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消化道組織結構特征及消化與腸氣呼吸功能的協(xié)調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23 04:32
【摘要】: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隸屬于鯉形目(Cypriniformes)、鰍超科(Cobitoidea)、花鰍科(Cobitidae)、泥鰍屬(Misgurnus),是我國重要的淡水經濟魚類。泥鰍消化道極短,為了適應極端的生存環(huán)境,腸道的后段特化為輔助呼吸器官,在腸氣呼吸過程中,吞入的氣體在腸道內單向流動,必須通過前腸消化區(qū)內食物阻礙進入呼吸區(qū)。在泥鰍規(guī)模化養(yǎng)殖過程中常發(fā)生大批量死亡現(xiàn)象,是否為攝食與腸氣呼吸相沖突(不協(xié)調)有關?為此開展消化道的形態(tài)結構研究,以期掌握泥鰍消化道行使消化和腸氣呼吸雙重功能的結構基礎,同時結合攝食和氣呼吸行為觀察,明確攝食消化和腸氣呼吸過程,理清消化和腸氣呼吸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為泥鰍的科學養(yǎng)殖提供理論依據(jù)。主要研究結果如下:形態(tài)學與組織學結果表明:泥鰍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前腸、中腸、后腸和直腸組成,各部位相互配合,共同構成消化吸收和腸氣呼吸的協(xié)調。食道粘液細胞最豐富,利于食物的潤滑,末端存在漏斗狀括約肌,可以有效的防止前腸內食物和空氣逆向流動;前腸膨大,粘膜層微絨毛高且密集,為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肌層發(fā)達,粘膜褶皺復雜,固有層很薄,具備良好的膨脹特性,與其短暫貯存氣體和食物的功能相適應;中腸管徑縮小,環(huán)肌相對增厚,粘膜褶皺發(fā)生扁平化,表明中腸具備擠壓食物功能,為后腸食團包裹做準備;后腸背、腹兩側結構發(fā)生適應性變化,其中腹側粘膜層粘液細胞顯著增多,存在大量分泌孔,分泌的粘液將食物團進行包裹,有利于食物殘渣快速通過直腸,背側則充當氣體通道,開始出現(xiàn)氣-血屏障結構;直腸粘膜表面毛細血管最豐富,存在大量微型褶皺,具備呼吸上皮的典型特征,是氣體交換主要場所。泥鰍成魚攝食與氣呼吸行為研究表明:投喂率在1.5%以上會引起腸氣呼吸頻率明顯上升,飽食投喂2 h和6 h氣呼吸頻率出現(xiàn)兩個峰值,分別對應了前腸內容物快速外排和排便期。在正常狀態(tài)下,泥鰍腸道內容物排空時間為7~8 h,抑制腸氣呼吸不僅明顯降低泥鰍的攝食量,腸道內容物移動速度也明顯變慢,排便行為減少了85%。泥鰍的鋇餐實驗顯示,正常氣呼吸狀態(tài)下,攝食后2 h,前腸內食物彌散,呈半流體狀,吞入的空氣以氣泡方式分布在腸道背側;5 h后,中腸和后腸內食物積累,食糜呈現(xiàn)固態(tài)長條狀,氣體以氣束的方式流動在食物上方;8 h后,腸道內食物基本排空。整個過程中,直腸一直充滿氣體,幾乎沒有食物殘留。抑制腸氣呼吸,腸道各段內容物始終保持彌散狀,5 h后大量食糜進入并滯留在直腸,待解除抑制后,泥鰍才可以快速清除直腸內容物。基于以上研究,我們認為泥鰍消化道結構特點有助于消化和腸氣呼吸功能的協(xié)調。其中,前腸為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同時也可以短暫貯存氣體;中腸具有壓縮食物的功能,為后腸構建了必要的氣體通道;后腸對食物團進一步粘液包裹,不僅增加了背側呼吸面積,同時也利于糞便快速通過直腸;直腸則充滿空氣,為氣體交換主要場所。同時,氣呼吸的發(fā)生對腸道內的食物移動具有推動作用,尤其對直腸內食糜的排空至關重要,從而保證了腸氣呼吸的正常進行。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917.4
【圖文】:
圖 2.1 泥鰍消化道形態(tài)與組織學特征(A~I)Fig. 2.1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digestive tract in M. anguillicaudatus.圖 2.1 說明(A)泥鰍消化道解剖特征及區(qū)段劃分圖(B)口咽腔橫切。示味蕾結構和豐富的橫紋。–)食道橫切。示豐富的囊狀粘液細胞和束狀橫紋。―)食道末端縱切。示漏斗狀食道括約。‥)前腸橫切。示各層結構及指狀粘膜褶皺(F)中腸橫切。示梯形粘膜褶皺(G)后腸腹側橫切。示少量毛細血管侵入上皮細胞及囊狀粘液細胞(H)后腸背側橫切。示大量毛細血管侵入上皮細胞的及球狀粘液細胞(I)直腸橫切。示呼吸上皮結構縮寫:AI-----前腸;B-----血管;BB-----刷狀緣;CM-----環(huán)形肌;ES------食道;G-----杯細胞;LM-----縱形肌;MF-----粘膜褶皺;MI-----中腸;OC------橢球狀粘液細胞;PI-----后腸R-----直腸;S-----漿膜;SC-----囊狀粘液細胞;SM-----粘膜下層;TB-----味蕾;▲------侵入上的毛細血管。Explanation of Fig. 2.1
20圖 2.2 泥鰍腸道各段掃描電鏡觀察(A~d)Fig. 2.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SEM)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intestine of M.anguillicaudatus.圖 2.2 說明(A)示前腸粘膜褶皺不規(guī)則的折疊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917.4
【圖文】:
圖 2.1 泥鰍消化道形態(tài)與組織學特征(A~I)Fig. 2.1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digestive tract in M. anguillicaudatus.圖 2.1 說明(A)泥鰍消化道解剖特征及區(qū)段劃分圖(B)口咽腔橫切。示味蕾結構和豐富的橫紋。–)食道橫切。示豐富的囊狀粘液細胞和束狀橫紋。―)食道末端縱切。示漏斗狀食道括約。‥)前腸橫切。示各層結構及指狀粘膜褶皺(F)中腸橫切。示梯形粘膜褶皺(G)后腸腹側橫切。示少量毛細血管侵入上皮細胞及囊狀粘液細胞(H)后腸背側橫切。示大量毛細血管侵入上皮細胞的及球狀粘液細胞(I)直腸橫切。示呼吸上皮結構縮寫:AI-----前腸;B-----血管;BB-----刷狀緣;CM-----環(huán)形肌;ES------食道;G-----杯細胞;LM-----縱形肌;MF-----粘膜褶皺;MI-----中腸;OC------橢球狀粘液細胞;PI-----后腸R-----直腸;S-----漿膜;SC-----囊狀粘液細胞;SM-----粘膜下層;TB-----味蕾;▲------侵入上的毛細血管。Explanation of Fig. 2.1
20圖 2.2 泥鰍腸道各段掃描電鏡觀察(A~d)Fig. 2.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SEM)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intestine of M.anguillicaudatus.圖 2.2 說明(A)示前腸粘膜褶皺不規(guī)則的折疊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飛;王吉;駱劍;張本;陳國華;;勻斑裸胸鱔消化道的顯微與超微結構分析[J];中國水產科學;2014年06期
2 丁慧萍;覃劍暉;林少卿;格桑達娃;張志明;謝從新;;拉薩市茶巴朗濕地的外來魚類[J];水生態(tài)學雜志;2014年02期
3 賈礫;普炯;蘇勝齊;楊超;牛江波;姚維志;;犁頭鰍消化系統(tǒng)的解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5期
4 張云龍;樊啟學;彭聰;胡培培;宗克金;宋林;沈凡;;泥鰍仔稚魚發(fā)育期間消化酶及堿性磷酸酶比活力的變化[J];淡水漁業(yè);2013年01期
5 胡廷尖;劉士力;練青平;王雨辰;李倩;;泥鰍消化系統(tǒng)的組織學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9期
6 陳國華;王永波;王s
本文編號:27268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scyylw/27268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