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余多多_道德與法治2016全集_文化情境下學科課堂教學的道德滲透
本文關鍵詞:道德滲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文化情境下學科課堂教學的道德滲透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附屬學?疾靾蟾
石 軍[1]
( 廣東省廣州市新穗學校 510315)
摘要
課堂學科教學是的核心地帶,讓學生沉浸在充滿文化情境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來進行道德滲透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關鍵,在文化情境下課堂學科教學的道德滲透主要體現(xiàn)在要帶入情感、帶入智慧、帶入活動、帶入生活、帶入藝術的學科教學理念,并體現(xiàn)和滲透文化性、情境性、教育性和自然性,在文化情境下進行道德滲透。
關鍵詞:課堂教學 道德滲透 文化性 情境性 教育性 自然性
學校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課堂是文化傳承的核心地帶,讓學生沉浸在充滿文化情境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來進行道德滲透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關鍵,正如德國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指出“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這個概念,正如我不承認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一樣’”[1]也就是說,教育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課堂學科教學是實施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各學科文化中都蘊含著極為豐富而獨特的道德文化內容,因而也是開展道德教育的生命線。因此,在學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克服以往的學科教學過于重視知識傳遞,過于重視認知發(fā)展,而忽視人的情緒、情感、情境、情趣尤其是道德情懷和情操等素質培養(yǎng)的傾向,大力推進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情境課堂教學,一掃以往學科教學過程中的機械呆板、浮躁淺薄和匠氣十足!拔幕Z文”、“文化英語”、“文化數(shù)學”、“文化科學”、“文化歷史”等學科文化教學的嘗試雨后春筍般地出現(xiàn)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附屬學校”的課堂里,孩子們獲得不只是知識與技能,還有思想、審美、情操、人格的文化滋養(yǎng)。文化情境下課堂學科教學的道德滲透主要可以歸納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學科教學——“一個追求,五個帶入”
聚焦常態(tài)課堂,打造活力課堂是提升學力教育的源頭活水,作為老師課堂學科教學再次強調“一個追求”即“文化追求,“五個帶入”即:帶入情感、帶入智慧、帶入活動、帶入生活、帶入藝術的學科教學理念。[2]確保學生充裕的活動空間,使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通過更加自主的活動,包括自主的閱讀、思考、想象、觀察、記憶、研討、練習、扮演、實際操作等豐富多樣的有意義的活動,全面提高智力和智慧水平。
(1)將情感帶入課堂
任何成功的教育或者任何一節(jié)成功的教學,都離不開情感的參與,如果課堂教學缺乏“情感”或者沒有“情感”,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皟和某砷L與兒童的情感有著更內在的關系,兒童時期是個體生命發(fā)展歷程中最富于情感的時期,兒童堪稱“情感的王子”。[3]因此,教師課堂教學應當特別呵護兒童的情感,努力適應兒童情感發(fā)展的特點,并注重情感的紐帶作用。通過情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而且若是課堂教學能帶入情感,那么兒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刻,更加豐富,也會更加生動。
(2)將智慧帶入課堂
將智慧帶入課堂,教師要成為駕駛員,而且通常是駕駛別人的車,而學生最好是旅客,更糟的情況則是當作被驅動的物體。固定的路線和站點迫使教師和學生的目光脫離沿途珍奇的風光。作為駕駛員的教師只要熟記最短的線路,牢握方向盤,使車子不偏離“正道”,在規(guī)定的時間點上駛入終點站[4]。將智慧帶入課堂意味著從一種技術式的“簡單性思維方式”向一種更符合實踐文化情境的“復雜性思維方式”轉變,質疑明確的目標、有效的教學程序、預期的因果關系,涌
這讓我想起了鄭金洲教授在講座時舉的一個例子:正直陽春三月,一位老師正在上對他來說很重要的一節(jié)公開課。課說的很是精彩,突然一只美麗的蝴蝶飛到了教室,這位老師千想萬想也不會想到蝴蝶會飛到教室。這下可精彩了,學生的視線一下全轉移到蝴蝶身上,那里還有這個老師呀,這可是表現(xiàn)教師教學機智的時候了。如果你是這位老師你會怎么辦了?看這位老師是怎么說的:“同學們你看我們的課上的多么精彩啊,連蝴蝶都飛過來聽課了”同學們的相視一笑,視線自然而然的又全回到了課堂,蝴蝶沒有破壞他的公開課,反而讓他的公開課錦上添花。[2]這就反映教師教學機智的典型事例,他反映了教師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智慧和能力。
(3)將活動帶入課堂
“愛動”是兒童的天性。在生活與學習中,兒童總是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摸一摸、親口嘗一嘗。從好動、好奇、到有創(chuàng)造性,可謂是發(fā)展的三步曲。但是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卻是一種“主靜”的教育,因此,教學將活動帶入課堂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實杜威很早就提出活動課程,在做中學。將活動融入課堂,在教學活動中讓兒童活動,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動,而是讓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兒童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將活動貫穿于教學過程而不是游離于教學內容外,在優(yōu)化的情境中,將知識的系統(tǒng)性、活動的操作性、審美的愉悅性融為一體。強調特定的氛圍,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在優(yōu)化的文化情境中主動地活動起來,產(chǎn)生動機、充分感受、展開主動探究、情感體驗、感知體驗、比較鑒別、判斷正誤、模擬操作、語言表達、思維活躍等一系列活動融入學科課程教學中去。這既可以有效地克服單純學科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純活動課程往往導致的“知識無體系”的缺陷;顒尤谌雽W科課程,為學科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4)將生活帶入課堂
道德寓于兒童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總是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19世紀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指出:“教育即生活的過程,學校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5]而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6]生活是激發(fā)學生兒童情感和智力發(fā)展的最初源泉,課堂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書呆子,我們需要的是健康體魄的,有科學文化的,首腦并重的,有生活力,創(chuàng)造力的人。把生活帶入課堂,用生活來教育,更應該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
(5)將藝術帶入課堂
教學是一門藝術,孩子具有天生的藝術稟賦,對藝術的東西總是格外傾注感情。因此,課堂教學非常需要把這種藝術帶入到課堂,用音樂去感染情景、用畫面去再現(xiàn)情境、用語言去描述情境、用角色扮演去體驗情境、用移情“從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從他者的角度看問題”去感受情境,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正如贊可夫所言:“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課堂上我們要把科學的設想進行藝術處理,把藝術的熏陶融于科學化的教育模式之中。
二 、課堂學科教學——彰顯文化性
“文化是課堂的必然追求,“我們需要仰望星空”,堅決抵制無文化的知識、概念的灌輸,走出應試教育的窠臼,走出課堂對文化的悖逆,,以文化來陶冶高卓的精神,追求完美的心靈,孕育詩性的智慧,把課堂教學提升到了一個更加深遠的高度”。[7]各種學科文化中都蘊涵著極為豐瞻而獨特的道德文化內容,要克服以往學科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過于注重認知發(fā)展,而忽略情緒、情意、情趣尤其是道德情懷和情操等素質培養(yǎng)的傾向,結合各個學科文化之特點,努力創(chuàng)設廣闊的,富于美感、智慧和親和力的文化情境,讓情感伴隨兒童的學習過程,讓情感成為道德滲透的紐帶,讓親情、寬容、友誼、誠實、尊重……像空氣一樣彌漫于空中,滲透在孩子學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伴隨著孩子成長的每一刻,使兒童在充滿生命活力和張力的活動中激活道德潛能,通過課堂教學,孩子們獲得不只是知識與技能,還有思想、審美、情操、人格的文化滋養(yǎng)
三、 課堂學科教學——涌現(xiàn)情境性
“課堂學科教學過程中要引入情境,在主動探究中誘發(fā)動機;憑借情境,在審美直觀中豐富感受;融入情境,在心靈體驗中陶冶情操;優(yōu)化環(huán)境,在主動活動中增加力量;營造情境,在大膽創(chuàng)造中伸展靈心;拓展情境,在融通生活中開拓視野”。[8]如用一幅漂亮的關于太陽、地球、月亮三行星運行圖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由此引入“年、月、日時間單位的認識”。再如教授課文《月光曲》時,屏幕上出示貝多芬為兄妹兩人彈鋼琴的畫面,配以悠揚的“月光曲”,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人們帶進藝術的意境之中,去感受理解一切,這一切真是妙不可言。教學美術第八冊《童裝設計》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帶五顏六色的光紙,讓他們自己搭配顏色,設計款式,而后登臺亮相,評比獎勵。這種方式方法貼緊教材、活化教材,并且突出實用性趣味性,涌現(xiàn)出情境性。
四 、課堂學科教學——滲透教育性
《中小學德育大綱》規(guī)定:“學科教學是德育的主載體,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盵9]因而,作為學科教師在課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內容,這種間接的道德教育可能更能夠被中小學生接受,在學校中,通過各科文化情境下的課堂教學進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經(jīng)常的形式,這是由教學的教育性決定的,也是由學校工作的特點決定的。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fā)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yōu)美的品質”。學校的大量時間是多科課堂教學,任何學科的內容,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其它諸學科教材中都蘊含著德育因素(顯性的或者隱性的)這要靠任課教師的對知識、文化、情境和資源的挖掘、整合和融會貫通,并把它有機地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取得教學和教育的雙重效果。
五 、課堂學科教學——融入自然性
教學的空間不應該只滿足于課堂,我們也不能再將學生僅僅關在教室里面,應該與學生一起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這樣一個真實的,天然的情境大課堂中。大自然給我們營造的是區(qū)別于大都市的這樣一種靜謐的美的意境,孩子們徜徉在大自然中,觀察秋天的葉子、凝視秋天的花朵、傾聽秋天的聲音、感受秋的訊息、沐浴秋天的陽光、慶祝秋天所帶來的豐收。他們用他們敏銳的感知記錄下屬于他們自己的秋的特質。當孩子們陶醉其間,去聆聽野花說話,去陪蒲公英飛舞,當孩子們鼓起腮幫吹散蒲公英,當孩子們去追逐那些輕舞飛揚的種子時,當孩子和蝴蝶、蜜蜂翩翩起舞時,當孩子們用柔嫩的小手去扶起摔倒的小草時,當孩子們站在珠江和她們一同呼吸時,當他們一起穿起美輪美奐的服飾在大自然中繪聲繪色的表演時,我們欣喜的看到的了他們的成長,看到他們明朗而稚氣的眼睛中所透露出的那種無與倫比的愉快、歡樂、智慧與情感。漸漸的,我們神奇的發(fā)現(xiàn)孩子們會表達了,思維更活躍而廣闊了。兒童在與大自然的交流對話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可以這么說,這時候孩子就是藝術家,就是詩人,他就會寫出各種如詩如畫般的美景。
正如約瑟夫•弗萊徹(Joseph Fletcher)說:“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問題,哪里就有真正的倫理學”,[10] 文化情境下課堂學科教學的道德滲透就是利用、優(yōu)化和整合課堂學科教學文化情境下的各種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經(jīng)驗的教育“境遇”,使得有限的教育從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拓展,充分發(fā)揮它們在促進學生道德的濡染、浸潤、啟迪、誘導、整合、彌散、來促進道德滲透。
參考文獻:
[1] [德]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頁
[2] 李慶明:《開啟通往公民教育的一扇窗》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附屬學校,第52—53頁。
[3] 李慶明:《開啟通往公民教育的一扇窗》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附屬學校,第27頁。
[4][美]多爾小威廉姆·E著:王紅宇譯,《后現(xiàn)代課程觀》,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5] 吳式穎主編,李明德,單中慧副主編:《外國教育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8頁。
[6]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471頁。
[7][8] 李慶明:《種豆南山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附屬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思考與實踐,第57—60頁。
[9] 夏強:“談《牛津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道德教育”
[10] [美]約瑟夫·弗萊徹:《境遇倫理學》,程立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1]石軍,廣州市新穗學校政治與通識教師,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國工讀教育、中小學德育
[2] 回憶鄭金洲教授講座的部分內容
本文關鍵詞:道德滲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62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