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嶺北緣斷裂帶中東段最新構造活動特征與大震危險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02 20:48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位于青藏塊體東北緣,是高原最新構造活動的敏感地帶[1-4]。該區(qū)地形地貌復雜,活動斷裂眾多,新構造活動強烈。有史料記載以來,沿西秦嶺北緣斷裂帶曾發(fā)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甚至大地震,如143年甘谷西7級地震、734年天水7級地震[5-6]和1936年康樂6?級地震[7]等,其走滑活動習性及其未來的大震危險性備受關注。前人對西秦嶺北緣斷裂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西段,獲得了斷裂幾何細結構、滑動速率及較完整的古地震年代序列等定量參數(shù)[7-9],但是由于受地質地貌等多種因素影響,前人對該斷裂中東段的研究程度較低,該段斷裂晚第四紀以來是否活動,活動習性如何等均存在不同認識[10-13];谝陨蠁栴},本論文重點研究了西秦嶺北緣斷裂帶中東段武山-天水、天水-寶雞段的最新構造活動特征,并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討了其未來的大震危險性。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1)西秦嶺北緣斷裂帶中段的武山-天水段沿線線性影像清晰,實地追蹤調查發(fā)現(xiàn)斷裂通過處地貌上主要表現(xiàn)為斷層埡口、斷層溝槽、斷層陡坎、山脊與水系的同步左旋、階地左旋位錯、順斷層兩側滑坡、落水洞密集分布等地貌現(xiàn)象。通過探槽開挖與年代樣品測試,武山縣堡子...
【文章來源】: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甘肅省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選題依據(jù)、研究內容和技術思路、研究方法
1.1.1 選題依據(jù)
1.1.2 研究內容及創(chuàng)新點
1.1.3 研究方法
1.1.4 技術路線與工作量
第二章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構造背景
2.1 區(qū)域地質概況
2.1.1 區(qū)域構造背景
2.1.2 研究區(qū)區(qū)域地層概況
2.2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2.2.1 研究現(xiàn)狀
2.2.2 存在問題
第三章 活動構造研究方法簡介
3.1 活動構造地貌特征
3.1.1 斷層崖與斷層陡坎
3.1.2 斷塞塘與斷層溝槽
3.1.3 沖溝水系地貌
3.2 探槽選點技術
3.3 斷層滑動速率研究方法
3.4 樣品采集方法及測年原理
3.4.1 ~(14)C測年原理
3.4.2 光釋光測年原理(OSL)
3.5 無人機攝影測繪技術簡介
第四章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武山-天水段最新構造活動特征
4.1 構造地貌特征與滑動速率的厘定
4.1.1 武山堡子村階地位錯
4.1.2 武山縣徐坪村斷錯地貌
4.1.3 洛門鎮(zhèn)汪家莊
4.1.4 甘谷縣武家河階地斷錯
4.1.5 甘谷縣白楊樹莊斷錯地貌
4.1.6 天水南毛集村斷層地貌
4.2 地質剖面特征
4.2.1 武山堡子村探槽剖面
4.2.2 甘谷縣武家河鄉(xiāng)探槽剖面
4.2.3 天水南探槽剖面
4.3 小結
第五章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天水-寶雞段最新構造活動特征
5.1 構造地貌特征與滑動速率的厘定
5.1.1 天臺寺
5.1.2 陳倉區(qū)上馬頭梁山
5.1.3 瓦場里移民村
5.2 地質剖面特征
5.2.1 天水北楊河村
5.2.2 陳倉區(qū)上馬頭梁山
5.2.3 陳倉區(qū)李家莊
5.3 小結
第六章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中東段大震危險性探討
6.1 斷裂最新活動與歷史地震破裂關系探討
6.2 大震危險性綜合分析
第七章 結論
7.1 主要認識與結論
7.1.1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武山-天水段最新構造活動特征
7.1.2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天水-寶雞段最新構造活動特征
7.1.3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中東段大震危險性分析
7.1.4 創(chuàng)新點
7.2 論文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簡介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sUAV攝影技術在活動構造研究中的應用——以海原斷裂騸馬溝為例[J]. 王朋濤,邵延秀,張會平,劉洪春,吳趙. 第四紀研究. 2016 (02)
[2]1936年甘肅康樂6(3/4)級地震地表破裂帶調查[J]. 張波,何文貴,方良好,龐煒,趙澤賢,劉興旺. 地震研究. 2015(02)
[3]利用GPS研究西秦嶺地區(qū)的水平形變[J]. 秦姍蘭,崔篤信,杜偉吉,周琳. 工程勘察. 2014(01)
[4]青藏高原東北緣4個強震重點監(jiān)視區(qū)庫侖破裂應力的近百年變化和危險性分析[J]. 陳為濤,甘衛(wèi)軍,萬永革,肖根如,孟令超.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3(02)
[5]巴顏喀拉塊體北東緣主要斷裂現(xiàn)今活動性分析[J]. 陳長云,任金衛(wèi),孟國杰,楊攀新,張軍龍,蘇小寧.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2(03)
[6]西秦嶺北緣斷裂帶西端晚第四紀活動特征及其西延問題[J]. 張波,何文貴,袁道陽,劉白云,劉興旺. 地震. 2012(01)
[7]西秦嶺北緣斷裂破裂分段與地震危險性評估[J]. 邵延秀,袁道陽,王愛國,梁明劍,劉琨,馮建剛. 地震地質. 2011(01)
[8]河流階地演化與走滑斷裂滑動速率[J]. 張培震,李傳友,毛鳳英. 地震地質. 2008(01)
[9]734年天水7級地震考證與發(fā)震構造分析[J]. 雷中生,袁道陽,葛偉鵬,何文貴,劉興旺. 地震地質. 2007(01)
[10]對143年甘谷西7級地震史料的新見解[J]. 袁道陽,雷中生,葛偉鵬,劉興旺,劉百篪,張俊玲. 西北地震學報. 2007(01)
博士論文
[1]青藏高原東北部幾條主要斷裂帶的定量研究[D]. 李傳友.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05
[2]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以來的構造變形特征與時空演化[D]. 袁道陽.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03
碩士論文
[1]祁連山前逆沖斷裂帶古地震識別的關鍵技術研究[D]. 龐煒.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 2015
[2]西秦嶺北緣斷裂帶寶雞—天水段活動性評價及區(qū)域應力場分析[D]. 劉樹林.長安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379709
【文章來源】: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甘肅省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選題依據(jù)、研究內容和技術思路、研究方法
1.1.1 選題依據(jù)
1.1.2 研究內容及創(chuàng)新點
1.1.3 研究方法
1.1.4 技術路線與工作量
第二章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構造背景
2.1 區(qū)域地質概況
2.1.1 區(qū)域構造背景
2.1.2 研究區(qū)區(qū)域地層概況
2.2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2.2.1 研究現(xiàn)狀
2.2.2 存在問題
第三章 活動構造研究方法簡介
3.1 活動構造地貌特征
3.1.1 斷層崖與斷層陡坎
3.1.2 斷塞塘與斷層溝槽
3.1.3 沖溝水系地貌
3.2 探槽選點技術
3.3 斷層滑動速率研究方法
3.4 樣品采集方法及測年原理
3.4.1 ~(14)C測年原理
3.4.2 光釋光測年原理(OSL)
3.5 無人機攝影測繪技術簡介
第四章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武山-天水段最新構造活動特征
4.1 構造地貌特征與滑動速率的厘定
4.1.1 武山堡子村階地位錯
4.1.2 武山縣徐坪村斷錯地貌
4.1.3 洛門鎮(zhèn)汪家莊
4.1.4 甘谷縣武家河階地斷錯
4.1.5 甘谷縣白楊樹莊斷錯地貌
4.1.6 天水南毛集村斷層地貌
4.2 地質剖面特征
4.2.1 武山堡子村探槽剖面
4.2.2 甘谷縣武家河鄉(xiāng)探槽剖面
4.2.3 天水南探槽剖面
4.3 小結
第五章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天水-寶雞段最新構造活動特征
5.1 構造地貌特征與滑動速率的厘定
5.1.1 天臺寺
5.1.2 陳倉區(qū)上馬頭梁山
5.1.3 瓦場里移民村
5.2 地質剖面特征
5.2.1 天水北楊河村
5.2.2 陳倉區(qū)上馬頭梁山
5.2.3 陳倉區(qū)李家莊
5.3 小結
第六章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中東段大震危險性探討
6.1 斷裂最新活動與歷史地震破裂關系探討
6.2 大震危險性綜合分析
第七章 結論
7.1 主要認識與結論
7.1.1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武山-天水段最新構造活動特征
7.1.2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天水-寶雞段最新構造活動特征
7.1.3 西秦嶺北緣斷裂帶中東段大震危險性分析
7.1.4 創(chuàng)新點
7.2 論文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簡介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sUAV攝影技術在活動構造研究中的應用——以海原斷裂騸馬溝為例[J]. 王朋濤,邵延秀,張會平,劉洪春,吳趙. 第四紀研究. 2016 (02)
[2]1936年甘肅康樂6(3/4)級地震地表破裂帶調查[J]. 張波,何文貴,方良好,龐煒,趙澤賢,劉興旺. 地震研究. 2015(02)
[3]利用GPS研究西秦嶺地區(qū)的水平形變[J]. 秦姍蘭,崔篤信,杜偉吉,周琳. 工程勘察. 2014(01)
[4]青藏高原東北緣4個強震重點監(jiān)視區(qū)庫侖破裂應力的近百年變化和危險性分析[J]. 陳為濤,甘衛(wèi)軍,萬永革,肖根如,孟令超.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3(02)
[5]巴顏喀拉塊體北東緣主要斷裂現(xiàn)今活動性分析[J]. 陳長云,任金衛(wèi),孟國杰,楊攀新,張軍龍,蘇小寧.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2(03)
[6]西秦嶺北緣斷裂帶西端晚第四紀活動特征及其西延問題[J]. 張波,何文貴,袁道陽,劉白云,劉興旺. 地震. 2012(01)
[7]西秦嶺北緣斷裂破裂分段與地震危險性評估[J]. 邵延秀,袁道陽,王愛國,梁明劍,劉琨,馮建剛. 地震地質. 2011(01)
[8]河流階地演化與走滑斷裂滑動速率[J]. 張培震,李傳友,毛鳳英. 地震地質. 2008(01)
[9]734年天水7級地震考證與發(fā)震構造分析[J]. 雷中生,袁道陽,葛偉鵬,何文貴,劉興旺. 地震地質. 2007(01)
[10]對143年甘谷西7級地震史料的新見解[J]. 袁道陽,雷中生,葛偉鵬,劉興旺,劉百篪,張俊玲. 西北地震學報. 2007(01)
博士論文
[1]青藏高原東北部幾條主要斷裂帶的定量研究[D]. 李傳友.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05
[2]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以來的構造變形特征與時空演化[D]. 袁道陽.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03
碩士論文
[1]祁連山前逆沖斷裂帶古地震識別的關鍵技術研究[D]. 龐煒.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 2015
[2]西秦嶺北緣斷裂帶寶雞—天水段活動性評價及區(qū)域應力場分析[D]. 劉樹林.長安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3797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33797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