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生物學論文 >

污水處理系統(tǒng)中聚磷菌群對鐵鹽脅迫的響應機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17 12:38
【摘要】:污水處理中常投加鐵鹽來強化除磷,實驗采用A/O/A模式運行的SBR反應器,對比研究了在鐵鹽(FeSO_4)投加量在0(空白對照Q1)、0.02 mM(微量投加Q2)、0.25 mM(常量投加Q3)條件下,系統(tǒng)碳氮磷去除效率、污泥特性以及菌群結構演替,尤其是聚磷菌群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結果表明:Q1、Q2和Q3系統(tǒng)對C、N、P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NH_4~+-N:96.1%、95.8%、97.3%;TN:74.5%、76.5%、71.1%;COD:89.5%、93.1%、92.7%;TP:74.3%、83.8%、86.5%。鐵鹽的投加對NH_4~+-N的去除基本沒有影響,微量投加使得TN去除率提高2.0%,COD去除率提高3.6%,TP去除率提高9.5%;常量投加的TN去除率降低3.4%,COD去除率提高3.2%,TP去除率提高12.2%;鐵鹽投加量越大,MLSS和MLVSS升高越多,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更好。通過掃描電鏡(SEM)和能譜分析(EDS)可知,常量鐵鹽投加的系統(tǒng)中,大量球菌成對或四個疊加出現(xiàn),Q1、Q2和Q3系統(tǒng)污泥中P元素的質量占比分別為1.54%、1.88%和5.13%。100 d末期微量組的胞外聚合物(EPS)總量為60.87 mg/g(以MLVSS計),多糖/蛋白質(PS/PN)的值從1.38上升到2.17,常量組與空白組對比EPS總量減少10.16 mg/g,尤其是PN大量減少。3D-EEM表明,鐵鹽投加使得EPS中的色氨酸類的蛋白類物質提高,腐殖酸類物質下降。XRD結果顯示,投加鐵鹽的污泥中含有相同形態(tài)的磷:FeFe_2(PO_4)_2(OH)_2-4H_2O,這可能是鐵鹽的吸附作用吸附磷的主要存在形式。Q2中化學除磷部分為15.4 mg/g(占除磷總量26.4%),Q3中化學除磷部分為31.9 mg/g(占除磷總量42.2%)。微量鐵鹽投加可以提高菌群多樣性和豐富度,常量鐵鹽的投加使兩者都降低。變形菌門各個時期在污泥中的占比均在70%以上,鐵鹽投加濃度增加導致亞硝化菌(AOB)略有增加,而硝化菌(NOB)受到抑制。微量鐵鹽的投加使得系統(tǒng)中的反硝化菌(DNB)和反硝化聚磷菌(DNPAOs)增加,同時微量鐵鹽的投加使得構成菌膠團的菌屬增多。投加鐵鹽后,聚磷菌中的Accumulibacter含量總體上上升,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消失,脫氯單胞菌屬(Dechloromonas)大幅下降,Q1,Q2和Q3中聚磷菌總量的豐度分別為1.47%,2.66%和1.22%,表明微量鐵鹽的投加對聚磷菌群起促進作用,常量鐵鹽的投加對其起抑制作用。微量鐵鹽投加使聚磷菌的最大釋磷量從13.75 mg/L上升到19.98 mg/L,對總磷的去除率從74.5%提升到在83.8%,常量鐵鹽的最大釋磷量從13.75 mg/L下降到6.71 mg/L。綜合鐵鹽投加對系統(tǒng)處理效率、污泥性能和微生物種群影響等三個方面,微量鐵鹽(0.02mM FeSO_4)的投加處理效率更好,而且更具經(jīng)濟效益。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X703;X172
【圖文】:

紅色,活性污泥,污水生物處理,類屬


泥的 FISH 圖(Accumulibacter(紅色)和 Tetrasphaera(ter是目前污水生物處理領域廣泛認可并且研究最多的類屬于β變形綱的紅環(huán)菌屬(Rho-docyclacae)的菌種種規(guī)模的 EBPR 系統(tǒng)中,Accumulibacter 作為主要的

裝置圖,裝置圖,反應器,出水


1.進水桶 2.進水泵 3.液位計 4.攪拌器 5.時間繼電器 6.出水電磁閥 7.排泥取樣口 8.曝氣盤 9.反應器 10.反應器支架 11.曝氣機 12.出水集水桶圖2.1 SBR反應器裝置圖.1.2 實驗接種污泥及配水成分

高通量,鐵鹽,聚磷菌,活性污泥


圖 2.2 磷形態(tài)的 SMT 法分析法.2.8 污泥中菌群結構的變化為了研究鐵鹽的投加對活性污泥中菌群結構的影響以及聚磷菌群的變化,對泥樣品進行高通量測序,主要有包含以下幾個步驟:微生物總 DNA 提取,目標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焦增祥;王澤;梁文;雷昒甄;;在水動力條件下高效聚磷菌除磷特性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3年08期

2 蘇丹;;低溫聚磷菌的篩選[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0期

3 佘夢林;張鉦;馬衛(wèi);倪紅;;固定化嗜麥芽寡養(yǎng)單胞菌的高效聚磷效果及應用研究[J];綠色科技;2018年10期

4 王春麗;馬放;王立立;王強;;耐低溫聚磷菌的研究[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08期

5 李玲玲;鄭西來;吳俊文;李梅;趙淑梅;;亞硝酸鹽對聚磷菌好氧攝磷的影響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06年08期

6 高志廣;周琪;陳銀廣;顧國維;;合成與實際污水中聚磷菌厭氧代謝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06年23期

7 張培玉;孫夢;張晨;;一株嗜鹽聚磷菌的篩選及除磷性能初探[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年11期

8 張強;陳建平;盧龍;;碳源對聚磷菌厭氧釋磷影響的研究進展[J];江西科學;2010年05期

9 邵闖;袁淑博;陳曉通;唐夢君;倪紅;;一株高效聚磷菌的篩選鑒定及基因組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年05期

10 林海;李萍;陳月芳;王倩;侯瑞榮;張艷;;低碳源濃度條件下聚磷菌特性[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黃志華;楊先樂;;可溶性有機磷聚磷菌的篩選方法的研究[A];2009年中國水產(chǎn)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呂錫武;史靜;顧倩;;反硝化聚磷雙污泥系統(tǒng)及誘導結晶磷回收新技術[A];第十三屆全國水處理化學大會暨海峽兩岸水處理化學研討會摘要集-S2生物法[C];2016年

3 彭永紅;呂錫武;史靜;;反硝化聚磷后置曝氣時間優(yōu)化[A];第十三屆全國水處理化學大會暨海峽兩岸水處理化學研討會摘要集-S2生物法[C];2016年

4 王景峰;張斌;龔秦石;薛斌;王雪;李君文;;聚糖菌微生物聚集體反硝化特性與微生物生態(tài)學解析[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八卷)[C];2013年

5 王強;馬放;姜欣欣;;一株反硝化聚磷菌篩選鑒定及其特性研究[A];第十次全國環(huán)境微生物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世英;海洋聚磷菌Halomonas YSR-3的除磷特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李亞靜;反硝化聚磷菌與傳統(tǒng)聚磷菌富集及基質代謝特性對比研究[D];天津大學;2013年

3 蔡天明;高效聚磷菌的篩選、ppk基因的克隆及其應用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4 苗志加;強化生物除磷系統(tǒng)聚磷菌的富集反硝化除磷特性[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韓瑋;外在條件對SBR生物除磷的影響及聚磷菌內在響應機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6 石玉明;A~2SBR反硝化除磷工藝效能及微生物生理生態(tài)特征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7 張斌;MBR和GSBR中微生物群落生態(tài)學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8 汪林;反硝化同步除磷動力學原理及其在改善MSBR性能中的應用[D];重慶大學;2010年

9 由陽;EBPR系統(tǒng)中聚磷菌與聚糖菌的競爭和調控的基礎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10 張海玲;強化生物除磷系統(tǒng)中磷去除新機制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慧;污水處理系統(tǒng)中聚磷菌群對鐵鹽脅迫的響應機理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9年

2 王中杰;基于基因組學的紅環(huán)菌目與其內聚磷菌屬內細菌的種系發(fā)生分析與代謝特征研究[D];廈門大學;2018年

3 劉旭;不同溫度條件下生活污水中聚磷菌篩選鑒定及特性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年

4 管清瑩;滇中富磷土壤聚磷放線菌(YIM A116)添加對土壤磷素形態(tài)及植物生長的影響[D];云南大學;2017年

5 張文超;碳源及NAD~+前體物調控輔酶Ⅰ對聚磷菌胞內多聚物代謝的影響[D];安徽建筑大學;2019年

6 張雄;碳源對聚磷菌胞內物質轉化的影響及光譜分析[D];安徽建筑大學;2019年

7 蔣元清;生物炭負載聚磷菌高效吸附水中低濃度鈾的試驗研究[D];南華大學;2018年

8 孟敬洋;聚磷真菌的無機磷轉化特性研究[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18年

9 詹銳;一株聚磷菌的篩選鑒定和生物學特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6年

10 成敏;高效除磷活性污泥中功能菌解析及其除磷基因組學基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75945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75945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023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