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沿海地區(qū)水產養(yǎng)殖主要致病菌耐藥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17 14:49
江蘇省沿海地區(qū)海、淡水資源豐富,養(yǎng)殖池塘眾多,灘涂廣闊,是我國重要的水產養(yǎng)殖基地。近些年,細菌性疾病在江蘇省沿海地區(qū)水產養(yǎng)殖中普遍發(fā)生,給水產養(yǎng)殖業(yè)造成巨大的損失。為了預防和控制細菌性疾病,水產養(yǎng)殖從業(yè)人員經常使用各種抗菌藥物,一定程度地對控制疾病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由于在養(yǎng)殖生產上藥物的使用缺乏科學性,部分抗菌藥物在水產養(yǎng)殖上使用后出現了耐藥現象,一方面影響了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威脅著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了解江蘇省沿海地區(qū)水產養(yǎng)殖致病菌的耐藥性狀況,本研究以江蘇省沿海地區(qū)發(fā)病和健康水生動物為對象分離獲得了377株細菌,經形態(tài)學、生理生化和16S r RNA序列比對的方法鑒定,其中曾報道為水產養(yǎng)殖致病性細菌的有274株。來源分布為:連云港地區(qū)46株,鹽城地區(qū)89株,南通地區(qū)116株;海水菌64株,淡水菌210株;魚類菌150株,甲殼類菌99株。其中常見水產養(yǎng)殖主要致病菌187株,包括氣單胞菌90株,弧菌54株,假交替單胞菌22株,美人魚發(fā)光桿菌7株和不動桿菌14株。利用K-B紙片擴散和微量肉湯稀釋法對江蘇省沿海地區(qū)分離的水產養(yǎng)殖致病菌進行抗菌藥物敏感性監(jiān)測。紙片擴散試驗結果發(fā)現江蘇省沿海地區(qū)的水產養(yǎng)殖主要致病菌對磺胺異VA唑、青霉素、強力霉素和四環(huán)素表現較強耐藥性,耐藥率分別為66.06%、64.23%、32.12%和30.66%;對環(huán)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諾沙星、新霉素、頭孢曲松、紅霉素、諾氟沙星和氟苯尼考耐藥率較低,依次為5.84%、3.65%、6.57%、5.11%、6.57%、8.03%、9.49%。肉湯稀釋法結果表明79.07%水產養(yǎng)殖致病菌對阿莫西林的MIC達到甚至超過32μg/m L,96.12%的菌株對硫酸二甲嘧啶的MIC達到甚至超過128μg/m L,表現出較高耐藥性。江蘇省沿海地區(qū)分離的部分水產養(yǎng)殖致病菌出現多重耐藥,二重、三重、四重、五重耐藥率分別為22.3%、13.5%、10.9%、6.6%,甚至出現十一重耐藥的菌株。江蘇省沿海地區(qū)水產養(yǎng)殖致病菌耐藥性整體上表現出由南向北逐漸增強,淡水源菌株高于海水源菌株,魚源菌株比甲殼類菌株嚴重的規(guī)律。通過PCR方法對江蘇省沿海地區(qū)90株水產源氣單胞菌耐藥基因進行擴增,研究了各耐藥基因的檢出率,統(tǒng)計了該地區(qū)不同種類藥物的耐藥基因型,初步分析了不同基因型與耐藥表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江蘇省沿海地區(qū)90株水產源氣單胞菌β-內酰胺耐藥基因TEM、IMP、Amp C、OXA-23、OXA-24檢出率分別為0、6.67%、41.11%、4.44%和24.44%,共出現8種耐藥基因型,其中攜帶IMP基因型的菌株75%對青霉素耐藥,攜帶Amp C和OXA-24基因型的菌株92.86%表現耐藥,其他基因型菌株100%表現耐藥。另有部分菌株未檢測到β-內酰胺耐藥基因,但對青霉素表現較強耐藥,說明在該地區(qū)水產致病菌中介導青霉素耐藥的還存在其他基因。氨基糖苷類耐藥基因aph(3')-Ia、aac(6')-Ib、ant(3'')-Ia和ant(3'')-Ia檢出率分別為28.89%、67.78%、32.22%和8.89%,共有11個氨基糖苷類耐藥基因型。試驗菌株對新霉素敏感性較高,分析介導氨基糖苷類耐藥機制可能是多個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磺胺類耐藥基因sul1、sul2和sul3攜帶率分別為34.44%、28.89%和45.56%,主要有sul1、sul2、sul3、sul1/sul2、sul1/sul3、sul2/sul3、sul1/sul2/sul3七種基因型,相應基因型菌株對磺胺異VA唑耐藥率分別為90%、60%、48%、90%、77.78%、75%和100%。四環(huán)素類耐藥基因tet A、tet C和tet M檢出率分別為32.22%、34.44%和60%,共有tet A、tet C、tet M、tet A/tet C、tet A/tet M、tet C/tet M和tet A/tet C/tet M七種基因型,分別有75%、33.33%、22.73%、0%、66.67%、33.33%和36.36%的菌株表現對強力霉素耐藥,75%、33.33%、27.27%、100%、41.67%、33.33%和27.27%的菌株表現對四環(huán)素耐藥。tet A和tet M基因的攜帶率與耐藥表型無明顯相關性,四環(huán)素類不同藥物品種的主要耐藥基因型存在一定差異。氟苯尼考耐藥基因flo R檢出率為76.67%,但攜帶flo R基因的菌株并沒有表現出較明顯的耐藥性,推測flo R基因介導氟苯尼考較低水平耐藥。喹諾酮類耐藥基因qnr A、qnr B、qnr B-24、qnr S和qep A檢出率分別為3.33%、52.22%、46.67%、26.67%和53.33%,共出現14個喹諾酮類耐藥基因型,但未發(fā)現耐藥表型與耐藥基因型間存在較密切的關系,分析認為介導喹諾酮類藥物耐藥可能還與其他基因有關。綜上所述,江蘇省沿海地區(qū)水產養(yǎng)殖中條件致病菌較多且分布廣泛,其對抗菌藥物產生不同程度的耐藥性,特別是對青霉素、磺胺異VA唑、強力霉素和四環(huán)素等耐藥較為嚴重,耐藥性在淡水魚類品種上表現尤為突出。建議該地區(qū)在防治水產細菌性病害過程中做到科學用藥,防止藥物的耐藥性進一步增強。江蘇省沿海地區(qū)水產養(yǎng)殖氣單胞菌耐藥基因和基因型多樣性程度高,其與耐藥表型的關系復雜,推測介導江蘇省沿海地區(qū)水產養(yǎng)殖主要致病菌耐藥是一個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
【學位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S941.4
【部分圖文】:
.2.1.1 細菌形態(tài)學特征LSHD-1菌株在2216E瓊脂平板上菌落為圓形,淺黃色,凸透鏡狀,表面潤有光澤,邊緣完整,不透明(圖)。經電子顯微鏡觀察,LSHD-1革蘭氏性,呈短桿狀(圖1)。
.2.1.1 細菌形態(tài)學特征LSHD-1菌株在2216E瓊脂平板上菌落為圓形,淺黃色,凸透鏡狀,表面潤有光澤,邊緣完整,不透明(圖)。經電子顯微鏡觀察,LSHD-1革蘭氏性,呈短桿狀(圖1)。
圖 3-1 表示的是水產病原細菌對 12 種實驗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由圖可以看出:分離到的水產養(yǎng)殖致病菌對不同藥物的耐藥率差別較大,部分抗菌藥物出現較高耐藥率,主要有磺胺異VA唑(66.06%)、青霉素(64.23%)、強力霉素(32.12%)、四環(huán)素(30.66%)。274 株水產養(yǎng)殖致病菌對環(huán)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諾沙星、新霉素、頭孢曲松、紅霉素、諾氟沙星和氟苯尼考耐藥率較低,依次為 5.84%、3.65%、6.57%、5.11%、6.57%、8.03%、9.49%。
本文編號:2820858
【學位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S941.4
【部分圖文】:
.2.1.1 細菌形態(tài)學特征LSHD-1菌株在2216E瓊脂平板上菌落為圓形,淺黃色,凸透鏡狀,表面潤有光澤,邊緣完整,不透明(圖)。經電子顯微鏡觀察,LSHD-1革蘭氏性,呈短桿狀(圖1)。
.2.1.1 細菌形態(tài)學特征LSHD-1菌株在2216E瓊脂平板上菌落為圓形,淺黃色,凸透鏡狀,表面潤有光澤,邊緣完整,不透明(圖)。經電子顯微鏡觀察,LSHD-1革蘭氏性,呈短桿狀(圖1)。
圖 3-1 表示的是水產病原細菌對 12 種實驗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由圖可以看出:分離到的水產養(yǎng)殖致病菌對不同藥物的耐藥率差別較大,部分抗菌藥物出現較高耐藥率,主要有磺胺異VA唑(66.06%)、青霉素(64.23%)、強力霉素(32.12%)、四環(huán)素(30.66%)。274 株水產養(yǎng)殖致病菌對環(huán)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諾沙星、新霉素、頭孢曲松、紅霉素、諾氟沙星和氟苯尼考耐藥率較低,依次為 5.84%、3.65%、6.57%、5.11%、6.57%、8.03%、9.49%。
【引證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趙敏;汪開毓;王均;陳德芳;黃凌遠;王浩丞;;斑點叉尾洶源維氏氣單胞菌對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的耐藥性及耐藥基因的檢測[A];中國水產學會魚病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3年
本文編號:28208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scyylw/28208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