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中黃土高原苜!魑镙喿鲗ν寥捞嫉M分及其相關微生物活性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2-01-17 07:08
本文通過設置在黃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溝壑區(qū)的定西市李家堡鎮(zhèn)甘肅農業(yè)大學旱農綜合試驗站的長期定位試驗,研究了黃土高原西部雨養(yǎng)農業(yè)區(qū)多年生苜蓿耕翻輪作糧食作物后對土壤碳氮形態(tài)及其相關酶活性的影響,其中糧草輪作系統(tǒng)包括苜蓿-苜蓿(Medicago sativa)(L-L)、苜蓿-休閑(L-F)、苜蓿-小麥(Triticum aestivum)、(L-W)苜蓿-玉米(Zeamays)(L-C)、苜蓿-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L-P)和苜蓿-谷子(Setaria italica)(L-M)。通過分析探討不同糧草輪作系統(tǒng)土壤碳氮形態(tài)及其相關酶活性的差異特征,旨在揭示糧草輪作系統(tǒng)土壤生態(tài)的的演變規(guī)律,為該地區(qū)苜蓿草地的可持續(xù)利用和適宜輪作作物的篩選提供理論依據。研究結論如下:(1)苜蓿-作物輪作模式不利于土壤總有機碳的積累,而苜蓿翻耕后保持休閑則可維持較高的有機碳含量;與苜蓿連作相比,苜蓿糧食作物種植模式的土壤有機碳降低了1.60%23.11%;苜蓿連作多年導致表層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苜蓿休閑土壤全氮含量最低,表明長期種植苜蓿能夠有效地保持并平衡土壤氮素,從而保...
【文章來源】:甘肅農業(yè)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13圖 2 不同糧草輪作模式下不同土層(cm)土壤有機碳含量(g/kg)Fig.2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g / kg)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cm)
14圖 3 不同糧草輪作模式下不同土層(cm)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g/kg)Fig.3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g / kg)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c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長期免耕和秸稈覆蓋下黃土高原旱作土壤不同粒級復合體中酸解有機氮含量及分配比例變化[J]. 王克鵬,張仁陟,董博,謝軍紅.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6(03)
[2]隴中黃土高原半干旱區(qū)苜蓿地土壤干燥化特征及適宜種植年限[J]. 羅珠珠,李玲玲,牛伊寧,蔡立群,張仁陟,謝軍紅.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5(10)
[3]東北黑土區(qū)長期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碳氮特征評價[J]. 郭金瑞,宋振偉,彭憲現,朱平,高洪軍,彭暢,張衛(wèi)建.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5(06)
[4]隴中黃土高原不同種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及產量響應[J]. 羅珠珠,牛伊寧,李玲玲,蔡立群,張仁陟,謝軍紅. 草業(yè)學報. 2015(01)
[5]不同草田輪作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 虎德鈺,毛桂蓮,許興.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14(09)
[6]苜蓿和小麥長期連作對土壤酶活性及養(yǎng)分的影響[J]. 張麗瓊,郝明德,臧逸飛,李麗霞.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4(11)
[7]長期施肥對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響[J]. 馬曉霞,王蓮蓮,黎青慧,李花,張樹蘭,孫本華,楊學云. 生態(tài)學報. 2012(17)
[8]西部黃土高原苜蓿終止時間對苜蓿-小麥輪作系統(tǒng)生產力及土壤水分的影響(英文)[J]. 李玲玲,黃高寶,張仁陟,蔡立群,羅珠珠,晉小軍,張恩和,BELLOTTI Bill,UNKOVICH Murray. 作物學報. 2011(04)
[9]高寒草甸草場不同載畜量下土壤酶與土壤肥力的關系研究[J]. 焦婷,常根柱,周學輝,楊紅善,侯彥會,苗小林,劉榮堂,蒲小鵬. 草業(yè)學報. 2009(06)
[10]施氮水平對黃土旱塬區(qū)小麥產量和土壤有機碳、氮的影響[J]. 郭勝利,高會議,黨廷輝.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09(04)
博士論文
[1]黃土高原保護性耕作下輪作系統(tǒng)根際土壤質量及其微生物機制[D]. 楊倩.蘭州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設施土壤腐殖質和有機氮形態(tài)演變及其與供氮能力關系的研究[D]. 李潤.山東農業(yè)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594281
【文章來源】:甘肅農業(yè)大學甘肅省
【文章頁數】: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13圖 2 不同糧草輪作模式下不同土層(cm)土壤有機碳含量(g/kg)Fig.2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g / kg)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cm)
14圖 3 不同糧草輪作模式下不同土層(cm)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g/kg)Fig.3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g / kg)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c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長期免耕和秸稈覆蓋下黃土高原旱作土壤不同粒級復合體中酸解有機氮含量及分配比例變化[J]. 王克鵬,張仁陟,董博,謝軍紅.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6(03)
[2]隴中黃土高原半干旱區(qū)苜蓿地土壤干燥化特征及適宜種植年限[J]. 羅珠珠,李玲玲,牛伊寧,蔡立群,張仁陟,謝軍紅.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5(10)
[3]東北黑土區(qū)長期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碳氮特征評價[J]. 郭金瑞,宋振偉,彭憲現,朱平,高洪軍,彭暢,張衛(wèi)建.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5(06)
[4]隴中黃土高原不同種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及產量響應[J]. 羅珠珠,牛伊寧,李玲玲,蔡立群,張仁陟,謝軍紅. 草業(yè)學報. 2015(01)
[5]不同草田輪作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 虎德鈺,毛桂蓮,許興.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14(09)
[6]苜蓿和小麥長期連作對土壤酶活性及養(yǎng)分的影響[J]. 張麗瓊,郝明德,臧逸飛,李麗霞.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4(11)
[7]長期施肥對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響[J]. 馬曉霞,王蓮蓮,黎青慧,李花,張樹蘭,孫本華,楊學云. 生態(tài)學報. 2012(17)
[8]西部黃土高原苜蓿終止時間對苜蓿-小麥輪作系統(tǒng)生產力及土壤水分的影響(英文)[J]. 李玲玲,黃高寶,張仁陟,蔡立群,羅珠珠,晉小軍,張恩和,BELLOTTI Bill,UNKOVICH Murray. 作物學報. 2011(04)
[9]高寒草甸草場不同載畜量下土壤酶與土壤肥力的關系研究[J]. 焦婷,常根柱,周學輝,楊紅善,侯彥會,苗小林,劉榮堂,蒲小鵬. 草業(yè)學報. 2009(06)
[10]施氮水平對黃土旱塬區(qū)小麥產量和土壤有機碳、氮的影響[J]. 郭勝利,高會議,黨廷輝.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09(04)
博士論文
[1]黃土高原保護性耕作下輪作系統(tǒng)根際土壤質量及其微生物機制[D]. 楊倩.蘭州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設施土壤腐殖質和有機氮形態(tài)演變及其與供氮能力關系的研究[D]. 李潤.山東農業(yè)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5942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nzwlw/35942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