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蘭古墓葬遺址新獲文物調(diào)查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05 16:46
青海省都蘭縣位于古絲綢之路"青海道"核心節(jié)點,獨特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在此地的廣泛交流與融匯。都蘭出土文物眾多,所含文化元素既有濃烈的吐谷渾及吐蕃游牧民族色彩,又帶有中原漢文化影響的痕跡,更有來自于中亞、西亞的文化遺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在此開展考古工作,引發(fā)了多學科的學術(shù)交叉研究。與此同時,大量的珍貴文物使得此地盜墓猖獗,破壞較為嚴重,就都蘭二十余年的調(diào)研經(jīng)歷及跟隨公安刑警深入案發(fā)一線的收獲,著重以2018年4月踏勘都蘭熱水大墓遺址時所見"3·15案"追繳部分文物作出初試解讀,以此重申絲路"青海道"在中西經(jīng)貿(mào)、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義。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4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2018·3·15”都蘭縣熱水血渭一號古墓葬盜掘案現(xiàn)場平面示意圖
2018DL3.15-019為騎射形金飾片(圖2),整體輕薄,周緣有孔釘,長13.5 cm、寬9.8 cm,被鑒定為一級文物。飾面人物形象威武,策馬飛奔,滿弓拉弦,頭戴山形冠飾,兩根辮子垂于腦后,八字須,大耳墜,著窄袖對襟翻領(lǐng)聯(lián)珠紋的服飾,與該時期突厥、波斯、柔然、鮮卑等人物裝飾差異較大。毛銘博士認為,該金牌飾面為一名戴皇冠的白匈奴王子,單邊耳環(huán),蝌蚪須,人物造型與日本Miho博物館(美秀美術(shù)館)藏北朝入華粟特人石棺床上的白匈奴王子騎象造型有深度呼應(yīng)。2003年西安出土的史君石槨上也刻有白匈奴人物,其著翻領(lǐng)胡服、肥腿褲,前襟與袖子兩邊都有無法識別的花紋,草原蹀躞帶一目了然,佩戴“U”字形箭囊,靴尖微微扭翹,類似土耳其風格的尖頭鞋。馬匹四蹄翻開,呈奔跑狀,馬頭前射,馬尾打卷的方式與《昭陵六駿》中的“拳毛騧”“颯露紫”形式接近。白匈奴曾為以阿富汗為核心的中亞游牧帝國,公元450年至663年之前,白匈奴部群從敦煌祁連山遷徙到阿富汗、北印度等地,其遷徙路線與大月氏人所走的線路大致吻合。白匈奴文化載體在發(fā)揚“獸形圖案”風格的基礎(chǔ)上,突出騎士風格與英雄特色,表現(xiàn)出不可遏制的力量感。目前,國內(nèi)出土文物中白匈奴形象較少,研究領(lǐng)域相對薄弱,2018DL3.15-019騎射形金飾片是目前都蘭惟一金飾牌材質(zhì)出現(xiàn)的白匈奴形象,就當時的禮儀制度分析,應(yīng)是吐谷渾王族人物身上的裝飾,或為白匈奴與吐谷渾外交互換的贈品或國禮,是國家級別的重要飾牌,它表達了吐谷渾王朝和中亞當時比較強盛的白匈奴帝國有外交上的交往,對于研究吐谷渾時期白匈奴的相關(guān)歷史、遷徙路線及發(fā)展流向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2018DL3.15-011文物名稱為“瑪瑙十二曲杯”(圖3、圖4),口長徑26.8 cm,口短徑17cm,高11.9 cm,斷代為唐,名為笸籮(金笸籮)或十二曲杯,被鑒定為一級文物。此杯由整塊醬黃色瑪瑙制成,器壁厚重,琢磨光滑,通體呈玻璃光澤。杯口為橢圓形,中間內(nèi)凹,兩端微翹,圓底,有十二個曲瓣,杯內(nèi)有弧形突棱。這種橢圓形多曲瓣狀杯流行于3至8世紀伊朗高原地區(qū)薩珊王朝統(tǒng)治時期,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器皿之一,被稱為薩珊式多曲長杯。北魏時期傳入中國,對唐代的金銀器制作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唐代工匠通過模仿與改造,使其曲瓣減少,不明顯凸鼓,兼具藝術(shù)與實用性,反映了外來文化在中國的融合過程。圖4 瑪瑙十二曲杯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柴達木盆地出土文物看古代青海絲綢之路的地位[J]. 米海萍.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6)
[2]論都蘭古墓的民族屬性[J]. 阿頓·華多太. 中國藏學. 2012(04)
[3]青海都蘭熱水一號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份探討[J]. 仝濤. 考古學報. 2012(04)
[4]傾聽千座古墓的訴說——就都蘭古墓群的文化歸屬與許新國先生再商榷[J]. 程起駿,毛文炳. 中國土族. 2006(03)
[5]論青海都蘭吐蕃時期墓地考古發(fā)掘的文化史意義——兼評阿米·海勒《青海都蘭的吐蕃時期墓葬》[J]. 霍巍.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2003(03)
[6]青海都蘭的吐蕃時期墓葬[J]. 阿米·海勒,霍川.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2003(03)
[7]都蘭出土絲織品初探[J]. 許新國,趙豐.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1991(00)
[8]古青海路考[J]. 周偉洲.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2(01)
[9]關(guān)于“經(jīng)西寧通西域路線”的一些補充[J]. 馮漢鏞. 考古. 1958(07)
本文編號:3324106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4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2018·3·15”都蘭縣熱水血渭一號古墓葬盜掘案現(xiàn)場平面示意圖
2018DL3.15-019為騎射形金飾片(圖2),整體輕薄,周緣有孔釘,長13.5 cm、寬9.8 cm,被鑒定為一級文物。飾面人物形象威武,策馬飛奔,滿弓拉弦,頭戴山形冠飾,兩根辮子垂于腦后,八字須,大耳墜,著窄袖對襟翻領(lǐng)聯(lián)珠紋的服飾,與該時期突厥、波斯、柔然、鮮卑等人物裝飾差異較大。毛銘博士認為,該金牌飾面為一名戴皇冠的白匈奴王子,單邊耳環(huán),蝌蚪須,人物造型與日本Miho博物館(美秀美術(shù)館)藏北朝入華粟特人石棺床上的白匈奴王子騎象造型有深度呼應(yīng)。2003年西安出土的史君石槨上也刻有白匈奴人物,其著翻領(lǐng)胡服、肥腿褲,前襟與袖子兩邊都有無法識別的花紋,草原蹀躞帶一目了然,佩戴“U”字形箭囊,靴尖微微扭翹,類似土耳其風格的尖頭鞋。馬匹四蹄翻開,呈奔跑狀,馬頭前射,馬尾打卷的方式與《昭陵六駿》中的“拳毛騧”“颯露紫”形式接近。白匈奴曾為以阿富汗為核心的中亞游牧帝國,公元450年至663年之前,白匈奴部群從敦煌祁連山遷徙到阿富汗、北印度等地,其遷徙路線與大月氏人所走的線路大致吻合。白匈奴文化載體在發(fā)揚“獸形圖案”風格的基礎(chǔ)上,突出騎士風格與英雄特色,表現(xiàn)出不可遏制的力量感。目前,國內(nèi)出土文物中白匈奴形象較少,研究領(lǐng)域相對薄弱,2018DL3.15-019騎射形金飾片是目前都蘭惟一金飾牌材質(zhì)出現(xiàn)的白匈奴形象,就當時的禮儀制度分析,應(yīng)是吐谷渾王族人物身上的裝飾,或為白匈奴與吐谷渾外交互換的贈品或國禮,是國家級別的重要飾牌,它表達了吐谷渾王朝和中亞當時比較強盛的白匈奴帝國有外交上的交往,對于研究吐谷渾時期白匈奴的相關(guān)歷史、遷徙路線及發(fā)展流向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2018DL3.15-011文物名稱為“瑪瑙十二曲杯”(圖3、圖4),口長徑26.8 cm,口短徑17cm,高11.9 cm,斷代為唐,名為笸籮(金笸籮)或十二曲杯,被鑒定為一級文物。此杯由整塊醬黃色瑪瑙制成,器壁厚重,琢磨光滑,通體呈玻璃光澤。杯口為橢圓形,中間內(nèi)凹,兩端微翹,圓底,有十二個曲瓣,杯內(nèi)有弧形突棱。這種橢圓形多曲瓣狀杯流行于3至8世紀伊朗高原地區(qū)薩珊王朝統(tǒng)治時期,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器皿之一,被稱為薩珊式多曲長杯。北魏時期傳入中國,對唐代的金銀器制作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唐代工匠通過模仿與改造,使其曲瓣減少,不明顯凸鼓,兼具藝術(shù)與實用性,反映了外來文化在中國的融合過程。圖4 瑪瑙十二曲杯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柴達木盆地出土文物看古代青海絲綢之路的地位[J]. 米海萍.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6)
[2]論都蘭古墓的民族屬性[J]. 阿頓·華多太. 中國藏學. 2012(04)
[3]青海都蘭熱水一號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份探討[J]. 仝濤. 考古學報. 2012(04)
[4]傾聽千座古墓的訴說——就都蘭古墓群的文化歸屬與許新國先生再商榷[J]. 程起駿,毛文炳. 中國土族. 2006(03)
[5]論青海都蘭吐蕃時期墓地考古發(fā)掘的文化史意義——兼評阿米·海勒《青海都蘭的吐蕃時期墓葬》[J]. 霍巍.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2003(03)
[6]青海都蘭的吐蕃時期墓葬[J]. 阿米·海勒,霍川.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2003(03)
[7]都蘭出土絲織品初探[J]. 許新國,趙豐.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1991(00)
[8]古青海路考[J]. 周偉洲.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2(01)
[9]關(guān)于“經(jīng)西寧通西域路線”的一些補充[J]. 馮漢鏞. 考古. 1958(07)
本文編號:332410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32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