佛教的形成與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2 夏清;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來佛教文化的吸收[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7年04期
3 趙樸初;;關于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J];出版參考;2005年35期
4 孫修身,孫曉崗;從觀音造型談佛教的中國化[J];敦煌研究;1995年01期
5 黃才良 ,趙廣鈴;佛教造像業(yè)現狀芻議[J];佛教文化;2002年Z1期
6 黃才良 ,趙廣鈴;佛教造像藝術應該先有宗教內涵[J];佛教文化;2003年05期
7 楊雄;;佛教造像的民族化[J];佛教文化;2006年01期
8 朱思虎;佛教造像的中國化──一個逐步世俗化的過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5期
9 胡彬彬;;長江中上游地區(qū)的造像與佛教初始輸入的別徑[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張總;中國早期佛教造像[J];美術研究;1988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董立軍;中國古代造像史綱[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2 黃陽興;咒語、圖象與法術[D];復旦大學;2008年
3 黨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間佛教信仰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趙妍;民族服飾圖案與宗教的關系——道教對我國傳統服飾圖案的影響[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3年
2 童瓊;觀音信仰與女神崇拜[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扎西卓瑪;論藏傳佛教文化中的觀音信仰[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胡啟銀;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小平;宋元明時期陶瓷佛教塑像初步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衛(wèi)平香;湘桂黔邊界地區(qū)觀音造像異變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6992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699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