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黔桂湘贛地區(qū)一次槽前型颮線的特征及數值模擬
發(fā)布時間:2021-11-08 05:38
本文運用常規(guī)地面觀測資料、探空資料、自動站加密資料、雷達基數據資料以及NCEP再分析數據,分析了2013年3月19日發(fā)生在黔桂湘贛地區(qū)一次強對流過程的環(huán)流背景特征,并結合WRF模擬結果,探討了本次強對流過程的演變特征、發(fā)展及成熟階段颮線的三維結構特征以及對流線的觸發(fā)機制、重力波作用等理論問題。得出的結論如下:(1)這次颮線發(fā)生于500hPa高空槽前西南氣流中;850hPa等壓面上有一低渦與低空急流,颮線發(fā)生于低渦東側,低空急流西北側;地面存在一橫槽,橫槽后冷鋒迫近,颮線產生在冷鋒附近偏北的區(qū)域。環(huán)境風垂直切變?yōu)橹械葟姸惹凶?颮線系統(tǒng)以拖尾型模態(tài)組織發(fā)展。除近地面外,環(huán)境風主要為西南向,垂直于颮線長軸的風分量的垂直切變小于沿著颮線長軸分量的切變,這一特點與標準的拖尾型颮線的環(huán)境風切變明顯不同。(2)本次颮線過程是由東、西兩段對流單體合并成的長條狀颮線系統(tǒng)。東段對流單體產生于橫槽以北,呈碎塊狀分布;西段對流單體形成于中尺度地面輻合線內。成熟期颮線的弓形回波結構明顯,弓形回波后部有雷暴高壓和層狀云。颮線西段的弓形回波后面發(fā)生斷裂,東段回波強度減弱;弓形回波后發(fā)展出了新的層狀云,但其距弓形回波...
【文章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四類颮線形成過程的理想化模型(摘自BluesteinandJain,1985中圖1)
案設置觀測資料的時間、空間分辨率過于粗糙,為滿足研究需要,本文用對這次颮線過程作了模擬。模式的參數設置如下,文章主要使用。式設置:料: NCEP FNL 再分析資料間: 2013 年 3 月 19 日 12:00-2013 年 3 月 20 日 00:00次: Domain01,水平分辨率 40.5km,格點數 150 135Domain02,水平分辨率 13.5km,格點數 214 199Domain03,水平分辨率 4.5km,格點數 403 337Domain04,水平分辨率 1.5km,格點數 711 343方案:微物理過程方案—Lin 等的方案(水汽、雨、雪、云水、冰邊界層方案—Eta Mellor-Yamada-Janjic TKE 方案積云參數化方案—Grell-Devenyi 集合方案
圖 1.2 四類颮線形成過程的理想化模型(摘自 Bluestein and Jain,1985 中圖 1)對流的結構特征分類構方面,Fujita(1955)給出了颮線成熟時期地面氣壓場的中-β956)則給出了高、低空的流場特征,包括上升氣流等。隨后 Ziull and Houze Jr.(1985;1987),Houze Jr.(1977)等許多科學家都貢獻。其中 Houze Jr. and Rutledge(1989)提出尾隨層狀云颮線成雷達回波特征上,具有位于前沿的垂直高聳的強回波對流核,后;在運動學結構上,主要為颮前近地面入流,對流核內對流尺度云區(qū)內中上層向后的上升出流和中下層向前的下沉入流。1992 型作出一定調整。and Johnson(2000)根據颮線在發(fā)展成熟時期層狀云降水與對流颮線分為拖尾型(trailing stratiform,TS),先導型(leading straparallel stratiform,PS)三類(見圖 1.3)。TS 型颮線在雷達回波及層狀云降水位于對流線之后,對流線兩側的層狀云發(fā)展不對稱;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華南暖區(qū)暴雨中一次颮線的中尺度分析[J]. 郭弘,林永輝,周淼,劉黎平. 暴雨災害. 2014(02)
[2]鐘形地形動力抬升和重力波傳播與地形云和降水形成關系研究[J]. 郭欣,郭學良,付丹紅,牛生杰. 大氣科學. 2013(04)
[3]災害性大風發(fā)生機理與颮線結構特征的個例分析模擬研究[J]. 劉香娥,郭學良. 大氣科學. 2012(06)
[4]低層垂直風切變和冷池相互作用影響華北地區(qū)一次颮線過程發(fā)展維持的數值模擬[J]. 陳明軒,王迎春. 氣象學報. 2012(03)
[5]2009年6月一次颮線過程災害性大風的形成機制[J]. 梁建宇,孫建華. 大氣科學. 2012(02)
[6]一次暴雪過程的鋒生函數和急流—鋒面次級環(huán)流分析[J]. 李兆慧,王東海,王建捷,劉英. 高原氣象. 2011(06)
[7]豫東地區(qū)一次強颮線天氣過程的綜合分析[J]. 李姝霞,張宇星,張怡,王其英,姜東東,王長海. 暴雨災害. 2011(01)
[8]2009年6月3~4日黃淮地區(qū)強颮線成熟階段特征分析[J]. 孫虎林,羅亞麗,張人禾,劉黎平,王改利. 大氣科學. 2011(01)
[9]一次華南強颮線過程的數值模擬分析[J]. 陳業(yè)國,農孟松,黃海洪,沈桐立. 氣象. 2009(09)
[10]The Mesoscale Predictability of a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J]. 翟丹華,林永輝.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04)
本文編號:3483116
【文章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四類颮線形成過程的理想化模型(摘自BluesteinandJain,1985中圖1)
案設置觀測資料的時間、空間分辨率過于粗糙,為滿足研究需要,本文用對這次颮線過程作了模擬。模式的參數設置如下,文章主要使用。式設置:料: NCEP FNL 再分析資料間: 2013 年 3 月 19 日 12:00-2013 年 3 月 20 日 00:00次: Domain01,水平分辨率 40.5km,格點數 150 135Domain02,水平分辨率 13.5km,格點數 214 199Domain03,水平分辨率 4.5km,格點數 403 337Domain04,水平分辨率 1.5km,格點數 711 343方案:微物理過程方案—Lin 等的方案(水汽、雨、雪、云水、冰邊界層方案—Eta Mellor-Yamada-Janjic TKE 方案積云參數化方案—Grell-Devenyi 集合方案
圖 1.2 四類颮線形成過程的理想化模型(摘自 Bluestein and Jain,1985 中圖 1)對流的結構特征分類構方面,Fujita(1955)給出了颮線成熟時期地面氣壓場的中-β956)則給出了高、低空的流場特征,包括上升氣流等。隨后 Ziull and Houze Jr.(1985;1987),Houze Jr.(1977)等許多科學家都貢獻。其中 Houze Jr. and Rutledge(1989)提出尾隨層狀云颮線成雷達回波特征上,具有位于前沿的垂直高聳的強回波對流核,后;在運動學結構上,主要為颮前近地面入流,對流核內對流尺度云區(qū)內中上層向后的上升出流和中下層向前的下沉入流。1992 型作出一定調整。and Johnson(2000)根據颮線在發(fā)展成熟時期層狀云降水與對流颮線分為拖尾型(trailing stratiform,TS),先導型(leading straparallel stratiform,PS)三類(見圖 1.3)。TS 型颮線在雷達回波及層狀云降水位于對流線之后,對流線兩側的層狀云發(fā)展不對稱;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華南暖區(qū)暴雨中一次颮線的中尺度分析[J]. 郭弘,林永輝,周淼,劉黎平. 暴雨災害. 2014(02)
[2]鐘形地形動力抬升和重力波傳播與地形云和降水形成關系研究[J]. 郭欣,郭學良,付丹紅,牛生杰. 大氣科學. 2013(04)
[3]災害性大風發(fā)生機理與颮線結構特征的個例分析模擬研究[J]. 劉香娥,郭學良. 大氣科學. 2012(06)
[4]低層垂直風切變和冷池相互作用影響華北地區(qū)一次颮線過程發(fā)展維持的數值模擬[J]. 陳明軒,王迎春. 氣象學報. 2012(03)
[5]2009年6月一次颮線過程災害性大風的形成機制[J]. 梁建宇,孫建華. 大氣科學. 2012(02)
[6]一次暴雪過程的鋒生函數和急流—鋒面次級環(huán)流分析[J]. 李兆慧,王東海,王建捷,劉英. 高原氣象. 2011(06)
[7]豫東地區(qū)一次強颮線天氣過程的綜合分析[J]. 李姝霞,張宇星,張怡,王其英,姜東東,王長海. 暴雨災害. 2011(01)
[8]2009年6月3~4日黃淮地區(qū)強颮線成熟階段特征分析[J]. 孫虎林,羅亞麗,張人禾,劉黎平,王改利. 大氣科學. 2011(01)
[9]一次華南強颮線過程的數值模擬分析[J]. 陳業(yè)國,農孟松,黃海洪,沈桐立. 氣象. 2009(09)
[10]The Mesoscale Predictability of a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J]. 翟丹華,林永輝.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04)
本文編號:34831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48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