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珠單抗與貝伐單抗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短期療效與安全性的比較
發(fā)布時間:2017-08-30 17:41
本文關鍵詞:雷珠單抗與貝伐單抗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短期療效與安全性的比較
更多相關文章: 黃斑變性 脈絡膜新生血管 雷珠單抗 貝伐單抗
【摘要】:目的:分析比較雷珠單抗(Ranibizumab)與貝伐單抗(Bevacizumab)治療濕性ARMD的短期療效與安全性,為臨床選擇最佳治療藥物提供參考。 方法:采用的是回顧性對照研究的方法。對2012年7月至12月和3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附屬第一醫(yī)院眼科確診濕性ARMD的70例(70眼)病人,35例(35眼)給予IVB(Intravitreal Bevacizumab),一次1.25mg(0.05mL),35例(35眼)給予IVR(Intravitreal Ranibizumab),一次0.5mg(0.05mL),均為每月注射一次,連續(xù)注射3個月,治療結束后再隨訪3個月,,即共收集自基線以來的6個月內(nèi)各觀察點的記錄資料。收集入選病人的性別、年齡、病程、基礎病等基本情況,記錄各自的基線BCVA,OCT測得的CMT。OCT還用于確定所有入選病人隨訪過程中均未接受過其它治療。根據(jù)注射藥物的不同,將其分為兩個治療組,即Bevacizumab治療組(B組)和Ranibizumab治療組(R組)。又根據(jù)最終視力變化值(FVG)將兩治療組分為Bevacizumab視力提高組(Bevacizumab ImprovementGroup,BI組)、Bevacizumab視力下降組(Bevacizumab Diminution Group,BD組)和Ranibizumab視力提高組(Ranibizumab Improvement Group,RI組)、Ranibizumab視力下降組(Ranibizumab Diminution Group,RD組)。分析兩種藥物治療濕性ARMD的短期療效,并比較兩治療組患眼在治療前與隨訪6個月時平均BCVA和CMT兩項主要指標組內(nèi)及組間的差異。同時比較不同藥物治療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差異。 結果:本次研究共收集了70位病人的70例患眼,B組有35人(35眼),R組有35人(35眼)。兩治療組分別隨訪6個月,根據(jù)記錄,B組與R組的平均BCVA(log MAR)分別從基線測量時的0.83±0.29和0.98±0.35提高到0.55±0.18和0.62±0.17,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可得出兩治療組內(nèi)的P0.05,即兩治療組各自在平均BCVA變化值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治療組治療后的BCVA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提高。采用兩樣本比較的t檢驗可得出兩治療組間比較的P0.05,即兩治療組在平均BCVA變化值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治療組治療前后的平均BCVA變化幅度相近。OCT的觀察結果顯示,兩治療組CMT分別從基線測量時的(336.9±48.1)μm和(366.7±65.9)μm下降到(242.7±32.8)μm和(272.6±34.5)μm,獨立樣本t檢驗同樣可得兩治療組內(nèi)的P 0.05,即兩治療組各自在CMT變化值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治療組治療后的CMT均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減少。采用兩樣本比較的t檢驗同樣可得出兩治療組間比較的P0.05,即兩治療組在CMT變化值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治療組在CMT上的變化幅度也是相近的。隨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IVB治療組病人中有2例出現(xiàn)了輕度并發(fā)癥(1例注射部位球結膜下出血,1例治療后短暫性眼壓升高),而IVR治療組病人則均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兩治療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存在明顯差異,說明治療后短期內(nèi)Ranibizumab治療組比Bevacizumab治療組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更低,治療效果更安全。 結論:Bevacizumab或Ranibizumab均可有效地治療濕性ARMD,且在功能和解剖上,即BCVA和CMT變化幅度上的作用效果相當。短期內(nèi)Ranibizumab比Bevacizumab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治療效果更安全。但是Bevacizumab或Ranibizumab治療濕性ARMD具有個體差異性,年輕的、基線BCVA較差的病人治療后效果更明顯。年齡和基線BCVA是影響治療后短期視力恢復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黃斑變性 脈絡膜新生血管 雷珠單抗 貝伐單抗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74.5
【目錄】: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6
- 材料和方法16-20
- 1. 研究對象16
- 1.1 入選標準16
- 1.2 排除標準16
- 2. 主要檢查儀器及治療藥物16-17
- 2.1 主要檢查儀器16-17
- 2.2 主要治療藥物17
- 3. 檢查項目17-18
- 3.1 基本情況17
- 3.2 治療前主要的眼部檢查指標的測量與記錄17
- 3.3 簡要治療經(jīng)過17-18
- 3.4 治療方案18
- 3.5 治療后主要的眼部檢查指標的測量與記錄18
- 4. 分組依據(jù)與數(shù)據(jù)處理方案18-20
- 結果20-26
- 1. 兩治療組各指標的統(tǒng)計結果20-21
- 1.1 基本情況20
- 1.2 BCVA 的變化20
- 1.3 IOP 的變化20-21
- 1.4 CMT 的變化21
- 1.5 并發(fā)癥(或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21
- 2. FVG 值與各因素之間的相關性21-22
- 2.1 FVG(Log MAR)與年齡及病程的相關性21-22
- 2.2 FVG(LogMAR)與基線BCVA 及基線CMT 的相關性22
- 3. 兩治療組各自的組內(nèi)比較22-24
- 3.1 兩治療組各自在病程及年齡的組內(nèi)比較22-23
- 3.2 兩治療組各自在基線 BCVA 及 CMT 的組內(nèi)比較23
- 3.3 兩治療組各自在治療前后平均 BCVA 及 CMT 變化幅度的組內(nèi)比較23-24
- 4.兩治療組的組間比較24-26
- 4.1 兩治療組在年齡及病程的組間比較24
- 4.2 兩治療組在治療前后平均 BCVA 及 CMT 變化幅度的組間比較24
- 4.3 兩治療組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組間比較24-26
- 討論26-33
- 結論33-34
- 參考文獻34-44
- 綜述44-71
- 參考文獻60-71
- 附錄71-74
- 致謝74-7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趙玉環(huán);趙全良;薩茹拉;;玻璃體腔內(nèi)注射Avastin治療老年性黃斑變性引起的脈絡膜新生血管[J];國際眼科雜志;2011年01期
2 Ian J Constable;Ian L McAllister;Timothy Isaacs;;Comparison of visual acuity outcomes between ranibizumab and bevacizumab treatment in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2011年01期
3 張翠薇;莫勁松;劉旭陽;陳青山;;貝伐單抗玻璃體腔注射術并發(fā)癥的臨床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3年08期
4 劉曉娟;吳星偉;;玻璃體腔注射bevacizumab的并發(fā)癥[J];眼科研究;2010年06期
5 高峨嵋;徐建明;;VEGF靶向藥Avastin治療實體瘤的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6年05期
6 胡艷玲;史愛欣;傅得興;胡欣;;哌加他尼鈉的藥理作用和臨床評價[J];中國新藥雜志;2007年07期
本文編號:7607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7607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