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工程改造芽孢桿菌生產3-羥基丁酮
發(fā)布時間:2020-03-29 02:45
【摘要】:3-羥基丁酮是一種具有特殊的奶油香氣的平臺化學品,廣泛應用于食品添加劑、制藥和化工等領域。微生物發(fā)酵法生產3-羥基丁酮由于滿足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而日益受到矚目。多數(shù)芽孢桿菌作為一般認為安全的(GRAS)菌株具有天然合成3-羥基丁酮的代謝路徑,但其產量由于菌株耐受性等因素的限制還不能達到工業(yè)化制備的要求。本研究通過結合進化工程策略和代謝工程方法,對解淀粉芽孢桿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進行傳統(tǒng)復合誘變、自主適應性進化,強化了3-羥基丁酮的耐受表型,提高了工程菌株3-羥基丁酮的生產性能。主要研究內容如下:1.高產3-羥基丁酮芽孢桿菌的傳統(tǒng)突變選育。采用常壓室溫等離子體(ARTP)和~(60)Coγ射線對B.amyloliquefaciens FMME088進行復合誘變,以3-羥基丁酮產量為分析指標,通過搖瓶水平的兩輪篩選獲得最優(yōu)突變株B.amyloliquefaciens H-5,3-羥基丁酮產量為68.2 g·L~(-1)。為實現(xiàn)3-羥基丁酮的高效生產,進一步對此突變株進行5-L發(fā)酵罐水平的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并于30-L發(fā)酵罐上進行放大培養(yǎng),最終3-羥基丁酮產量達85.2 g·L~(-1),較出發(fā)菌株B.amyloliquefaciens FMME088提高了26.8%。2.自主進化突變系統(tǒng)(AEMS)的設計與構建。首先,為了確定啟動子P_(srfA)是否滿足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QS)的自誘導性能,在B.subtilis 168中表達了由P_(srfA)啟動的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EGFP),其熒光表達強度隨細胞生長狀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并在細胞生長至對數(shù)中后期(8~12 h),OD_(600)為1.0~2.2時表達顯著增加。其次,為了提高啟動子P_(srfA)的轉錄活性,使用保守序列TTGACA和TATAAT替換P_(srfA)的-35區(qū)和-10區(qū),通過檢測熒光表達強度發(fā)現(xiàn),由-35區(qū)被替換的啟動子P_(TH11)啟動的EGFP熒光強度提高了40%。另外,對P_(TH11)的上游序列進行不同長度的截斷,其中P_(JD15)(-136~+291)啟動的EGFP熒光強度最大,提高了48%。第三,為了實現(xiàn)對啟動子P_(JD15)的精細調控以及減輕泄漏表達,將啟動子P_(JD15)和木糖操縱子相結合,設計了由細胞密度和木糖共同誘導的雜合啟動子P_(srfA)xylO~m。為了擴展其調控范圍,結合由IPTG誘導的雜合啟動子P_(grac)lacO,構建了分層動態(tài)調控系統(tǒng),并借助蛋白酶降解過程的SspB連接蛋白和ssrA標簽,實現(xiàn)單一層級的自我調控和雙層級間的轉換調控。第四,以3-羥基丁酮的耐受性為檢驗指標,研究損傷修復基因(mutL、alkA、mutS和mutH)的缺失和重組修復基因(recA、ssbA、bstG、polY1)的過表達對B.subtilis 168在適應性進化中突變頻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雙基因mutL、alkA敲除菌株B.subtilis HS114和雙基因ssbA、bstG過表達菌株B.subtilis HS119突變頻率較B.subtilis 168分別提高了14.6倍和26.5倍。因此,選擇mutL和alkA作為高保真模塊(HFM),選擇ssbA和bstG作為突變模塊(MUM)。最后,將HFM和MUM與分層動態(tài)調控系統(tǒng)相結合,借助啟動子P_(grac)lacO調控HFM和P_(srfA)xylO~m調控MUM,構建自主進化突變系統(tǒng)(AEMS)。3.自主進化突變系統(tǒng)(AEMS)的應用。首先,將AEMS應用于適應性進化篩選3-羥基丁酮耐受性表型,以60 g·L~(-1) 3-羥基丁酮作為篩選壓力,細胞存活率作為篩選指標,正突變率達到了44.8%,獲得最優(yōu)耐受性突變株HS013。其次,將AEMS應用于適應性進化篩選3-羥基丁酮高產菌株。在HS013中過表達3-羥基丁酮生物合成路徑上的三個關鍵酶——6-磷酸果糖激酶(PFKA)、α-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和α-乙酰乳酸脫羧酶(ALDC),獲得重組菌株B.subtilis HS014。在此基礎上,利用AEMS對HS014進行適應性進化,以3-羥基丁酮產量作為篩選指標,篩選獲得最優(yōu)突變株B.subtilis HS016,3-羥基丁酮產量達到64.5 g·L~(-1)。再次在HS016中,進一步過表達正向調控3-羥基丁酮合成的轉錄調控子CcpA和AlsR,并利用AEMS進行自主進化,篩選獲得3-羥基丁酮高產菌株B.subtilis HS019,3-羥基丁酮產量達到76.3 g·L~(-1)。最后,在5-L發(fā)酵罐中對突變株HS019進行分批補料培養(yǎng),3-羥基丁酮的產量、產率和生產強度分別為69.2 g·L~(-1)、0.39 g·g~(-1)和1.33 g·(L·h)~(-1)。另外,將HS019進行30-L發(fā)酵罐的擴大培養(yǎng),3-羥基丁酮的產量、產率和生產強度分別達到82.5 g·L~(-1),0.46 g·g~(-1)和1.59 g·(L·h)~(-1),與5-L發(fā)酵罐水平相比,分別增加了19.2%,17.5%和19.3%。
【圖文】:
1-1 3-羥基丁酮的結構式-1 Chemical structure of aceto 種平臺化學品之一,,根據(jù)于一般認為安全的(GRA、香草、核桃、朗姆酒、,3-羥基丁酮通常用于烘域中的應用外,3-羥基丁基丁酮沸點適中(148oC一種中性非離子化合物化妝品,肥皂,乳液等的用于合成雜環(huán)化合物 2,3,5
的比例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提高,NAD生成能力下降,從而影響細胞的能。目前,為減輕輔因子循環(huán)失衡引起的負面影響,多數(shù)研究選擇采用X 來催化多余的 NADH 轉化為 NAD+,維持微生物的正常生長于代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為宿主菌株,在刪除了五個乙醇DH2、ADH3、ADH4、ADH5)和兩個甘油 3-磷酸脫氫酶(GPD1、過過表達來源于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的成水 NADH 氧化再生,成功地緩解了葡萄糖發(fā)酵生產 3-羥基丁酮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輔因株 JHY617-SDN 在分批補料發(fā)酵中生產 3-羥基丁酮 100.1 g·L-1,產率ang 等利用代謝工程策略調控 NADH 水平,在四個候選酶中成功地篩化酶 YODC,在已經敲除 bdhA 基因的 B. subtilis 中適度表達 YOD配到 3-羥基丁酮,使得 3-羥基丁酮的產量提高至 56.7 g·L-1,增加了醇、乳酸和乙醇的生成量分別減少了 92.3%、70.1%和 75.0%,并且發(fā)倍[13]。綜合上述案例,在引入 3-羥基丁酮合成路徑和阻斷 3-羥基丁酮徑的同時,引入 NADH 氧化酶能夠很好的解決大部分微生物在生產中還原力過剩的問題,從而改善菌株生長并提高 3-羥基丁酮產量。
【學位授予單位】: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Q929
本文編號:2605312
【圖文】:
1-1 3-羥基丁酮的結構式-1 Chemical structure of aceto 種平臺化學品之一,,根據(jù)于一般認為安全的(GRA、香草、核桃、朗姆酒、,3-羥基丁酮通常用于烘域中的應用外,3-羥基丁基丁酮沸點適中(148oC一種中性非離子化合物化妝品,肥皂,乳液等的用于合成雜環(huán)化合物 2,3,5
的比例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提高,NAD生成能力下降,從而影響細胞的能。目前,為減輕輔因子循環(huán)失衡引起的負面影響,多數(shù)研究選擇采用X 來催化多余的 NADH 轉化為 NAD+,維持微生物的正常生長于代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為宿主菌株,在刪除了五個乙醇DH2、ADH3、ADH4、ADH5)和兩個甘油 3-磷酸脫氫酶(GPD1、過過表達來源于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的成水 NADH 氧化再生,成功地緩解了葡萄糖發(fā)酵生產 3-羥基丁酮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輔因株 JHY617-SDN 在分批補料發(fā)酵中生產 3-羥基丁酮 100.1 g·L-1,產率ang 等利用代謝工程策略調控 NADH 水平,在四個候選酶中成功地篩化酶 YODC,在已經敲除 bdhA 基因的 B. subtilis 中適度表達 YOD配到 3-羥基丁酮,使得 3-羥基丁酮的產量提高至 56.7 g·L-1,增加了醇、乳酸和乙醇的生成量分別減少了 92.3%、70.1%和 75.0%,并且發(fā)倍[13]。綜合上述案例,在引入 3-羥基丁酮合成路徑和阻斷 3-羥基丁酮徑的同時,引入 NADH 氧化酶能夠很好的解決大部分微生物在生產中還原力過剩的問題,從而改善菌株生長并提高 3-羥基丁酮產量。
【學位授予單位】: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Q9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曉霏;付晶;霍廣鑫;章博;王智文;陳濤;;生物法制備平臺化合物乙偶姻的最新研究進展[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5年10期
2 馬紅武;劉會娟;朱年青;陳濤;;代謝工程方法改造谷氨酸棒狀桿菌生產乙偶姻[J];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14年11期
本文編號:260531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26053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