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鱈繁殖生理與性激素受體在性腺組織中的定位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30 14:49
本實驗以黃海海域捕撈太平洋鱈(Gadus macrocephalus)為研究對象,運用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和激素放射免疫測定方法,對太平洋鱈性腺發(fā)育和性腺抽提液中類固醇激素含量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得結果與結論如下:1.太平洋鱈性腺發(fā)育周期與組織學卵細胞經歷卵原細胞、初級卵母細胞和次級卵母細胞3個發(fā)育階段,根據(jù)卵細胞時相卵巢對應為6期;而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和精子則是精細胞發(fā)育的5個階段,精巢發(fā)育同樣則分為6期。其卵巢為同步發(fā)育卵巢,精巢為小葉型。在1月下旬到2月份時,卵巢達到成熟,精巢中充滿精子,性腺成熟系數(shù)也達到最大值,性腺發(fā)育到V期。3月份,隨著排卵與排精的進行,性腺成熟系數(shù)逐漸降低,精巢與卵巢發(fā)育進入下一個周期。在性腺發(fā)育過程中,肝重指數(shù)不與性腺成熟系數(shù)表現(xiàn)出相似的變化趨勢,而是在前期一直保持平穩(wěn),在排卵排精后下降并達到最小。2.太平洋鱈繁殖周期性類固醇激素水平對取得的太平洋鱈性腺組織進行抽提,抽提液采用125I標記的放射免疫法測定雄魚和雌魚的睪酮(T)和雌二醇(E2)的水平。在雌魚中,E2含量隨卵巢發(fā)育過程為逐漸增高,進而下降,多組出現(xiàn)顯著差...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硬骨魚類性腺發(fā)育組織學
1.1 繁殖特點與性腺類型
1.2 卵巢發(fā)育分期
1.3 精巢發(fā)育分期
2 魚類性類固醇激素及其周期變化研究
3 魚類性類固醇激素受體的研究
4 太平洋鱈研究概況
4.1 形態(tài)學特征與分布
4.2 太平洋鱈研究現(xiàn)狀
5 本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二章 太平洋鱈性腺發(fā)育周期與組織學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魚
1.2 實驗樣品采集
1.3 實驗方法
1.4 數(shù)據(jù)處理
2 結果
2.1 太平洋鱈繁殖期及產卵類型
2.2 性腺形態(tài)
2.3 卵巢分期
2.4 精巢分期
2.5 性腺成熟系數(shù)(GSI)和肝重系數(shù)(HSI)周期變化
3 討論
3.1 太平洋鱈產卵和排精方式
3.2 太平洋鱈精巢組織結構
3.3 太平洋鱈性腺成熟系數(shù)和肝重指數(shù)與性腺發(fā)育的關系
4 小結
第三章 太平洋鱈繁殖周期性腺抽提液性類固醇激素水平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用魚
1.2 抽提方法
1.3 類固醇激素測定方法
2 放射免疫測定方法(RIA)
2.1 測定原理
2.2 試劑盒組成
2.3 結果計算
2.4 技術指標
2.5 測定方案
3 結果
3.1 雌性太平洋鱈性腺中 E2的周期變化
3.2 雌性太平洋鱈性腺中 T 的周期變化
3.3 雄性太平洋鱈血漿中 E2的周期變化
3.4 雄性太平洋鱈血漿中 T 的周期變化
4 討論
4.1 雌性太平洋鱈性腺中 T 與 E2水平的繁殖周期變化
4.2 雄性太平洋鱈性腺中 T 與 E2水平的繁殖周期變化
5 小結
第四章 太平洋鱈 ER 和 AR 在性腺組織中定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材料
1.2 所需儀器及其藥品
1.3 免疫組織化學操作方法
2. 結果
2.1 太平洋鱈精巢中雌激素受體α(ER-α)免疫組織化學
2.2 太平洋鱈卵巢中雌激素受體α(ER-α)的免疫組織化學
2.3 太平洋鱈性腺中雌激素受體β(ER-β)的免疫組織化學
2.4 太平洋鱈精巢中雄激素受體(AR)的免疫組織化學
2.5 太平洋鱈卵巢中雄激素受體(AR)的免疫組織化學
3 討論
3.1 性激素受體在太平洋鱈卵巢中的免疫組織化學定位
3.2 性激素受體在太平洋鱈精巢中的免疫組織化學定位
4 小結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太平洋鱈性腺發(fā)育及營養(yǎng)來源的初步研究[J]. 姜志強,張志明,趙翀,李丞,姜柏橋,孫陽.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2012(04)
[2]刀鱭精巢發(fā)育的組織學研究[J]. 徐鋼春,聶志娟,張呈祥,魏廣蓮,徐跑,顧若波. 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2(02)
[3]許氏平鲉卵巢發(fā)育的周年變化研究[J]. 史丹,溫海深,楊艷平.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9)
[4]條斑星鰈卵巢發(fā)育規(guī)律和性類固醇激素周年變化研究[J]. 倪娜,柳學周,徐永江,趙明,曲建忠.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11(03)
[5]甌江光唇魚的卵巢和卵母細胞發(fā)育研究[J]. 練青平,姚子亮,王雨辰,宓國強.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1(03)
[6]中西太平洋鰹卵巢發(fā)育特征[J]. 宮領芳,許柳雄,管衛(wèi)兵,朱國平,李瑩春. 水產學報. 2011(04)
[7]綠鰭馬面鲀重復發(fā)育雄性生殖腺結構與發(fā)育組織學觀察[J]. 溫海深,楊艷平,陳彩芳,史寶,金國雄,陳曉燕,張葭人,史丹,何峰,李吉方. 海洋科學進展. 2010(02)
[8]鱈科魚類行為研究進展[J]. 李靈智,李寅凡,黃洪亮,王磊,陳帥. 現(xiàn)代漁業(yè)信息. 2010(02)
[9]半滑舌鰨卵巢發(fā)育的組織學和形態(tài)數(shù)量特征研究[J]. 柳學周,徐永江,劉乃真,曲建忠,倪娜,趙明.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09(06)
[10]大瀧六線魚睪酮和雌二醇及其受體在精巢發(fā)育中的生理作用[J]. 溫海深,王連順,牟幸江,陳彩芳,姚珺,周玉國,何峰,史寶,陳松林.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5)
博士論文
[1]四種細胞色素P450酶在半滑舌鰨繁殖生理機能中的作用研究[D]. 陳彩芳.中國海洋大學 2010
[2]牙鲆性腺分化發(fā)育及類固醇激素T和E2對性腺分化的影響[D]. 孫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
碩士論文
[1]綠鰭馬面鲀繁殖生理及性激素合成關鍵酶的分子表達機制[D]. 張冬茜.中國海洋大學 2013
[2]雌激素受體在許氏平鲉繁殖周期中生理作用的初步研究[D]. 史丹.中國海洋大學 2011
[3]P450芳香化酶在許氏平鮋繁殖生理中的作用研究[D]. 楊艷平.中國海洋大學 2010
[4]雌激素受體和雄激素受體在養(yǎng)殖雄性半滑舌鰨繁殖生理中的作用研究[D]. 張葭人.中國海洋大學 2009
[5]斑馬魚(Danio rerio)繁殖生理機能及其調控研究[D]. 周玉國.中國海洋大學 2008
[6]大瀧六線魚繁殖內分泌生理功能及GH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D]. 王連順.中國海洋大學 2007
[7]泰山螭霖魚精巢發(fā)育及性激素水平周年性變化的研究[D]. 王成武.山東農業(yè)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109694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硬骨魚類性腺發(fā)育組織學
1.1 繁殖特點與性腺類型
1.2 卵巢發(fā)育分期
1.3 精巢發(fā)育分期
2 魚類性類固醇激素及其周期變化研究
3 魚類性類固醇激素受體的研究
4 太平洋鱈研究概況
4.1 形態(tài)學特征與分布
4.2 太平洋鱈研究現(xiàn)狀
5 本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二章 太平洋鱈性腺發(fā)育周期與組織學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魚
1.2 實驗樣品采集
1.3 實驗方法
1.4 數(shù)據(jù)處理
2 結果
2.1 太平洋鱈繁殖期及產卵類型
2.2 性腺形態(tài)
2.3 卵巢分期
2.4 精巢分期
2.5 性腺成熟系數(shù)(GSI)和肝重系數(shù)(HSI)周期變化
3 討論
3.1 太平洋鱈產卵和排精方式
3.2 太平洋鱈精巢組織結構
3.3 太平洋鱈性腺成熟系數(shù)和肝重指數(shù)與性腺發(fā)育的關系
4 小結
第三章 太平洋鱈繁殖周期性腺抽提液性類固醇激素水平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用魚
1.2 抽提方法
1.3 類固醇激素測定方法
2 放射免疫測定方法(RIA)
2.1 測定原理
2.2 試劑盒組成
2.3 結果計算
2.4 技術指標
2.5 測定方案
3 結果
3.1 雌性太平洋鱈性腺中 E2的周期變化
3.2 雌性太平洋鱈性腺中 T 的周期變化
3.3 雄性太平洋鱈血漿中 E2的周期變化
3.4 雄性太平洋鱈血漿中 T 的周期變化
4 討論
4.1 雌性太平洋鱈性腺中 T 與 E2水平的繁殖周期變化
4.2 雄性太平洋鱈性腺中 T 與 E2水平的繁殖周期變化
5 小結
第四章 太平洋鱈 ER 和 AR 在性腺組織中定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材料
1.2 所需儀器及其藥品
1.3 免疫組織化學操作方法
2. 結果
2.1 太平洋鱈精巢中雌激素受體α(ER-α)免疫組織化學
2.2 太平洋鱈卵巢中雌激素受體α(ER-α)的免疫組織化學
2.3 太平洋鱈性腺中雌激素受體β(ER-β)的免疫組織化學
2.4 太平洋鱈精巢中雄激素受體(AR)的免疫組織化學
2.5 太平洋鱈卵巢中雄激素受體(AR)的免疫組織化學
3 討論
3.1 性激素受體在太平洋鱈卵巢中的免疫組織化學定位
3.2 性激素受體在太平洋鱈精巢中的免疫組織化學定位
4 小結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太平洋鱈性腺發(fā)育及營養(yǎng)來源的初步研究[J]. 姜志強,張志明,趙翀,李丞,姜柏橋,孫陽.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2012(04)
[2]刀鱭精巢發(fā)育的組織學研究[J]. 徐鋼春,聶志娟,張呈祥,魏廣蓮,徐跑,顧若波. 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2(02)
[3]許氏平鲉卵巢發(fā)育的周年變化研究[J]. 史丹,溫海深,楊艷平.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9)
[4]條斑星鰈卵巢發(fā)育規(guī)律和性類固醇激素周年變化研究[J]. 倪娜,柳學周,徐永江,趙明,曲建忠.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11(03)
[5]甌江光唇魚的卵巢和卵母細胞發(fā)育研究[J]. 練青平,姚子亮,王雨辰,宓國強.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1(03)
[6]中西太平洋鰹卵巢發(fā)育特征[J]. 宮領芳,許柳雄,管衛(wèi)兵,朱國平,李瑩春. 水產學報. 2011(04)
[7]綠鰭馬面鲀重復發(fā)育雄性生殖腺結構與發(fā)育組織學觀察[J]. 溫海深,楊艷平,陳彩芳,史寶,金國雄,陳曉燕,張葭人,史丹,何峰,李吉方. 海洋科學進展. 2010(02)
[8]鱈科魚類行為研究進展[J]. 李靈智,李寅凡,黃洪亮,王磊,陳帥. 現(xiàn)代漁業(yè)信息. 2010(02)
[9]半滑舌鰨卵巢發(fā)育的組織學和形態(tài)數(shù)量特征研究[J]. 柳學周,徐永江,劉乃真,曲建忠,倪娜,趙明.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09(06)
[10]大瀧六線魚睪酮和雌二醇及其受體在精巢發(fā)育中的生理作用[J]. 溫海深,王連順,牟幸江,陳彩芳,姚珺,周玉國,何峰,史寶,陳松林.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5)
博士論文
[1]四種細胞色素P450酶在半滑舌鰨繁殖生理機能中的作用研究[D]. 陳彩芳.中國海洋大學 2010
[2]牙鲆性腺分化發(fā)育及類固醇激素T和E2對性腺分化的影響[D]. 孫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
碩士論文
[1]綠鰭馬面鲀繁殖生理及性激素合成關鍵酶的分子表達機制[D]. 張冬茜.中國海洋大學 2013
[2]雌激素受體在許氏平鲉繁殖周期中生理作用的初步研究[D]. 史丹.中國海洋大學 2011
[3]P450芳香化酶在許氏平鮋繁殖生理中的作用研究[D]. 楊艷平.中國海洋大學 2010
[4]雌激素受體和雄激素受體在養(yǎng)殖雄性半滑舌鰨繁殖生理中的作用研究[D]. 張葭人.中國海洋大學 2009
[5]斑馬魚(Danio rerio)繁殖生理機能及其調控研究[D]. 周玉國.中國海洋大學 2008
[6]大瀧六線魚繁殖內分泌生理功能及GH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D]. 王連順.中國海洋大學 2007
[7]泰山螭霖魚精巢發(fā)育及性激素水平周年性變化的研究[D]. 王成武.山東農業(yè)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10969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scyylw/31096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