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物種分布模型開展黃土高原被子植物保護策略研究
【圖文】: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與數據2.1 研究區(qū)概況黃土高原地區(qū)(100°54' - 114°33'E,33°43' - 41°16'N)位于我國中部偏北,包括寧夏與山西全境、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甘肅的隴中和隴東地區(qū)、青海東北部以及陜西中北部[95](圖 2.1、2.2),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該地區(qū)地貌類型復雜,,以黃土地貌為主,區(qū)域差異明顯且地貌具有垂直分帶結構。氣候為干旱少雨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有明顯的氣候季節(jié)差異[96],屬于中國東部濕潤區(qū)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的過渡地帶,其內部生物氣候的地域分異比較復雜[95]。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海拔一般在 1,000m 以上,高度懸殊,最高海拔達 5,254m,最低海拔僅 98m。植被類型復雜多樣[96],是主要的森林向草原過渡區(qū)[97],典型的雨養(yǎng)農業(yè)區(qū)[98],也是脫皮榆(Ulmus lamellosa)、矮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等珍稀瀕危植物的主要分布區(qū)[99-103]。
圖 2.2 黃土高原高程圖Figure 2.2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Loess Plateau2.2 數據來源與分析2.2.1 物種數據物 種 分 布 數 據 來 源 于 國 家 標 本 資 源 共 享 平 臺 ( NSII )(http://www.nsii.org.cn/2017/home.php),共獲得 167,237 條標本數據,為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實時性,通過中國植物志(http://frps.iplant.cn)將學名一一校正,將變換了的學名更換為最新學名,查不到的進行剔除,最終保留 141,257 條標本記錄。為后續(xù)建模的有效性(物種數>5),將保留的 141,257 條記錄進行統計整理,數量少于 5 個的物種剔除,剔除后剩余 131,132 條標本記錄。由于這些都是標本數據,因此沒有準確的坐標,但是可以根據標本的采集信息給物種數據匹配到一定的區(qū)域坐標,根據標本的采集地點信息,將每個物種的采集地查詢到鎮(zhèn)(約 10km×10km),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Q948.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解鵬飛;顧炎斌;隋偉娜;陶冠峰;孫淑艷;;物種分布模型在海洋物種潛在分布預測中面臨的大數據挑戰(zhàn)[J];海洋信息;2019年01期
2 管畢財;陳微;劉想;蔡奇英;劉以珍;葛剛;;四照花物種分布格局模擬及冰期避難所推測[J];西北植物學報;2016年12期
3 張釗;吳建國;張世明;;物種分布與氣候關系分析系統可視化界面設計[J];網絡新媒體技術;2015年04期
4 李國慶;劉長成;劉玉國;楊軍;張新時;郭柯;;物種分布模型理論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報;2013年16期
5 曹劍俠;溫仲明;李銳;;延河流域典型物種分布預測模型比較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0年03期
6 楊曉龍;楊超杰;胡成業(yè);張秀梅;;物種分布模型在海洋潛在生境預測的應用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7年06期
7 聞丞;顧壘;王昊;呂植;胡若成;鐘嘉;;基于最受關注瀕危物種分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空缺分析[J];生物多樣性;2015年05期
8 張金瑞;婁會品;高甲榮;;密云水庫上游地區(qū)物種分布格局的環(huán)境因子分析——以潮關西溝林場為例[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3年23期
9 張琳娜;樊雋軒;Melchin M J;陳清;Wu Shuang-ye;Goldman D;Mitchell C M;Sheets H D;;物種分布模型在古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J];古生物學報;2013年02期
10 陳輝;劉鵬;趙文閣;;黑龍江省兩棲爬行動物物種分布與生態(tài)因子關系的分析[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太平洋深海海底結核礦帶的生物多樣性、物種分布和基因流動:預測和管理深海海底采礦的影響[A];中國海洋法學評論(2008年卷第2期 總第8期)[C];2014年
2 陳新美;雷淵才;何錚;;MaxEnt模型對群團狀物種分布的預測[A];第九屆中國林業(yè)青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楊大榮;彭艷瓊;徐磊;王秋艷;魏作東;宋啟示;;云南榕樹和榕小蜂物種分布特點及物種多樣性[A];當代昆蟲學研究——中國昆蟲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4 李久林;蘇維詞;;烏江流域喀斯特生態(tài)系統生物多樣性與流域梯級開發(fā)的相關變化效應研究[A];生物多樣性與人類未來——第二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xù)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5 陳林;蔡鳳環(huán);蔣旭東;程登發(fā);陸慶光;田U
本文編號:27108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710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