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氣象干旱時空變化及其對植被的影響
【圖文】:
第二章 資料與方法第二章 資料與方法究區(qū)概況黃土高原位于黃河流域中上游,東起太行山,西至賀蘭山與日月山,南起北抵陰山(東經 100°54′—114°33′;北緯 33°43′—41°16′),總面積約 62.5 公里,囊括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的大部分地區(qū)和內蒙古、河南、青海地區(qū)[134]。在研究區(qū)內共有 84 個國家氣象基準站(圖 2-1)。
圖 2-2 2000—2015 年耕地與建設用地空間變化Fig.2-2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 and built-up land on Loess Plateau during 2000-2015圖 2-2 為 2000—2015 年耕地與建設用地空間變化。研究時段內,黃土高原耕地面積共減少了 0.53 萬 km2,其中耕地轉換為其他類型的面積為 0.80 萬km2,主要為耕地轉換成建設用地和草灌;其他類型轉換為耕地的面積為 0.27萬 km2,主要為草灌和未利用地轉換為耕地。在空間分布上,黃土高原東南部耕地持續(xù)減少,尤其是在關中平原、陜北以及陜西北部,而在黃土高原西北部,,耕地面積呈增加趨勢。建設用地面積共增加了 0.53 萬 km2,其中建設用地轉換為其他類型的面積為 0.01 萬 km2;其他類型轉換為建設用地的面積為 0.54萬 km2,主要為耕地和草灌轉換為建設用地?臻g分布上,各地的建設用地面積均為增加趨勢,其中關中平原、寧夏平原以及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以及包頭市增加最為明顯。2.2.3 黃土高原高程與地貌數(shù)據(jù)地形資料采用 NASA 發(fā)布的數(shù)字高程數(shù)據(jù)(DigitalElevationModel,DEM)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Q94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氣象干旱年鑒(2014)》[J];氣象;2019年02期
2 李晶;王婉昭;劉東明;黃巖;王瑩;李榮平;;2017年遼寧省春夏季精細化氣象干旱監(jiān)測評估[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9年03期
3 祁倩;;改進的綜合氣象干旱指數(shù)在保山市的適用性分析[J];貴州氣象;2017年06期
4 郭曉梅;袁淑杰;王勁松;張碧;羅雯;;四川春玉米氣象干旱致災因子危險性[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1期
5 鄭建萌;黃瑋;陳艷;周建琴;;云南極端氣象干旱指標的研究[J];高原氣象;2017年04期
6 蔡新玲;李茜;方建剛;;陜西區(qū)域性氣象干旱事件及變化特征[J];干旱區(qū)地理;2016年02期
7 陳新弟;;多尺度氣象干旱與土壤相對濕度的關系研究[J];好家長;2017年16期
8 周德麗;晏紅明;周建琴;;1970年代以來云南氣象干旱的時空變化分析[J];貴州氣象;2014年02期
9 李韻婕;任福民;李憶平;王朋嶺;晏紅明;;1960—2010年中國西南地區(qū)區(qū)域性氣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J];氣象學報;2014年02期
10 張劍明;廖玉芳;彭嘉棟;周建君;譚嘯;;湖南氣象干旱日數(shù)的時空變化特征[J];中國農業(yè)氣象;201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新玲;李茜;方建剛;;陜西區(qū)域性氣象干旱事件及變化特征[A];第35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5 氣候變暖背景下干旱災害形成機制變化與監(jiān)測預測及其影響評估[C];2018年
2 李樹巖;劉榮花;師麗魁;馬志紅;;河南省近40a氣象干旱綜合指數(shù)特征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農業(yè)氣象防災減災與糧食安全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3 葛彩蓮;蔡煥杰;康艷;;無定河流域氣象干旱計算與分析[A];現(xiàn)代節(jié)水高效農業(yè)與生態(tài)灌區(qū)建設(下)[C];2010年
4 宋曉輝;蔡守新;李敏;王嘎;張艷麗;;邯鄲氣象干旱變化特征及對農業(yè)的影響[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氣候變化及其影響[C];2012年
5 史建國;嚴昌榮;何文清;劉克禮;;氣象干旱指數(shù)計算方法研究概述[A];中國農學會農業(yè)氣象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呂星s
本文編號:270933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70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