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栽培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養(yǎng)分和酶活性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1-07-07 15:04
西洋參(Panax guinquefolium)在分類學上屬于五加科(Araliaceae)人參屬(Panax)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以根入藥,具有多方面藥學效應,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西洋參在我國已有幾十年的栽培歷史,人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發(fā)現(xiàn),西洋參栽培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連作障礙問題。在陜西省留壩縣西洋參種植基地,當?shù)貐⑥r(nóng)總結出了西洋參的“2+2”栽培模式,雖然減輕了連作障礙的影響,卻導致適宜西洋參的土地資源的短缺,影響了西洋參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對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連作障礙”開展研究,而要掌握西洋參連作障礙產(chǎn)生的原因和發(fā)病機理,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西洋參正常栽培生長過程中土壤環(huán)境因子的組成、變化規(guī)律及其相互作用關系。本研究基于生態(tài)學“空間序列代替時間序列”(Temporal for Spatial)的方法,以不同栽培年限(1~4年)的西洋參土壤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TRFLP)技術”、“氯仿熏蒸-容量法”和常規(guī)土壤理化分析方法,測定土壤細菌和真菌群落組成結構、土壤MBC、土壤養(yǎng)分以及酶活性等指標;通過數(shù)理統(tǒng)計和多元分析方法,研究西洋參栽培生...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1留壩縣西洋參種植基地自然環(huán)境??Fig.2-1?Natural?environment?of?Panox?quinquefolius?planting?base?in?Liuba?County??
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雜草,保持土壤疏松等),分別種植著一年生?四年生西洋參(圖2-2 ̄2-4)。??分別在四種西洋參樣地和毗鄰未種植過西洋參的對照土地中以“五點法集土樣[73]。去除表層0?2?cm?土壤,用取土鏟在二株西洋參(株距為10cm)鏟取0?15?cm深度土壤,此為非根際土壤;與此同時,在五個取土點小心挖洋參,用抖落法收集緊貼于根表面的土壤,此為根際土壤;于毗鄰的未種植洋參的土地中采集對照土壤。對于根際、非根際和對照土壤,將每5點采集壤樣品等量混合均勻,以“四分法”去除多余部分,余下來的即為一個土樣[每種樣地三個重復。將所采集的土樣分別裝入無菌自封袋中,做好標記,盡藏運輸回實驗室處理。??
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雜草,保持土壤疏松等),分別種植著一年生?四年生西洋參(圖2-2 ̄2-4)。??分別在四種西洋參樣地和毗鄰未種植過西洋參的對照土地中以“五點法集土樣[73]。去除表層0?2?cm?土壤,用取土鏟在二株西洋參(株距為10cm)鏟。?15?cm深度土壤,此為非根際土壤;與此同時,在五個取土點小心挖洋參,用抖落法收集緊貼于根表面的土壤,此為根際土壤;于毗鄰的未種植洋參的土地中采集對照土壤。對于根際、非根際和對照土壤,將每5點采集壤樣品等量混合均勻,以“四分法”去除多余部分,余下來的即為一個土樣[每種樣地三個重復。將所采集的土樣分別裝入無菌自封袋中,做好標記,盡藏運輸回實驗室處理。??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同種植年限條件下黃花蒿根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真菌群落組成[J]. 李倩,楊水平,崔廣林,黃建國,李隆云,程玉淵. 草業(yè)學報. 2017(01)
[2]三七種植前后土壤細菌群落結構與多樣性分析[J]. 譚勇,崔尹贍,季秀玲,李曉然,崔秀明,魏云林.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6)
[3]HPLC-ESI-MS法在西洋參總皂苷提取工藝研究中的應用[J]. 白雪,黃鑫,李帥坪,劉淑瑩. 特產(chǎn)研究. 2016(03)
[4]牡丹皮五產(chǎn)區(qū)根際土壤酶活性研究[J]. 管玉鑫,邢晴晴,鄭艷. 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016(03)
[5]耕作與施肥對甘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響[J]. 何瑞清,王百群,張燕.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5)
[6]三峽水庫175m試驗性蓄水期庫區(qū)及其上游江段魚類群落結構時空分布格局[J]. 楊志,唐會元,朱迪,劉宏高,萬力,陶江平,喬曄,常劍波. 生態(tài)學報. 2015(15)
[7]荒漠草原不同植物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養(yǎng)分及微生物量分布特征[J]. 楊陽,劉秉儒. 生態(tài)學報. 2015(22)
[8]馬鈴薯連作栽培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 秦越,馬琨,劉萍.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 2015(02)
[9]栽培年限對人參根際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響[J]. 肖春萍,楊利民,馬鋒敏. 中國中藥雜志. 2014(24)
[10]不同齡組杉木林土壤有機碳和理化性質的變化特征及其通徑分析[J]. 曹小玉,李際平,張彩彩,房曉娜,謝肖昀. 水土保持學報. 2014(04)
博士論文
[1]黃花蒿土壤微生物與抗瘧相關成分的關聯(lián)性研究[D]. 羅世瓊.西南大學 2013
[2]子午嶺植物群落演替與土壤養(yǎng)分及微生物群落的關系[D]. 梁健.陜西師范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烏頭生長過程中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與植物體有效成分變化關系的研究[D]. 謝巧妮.陜西師范大學 2016
[2]人參根際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D]. 楊陽.延邊大學 2015
[3]馬鈴薯連作對根際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D]. 白艷茹.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 2010
[4]中江丹參連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D]. 陳章.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269852
【文章來源】: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1留壩縣西洋參種植基地自然環(huán)境??Fig.2-1?Natural?environment?of?Panox?quinquefolius?planting?base?in?Liuba?County??
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雜草,保持土壤疏松等),分別種植著一年生?四年生西洋參(圖2-2 ̄2-4)。??分別在四種西洋參樣地和毗鄰未種植過西洋參的對照土地中以“五點法集土樣[73]。去除表層0?2?cm?土壤,用取土鏟在二株西洋參(株距為10cm)鏟取0?15?cm深度土壤,此為非根際土壤;與此同時,在五個取土點小心挖洋參,用抖落法收集緊貼于根表面的土壤,此為根際土壤;于毗鄰的未種植洋參的土地中采集對照土壤。對于根際、非根際和對照土壤,將每5點采集壤樣品等量混合均勻,以“四分法”去除多余部分,余下來的即為一個土樣[每種樣地三個重復。將所采集的土樣分別裝入無菌自封袋中,做好標記,盡藏運輸回實驗室處理。??
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雜草,保持土壤疏松等),分別種植著一年生?四年生西洋參(圖2-2 ̄2-4)。??分別在四種西洋參樣地和毗鄰未種植過西洋參的對照土地中以“五點法集土樣[73]。去除表層0?2?cm?土壤,用取土鏟在二株西洋參(株距為10cm)鏟。?15?cm深度土壤,此為非根際土壤;與此同時,在五個取土點小心挖洋參,用抖落法收集緊貼于根表面的土壤,此為根際土壤;于毗鄰的未種植洋參的土地中采集對照土壤。對于根際、非根際和對照土壤,將每5點采集壤樣品等量混合均勻,以“四分法”去除多余部分,余下來的即為一個土樣[每種樣地三個重復。將所采集的土樣分別裝入無菌自封袋中,做好標記,盡藏運輸回實驗室處理。??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同種植年限條件下黃花蒿根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真菌群落組成[J]. 李倩,楊水平,崔廣林,黃建國,李隆云,程玉淵. 草業(yè)學報. 2017(01)
[2]三七種植前后土壤細菌群落結構與多樣性分析[J]. 譚勇,崔尹贍,季秀玲,李曉然,崔秀明,魏云林.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6)
[3]HPLC-ESI-MS法在西洋參總皂苷提取工藝研究中的應用[J]. 白雪,黃鑫,李帥坪,劉淑瑩. 特產(chǎn)研究. 2016(03)
[4]牡丹皮五產(chǎn)區(qū)根際土壤酶活性研究[J]. 管玉鑫,邢晴晴,鄭艷. 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016(03)
[5]耕作與施肥對甘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響[J]. 何瑞清,王百群,張燕.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5)
[6]三峽水庫175m試驗性蓄水期庫區(qū)及其上游江段魚類群落結構時空分布格局[J]. 楊志,唐會元,朱迪,劉宏高,萬力,陶江平,喬曄,常劍波. 生態(tài)學報. 2015(15)
[7]荒漠草原不同植物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養(yǎng)分及微生物量分布特征[J]. 楊陽,劉秉儒. 生態(tài)學報. 2015(22)
[8]馬鈴薯連作栽培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 秦越,馬琨,劉萍.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 2015(02)
[9]栽培年限對人參根際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響[J]. 肖春萍,楊利民,馬鋒敏. 中國中藥雜志. 2014(24)
[10]不同齡組杉木林土壤有機碳和理化性質的變化特征及其通徑分析[J]. 曹小玉,李際平,張彩彩,房曉娜,謝肖昀. 水土保持學報. 2014(04)
博士論文
[1]黃花蒿土壤微生物與抗瘧相關成分的關聯(lián)性研究[D]. 羅世瓊.西南大學 2013
[2]子午嶺植物群落演替與土壤養(yǎng)分及微生物群落的關系[D]. 梁健.陜西師范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烏頭生長過程中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與植物體有效成分變化關系的研究[D]. 謝巧妮.陜西師范大學 2016
[2]人參根際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D]. 楊陽.延邊大學 2015
[3]馬鈴薯連作對根際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D]. 白艷茹.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 2010
[4]中江丹參連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D]. 陳章.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2698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nzwlw/32698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