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秉琦先生與彩陶研究
本文選題:蘇秉琦 + 彩陶; 參考:《四川文物》2014年05期
【摘要】:蘇秉琦先生在史前考古研究中,也曾特別關注彩陶的研究。他雖然并沒有就彩陶寫成專題論文,但不少論著中都涉及到彩陶研究。蘇秉琦先生的彩陶研究,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彩陶與考古學文化研究,二是彩陶演變與年代學研究,三是彩陶象征意義研究。蘇秉琦先生的這些研究包括了彩陶研究最主要的幾個層面,而且都有重要成果問世,對考古學文化研究和彩陶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Abstract]:Mr. Su Bingqi has also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painted pottery in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Although he did not write a monograph on painted pottery, many of his works involve the study of painted pottery. Mr. Su Bingqi's research on painted potte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one is the study of color pottery and archaeological culture, the other is the evolution and chronology of colored pottery, and the third is the study of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colored pottery. These studies by Mr. Su Bingqi includ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study of painted pottery, and have produced important results, which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painted pottery.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師范大學;
【分類號】:K87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蘇秉琦;中華文明的新曙光[J];東南文化;1988年05期
2 嚴文明;;甘肅彩陶的源流[J];文物;1978年10期
3 王仁湘;;中國史前的藝術浪潮——廟底溝文化彩陶藝術的解讀[J];文物;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建業(yè);;中國西北地區(qū)先秦時期的人地關系特征[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段茂升;原始圖畫為文字產(chǎn)生提供的準備因素探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王瀟慧;;從史前玉器解讀中華文明起源信息[J];滄桑;2009年04期
4 楊華;丁建華;;巴族崇“鳥”的歷史因由[J];重慶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5 田廣林;;東北古玉的發(fā)生與中華禮制文明的起源[J];東北史地;2008年05期
6 向以鮮;;神秘的陶罐——當代詩歌意象的歷史文化詮釋之一[J];當代文壇;2007年06期
7 張富祥;“華夏”考——兼論中國早期國家政制的醞釀與形成[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8 安忠義;;兩漢以來陽鳥崇拜的圖像學研究——以佛教造像資料為例[J];敦煌學輯刊;2006年02期
9 翟秋敏;郭志永;沈娟;;豫西澠池盆地湖泊沉積特征與古環(huán)境[J];地理科學;2011年08期
10 吳汝祚;中國沿海史前文化的交往和海上交通[J];東南文化;199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彭邦本;;炎帝、姜炎文化略論[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2 覃圣敏;;句町古史鉤沉[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3 潘照東;;紅山文化之鄉(xiāng)、遼·金·北元古都文化之鄉(xiāng)、昭烏達草原文化之鄉(xiāng)——論赤峰在內蒙古草原文化中的區(qū)域特色與地位[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4 納·蘇雅拉;曹雅潔;;紅山文化玉器與薩滿教[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5 王志浩;楊澤蒙;;鄂爾多斯地區(qū)仰韶時代遺存及其編年與譜系初探[A];內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6 趙賓福;;從中壩和大溪看老關廟下層文化的分期與年代[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朱媛;中國巖畫的審美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廖國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倪玉湛;夏商周青銅器藝術的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2011年
5 毛曦;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地理[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崔波;甲骨占卜源流探索[D];鄭州大學;2003年
7 張曉霞;中國古代植物裝飾紋樣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2005年
8 邵會秋;新疆史前時期文化格局的演進及其與周鄰地區(qū)文化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7年
9 楊遠;夏商周青銅容器的裝飾藝術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10 呂學明;中國北方地區(qū)出土的先秦時期銅刀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權喜;緬懷蘇秉琦先生[J];江漢考古;1997年03期
2 ;沉痛悼念蘇秉琦先生[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7年01期
3 劉觀民,劉晉祥;謹記蘇秉琦先生的教諭以自勵[J];內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02期
4 楊虎;記蘇秉琦先生的一次談話[J];內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02期
5 內蒙古考古博物館學會,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沉痛悼念敬愛的蘇秉琦先生[J];內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02期
6 王軍;蘇秉琦走過人生最后旅程[J];遼海文物學刊;1997年02期
7 謝飛;泥河灣:構筑中國歷史基本框架的支柱——紀念蘇秉琦先生逝世六周年[J];文物春秋;2003年03期
8 ;蘇秉琦教授與晉文化研究——沉痛悼念蘇秉琦先生[J];文物季刊;1997年04期
9 楊富斗;深切懷念我的老師蘇秉琦先生[J];文物季刊;1997年04期
10 肅仁;;《蘇秉琦先生紀念集》簡介[J];考古;200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威;方建軍;;人物紀念館場所設計研究——蘇秉琦紀念館設計[A];2013國際工業(yè)設計研討會暨第十八屆全國工業(yè)設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韓云波;蘇秉琦百年誕辰暨牛河梁遺址發(fā)現(xiàn)30周年學術論壇閉幕[N];朝陽日報;2009年
2 徐蘋芳;評《蘇秉琦先生紀念文集》[N];中國文物報;2002年
3 郭大順;蘇秉琦的學術遺產(chǎn)與遼河文明的研究[N];中國文物報;2006年
4 張文彬;功高德昭 風范長存[N];中國文物報;2010年
5 張忠培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研究員 王巍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雷廣臻 牛河梁紅山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 徐光冀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郭大順 遼寧省文物專家組組長、研究員;龍脈相傳 文明曙光[N];光明日報;2009年
6 邵望平;生命在事業(yè)中永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孟昭凱;高舉蘇秉琦考古理論旗幟[N];朝陽日報;2009年
8 特約記者 陳琪 記者 余傳詩;中國遠古時代的“通史著作”在上海面世[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劉瑞;何處阿房宮——蘇秉琦先生的阿房宮探索[N];中國文物報;2012年
10 著名考古學家 王仁湘;激發(fā)考古學的時代活力[N];光明日報;2014年
,本文編號:19323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93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