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自然地理論文 >

內蒙古毛烏素沙地景觀格局動態(tài)變化及其驅動力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21 17:58
【摘要】:毛烏素沙地地處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過渡區(qū),是典型的生態(tài)脆弱區(qū)。由于近年來鄂爾多斯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礦產資源開發(fā)和水資源不合理利用導致區(qū)域植被退化和部分沙丘活化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加之,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和內蒙古地區(qū)生態(tài)建設工程的實施,使得該區(qū)域景觀格局隨之發(fā)生變化。本研究基于GIS技術,以1990、1995、2002、2008、2014年5期毛烏素沙地土地利用類型數據為基礎,應用轉移矩陣模型,定量分析了毛烏素沙地25年來景觀格局動態(tài),并結合景觀格局指數模型,分析了優(yōu)勢景觀(包括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動沙地、低濕地和水體)25年來的破碎化進程,進而定量分析了影響景觀格局變化的驅動力。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結論包括:(1)疊加分析5期毛烏素沙地土地利用數據,統(tǒng)計各景觀類型面積變化趨勢和幅度。25a來,毛烏素固定沙地面積增加704.91km2,增加7.5%,半固定沙地面積增加259.05km2,增加3.8%。流動沙地面積減少1751.32km2,減少42.95%。其中,增加的固定沙地主要由半固定沙地和流動沙地轉變而來。增加的半固定沙地主要由流動沙地和固定沙地轉變而來。減少的流動沙地主要轉為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轉出和轉入主要集中在此三種優(yōu)勢類型間。(2)研究區(qū)景觀呈現破碎化態(tài)勢。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呈現破碎化;流動沙地破碎化顯著,斑塊形狀規(guī)則;低濕地和水體破碎化程度小,受人為和自然因子影響,斑塊邊緣呈現不規(guī)則和復雜化。(3)與自然因素相比,人為因素對景觀格局變化的影響更加迅速。各類景觀面積變化與GDP、耕地面積、人口、放牧強度、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林牧總產值均存在相關關系。(4)2000年以來內蒙古提出了防沙治沙、退耕還林、禁牧輪牧等一系列生態(tài)恢復措施以及我國“三北防護林”、飛播造林等植被恢復政策,毛烏素沙地流動沙地面積大幅減小,沙地治理效果較為明顯。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901;P941.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倉鈺;毛烏素沙地沙漠化原因探討[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2年02期

2 徐小玲,延軍平;毛烏素沙地的脆弱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干旱區(qū)研究;2004年03期

3 鄒受益;毛烏素沙地飛播植物種選擇的數量分析[J];中國沙漠;1991年03期

4 吳波,慈龍駿;五十年代以來毛烏素沙地荒漠化擴展及其原因[J];第四紀研究;1998年02期

5 吳波,慈龍駿;毛烏素沙地荒漠化的發(fā)展階段和成因[J];科學通報;1998年22期

6 鄭元潤;毛烏素沙地中幾種植物水分特性的研究[J];干旱區(qū)研究;1998年02期

7 黃銀洲;王乃昂;何彤慧;程弘毅;趙力強;;明代邊墻修筑時毛烏素沙地范圍探討[J];干旱區(qū)研究;2009年02期

8 李洪波;白愛寧;張國盛;王林和;楊新林;張瑜;;毛烏素沙地土壤凝結水來源分析[J];中國沙漠;2010年02期

9 白崗栓;李志熙;張占山;;毛烏素沙地高等植物資源[J];草地學報;2006年02期

10 劉翠英;;毛烏素沙地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及開發(fā)利用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胡兵輝;廖允成;李露;;毛烏素沙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耦合生產力的演變規(guī)律及分析[A];中國農作制度研究進展2008[C];2008年

2 徐小玲;劉曉瓊;延軍平;;毛烏素沙地的脆弱性分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3 ;新建鐵路恩格阿婁至陶利廟線穿越毛烏素沙地的生態(tài)防護[A];鐵路“十一五”環(huán)保成果匯編[C];2012年

4 漆喜林;;陜西毛烏素沙地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A];中國治沙暨沙產業(yè)研究——慶賀中國治沙暨沙業(yè)學會成立10周年(1993-2003)學術論文集[C];2003年

5 呂向榮;;毛烏素沙地荒漠化治理與沙地生態(tài)農業(yè)的開發(fā)[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6 董建林;朱振華;;毛烏素沙地飛播后景觀格局的變化研究[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8年

7 董建林;朱振華;;毛烏素沙地飛播后景觀格局的變化研究[A];森林可持續(xù)經營與生態(tài)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哈申格日樂;李吉躍;丁曉綱;周擇福;;毛烏素沙地主要造林樹種苗木的耗水特性[A];2005年中國科協(xié)學術年會26分會場論文集(2)[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哲浩;毛烏素沙地造地技術還靠“兩害”[N];光明日報;2011年

2 于莘明 記者 操秀英 史俊斌 特約記者 徐叔威;毛烏素沙地上開出良田[N];科技日報;2011年

3 操秀英 史俊斌 徐叔威;毛烏素沙地上開出良田[N];糧油市場報;2011年

4 呂海軍;寧夏啟動治沙新項目[N];中國綠色時報;2008年

5 記者 周R既

本文編號:272443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72443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ddc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