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美德:倫理視域中的版納傣族傳統(tǒng)民居
本文關鍵詞:凝固的美德:倫理視域中的版納傣族傳統(tǒng)民居,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云南的西雙版納是傣族人聚居的地方,在此傣家人在選址建寨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要求。一般傣家村寨會建在壩上,他們“傍水而居,依林而建”,呈現(xiàn)出一派花園式的居住景觀,寨子中多有廣場和佛塔,而寨子外則有著神圣的水井和祖先林。 傣族人的居住環(huán)境不僅是一種物化的反應形式,更是傣家人德性的載體,更是他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不斷總結出的生活經(jīng)驗的應用。本課題想通過倫理學的方法對傣家竹樓及其傣家人的居住環(huán)境進行分析,呈現(xiàn)出傣家民居所固有的倫理態(tài)度。 傣族人尊重自然,他們與森林和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將森林分為了三類,一類用來防止水土流;一類用來提供家族人的建筑用材;一類用來涵養(yǎng)水源。 傣家人節(jié)制欲望,他們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和選擇上最大限度的節(jié)約了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物質財富。而竹子作為一種生長周期短,利于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得到了廣泛的利用。 傣族人家庭和諧,并將家庭的信念植入到竹樓建筑中。傣家竹樓是他們家庭的物質載體,它充分的反映了傣族人對于家庭和諧的向往。火塘邊按照輩份不同所排列的座次,臥室的選擇和床鋪的排放順序,男女主人在家平等的家庭地位,無一不體現(xiàn)著傣家人和諧的美德。 傣族人敬畏神靈,友愛同胞,并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神之間建立聯(lián)系。神林成為他們祖先的居所,神樹成為他們與祖先溝通的橋梁,而水井不僅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創(chuàng)造了空間和時間,同時也為人與神之間的對話提供了媒介。 傣族的傳統(tǒng)民居是其精神世界的物質表現(xiàn)形式,它將美好的德性凝固起來,本文將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向您展開這一美麗的畫面。
【關鍵詞】:尊重 和諧 敬畏 友愛 民居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2-05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緒論6-8
- 一、民居與傣族的生態(tài)倫理8-22
- (一) 森林和水:選址建寨的倫理命脈8-14
- (二) 自然之物:建筑材料使用的倫理考量14-19
- (三) 尊重:傣族民居生態(tài)倫理觀的本質19-22
- 二、民居與傣族的家庭倫理22-31
- (一) 火塘:家庭倫理秩序的具體體現(xiàn)22-25
- (二) “人”字形的屋頂:男女平等倫理觀的象征25-26
- (三) 臥室:傣族家庭倫理觀的物化表現(xiàn)26-29
- (四) 和諧:家庭倫理的本質29-31
- 三、民居與傣族的交往倫理31-46
- (一) 神林、神木和神水:人神交往的介質31-35
- (二) 水井、潑水、廣場:鄰居交往的基本場所或形式35-41
- (三) 敬畏與友愛:人與神、人與人交往維度的本質41-46
- 結語46-47
- 參考文獻47-50
- 致謝50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道進;;環(huán)境倫理學的方法論困境及其癥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王艷;謝軍;;責任問題的價值論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吳捷;;學生“可能生活”與教學過程融合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錢雯;;生態(tài)論文藝學的社會生態(tài)維度[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5 錢善剛;;身行據(jù)亂 心寫太平——康有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鄭亞莉;;道德選擇—主體性道德教育的內在訴求[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李衛(wèi)東;;論幸福的社會屬性[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8 吳先伍;理性與情感: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倫理思想的差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吳尚華;;賈平凹《懷念狼》的生態(tài)批評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汪盛玉;;馬克思社會公正觀的本質規(guī)定[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世東;;論《管子》對生態(tài)倫理思想與實踐的發(fā)展[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余輝勝;;從司法職權運行機制失范看司法改革[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周濤;;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汪其昌;;信托財產(chǎn)權制度的特質及其經(jīng)濟學分析[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鄭雪瀅;;試論法治文化的社會意義[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7 李培華;;以人為本是安全生產(chǎn)的根本原則和靈魂[A];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xié)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葛大偉;;公民意識與改革破題——論青少年公民意識養(yǎng)成機制的構建[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高國希;;論個人品德[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晏輝;;論中國倫理學的三種形態(tài)[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靜;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倫理溝通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張映芹;制度理性與福利公正[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希艷;環(huán)境倫理學的美德倫理學視角[D];南開大學;2010年
9 張鳳蓮;馬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曉飛;自由軟件運動背景下的自由軟件倫理精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丹璐;中學德育活動課程實施的現(xiàn)狀及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玄;馬基雅維利與威尼斯城市共和國憲政[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劉笛;論道德義務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趙國慶;土地征收中失地農(nóng)民權益保障問題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鄭艷艷;社會進步標準的當代闡釋[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宋佳;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困境及其出路[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李琳琳;“敬畏自然”觀評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楊啟;冰心散文創(chuàng)作的文化學闡釋[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微;中古羅馬天主教會經(jīng)濟倫理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多旺;法家的功利價值取向與泰國的興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凝固的美德:倫理視域中的版納傣族傳統(tǒng)民居,,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20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