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滴灌苜蓿接種根瘤菌的定殖、結瘤和固氮效應及對苜蓿生產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6-19 19:58
本研究以報告基因(GFP)標記的實驗室保存的優(yōu)良苜蓿根瘤菌XGL026為材料,檢測地下滴灌條件下,2年、4年生苜蓿接種根瘤菌的定殖、結瘤和固氮效應及對苜蓿生產的影響,明確根瘤菌應用、磁化水處理的關鍵技術參數(shù),為建立高產、優(yōu)質苜蓿生產體系,提高草地生產能力,實現(xiàn)干旱區(qū)水資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學基礎和技術支持。主要結論如下:熒光檢測標記根瘤菌的定殖、結瘤特征。種植當年接菌處理在第2年苜蓿根際仍保持較高的定殖量和競爭結瘤能力,其中拌種加滴施2次根瘤菌并同時施氮加第2年追施2次氮肥(I(B+D2+N2)+II(N2))的處理最佳。而第1年未接菌的苜蓿,第2年滴施補接也可獲得明顯的接種效果,以第1、2茬返青期滴施2次根瘤菌(II(D2))的處理最優(yōu)。各接種處理對不同茬次苜蓿的作用效果不同。I(B+D2+N2)+II(N2)、I(B+D2)處理對頭茬苜蓿的作用顯著,II(D2)處理對2、3茬苜蓿的作用效果最佳。接菌處理能促進根瘤菌在側根上結瘤,增加側根根瘤比例。種植當年拌種接菌的4年生苜蓿,接種根瘤菌已檢測不到。通過滴施補接12次根瘤菌,可顯著增加根瘤菌的定殖量,提高根瘤數(shù)、結瘤...
【文章來源】:新疆農業(yè)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7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
圖 2-1 根瘤菌在 2 年生苜蓿根際的定殖動態(tài)Fig. 2-1 The colonization of GFP-Labeled rhizobium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2 years alfalfa各接種處理根瘤菌在 2 年生苜蓿根際的定殖數(shù)量測定結果如圖 2-1。僅在種植當菌處理,第 1 茬苜蓿從返青期到現(xiàn)蕾期,根瘤菌的定殖量迅速增加至最大,依次為B+D2)(1.50×106±0.45 cfu·g-1干土)>I(B+D2+N2)+II(N2)(1.48×106±0.39 cfu·g-1干土I(B+D1)(1.16×106±0.35 cfu·g-1干土)>I(B+D1+N1)+II(N1)(1.10×106±1.81 cfu·g-1干土 2 茬苜蓿根際根瘤菌定殖量較第 1 茬平均下降 10.38%,生長至第 3 茬時根瘤菌的
第 2 茬平均定殖量為 1.05×106±1.21 cfu·g-1干土、1.01×106±0.85 cfu平均為 8.89×106±0.45 cfu·g-1干土和 9.35×106±0.38 cfu·g-1干土。第 2 接菌處理(II(D2)),根瘤菌在第 2 茬苜蓿根際的定殖量從分枝期(g-1干土)到現(xiàn)蕾期(2.55×106±0.79 cfu·g-1干土)上升至最大,顯著高P<0.05);第 3 茬的定殖量較第 2 茬平均下降 13.56%。第 1、第 2 年均滴施接菌處理(I(B)+II(D1)、I(D1)+II(D1)),在第 ,第 1 年拌種(IB)根瘤菌的定殖量(1.31×103±1.93 cfu·g-1干土)較I(D1))處理降低 87.20%。第 1 茬滴施接菌后,現(xiàn)蕾期時 I(B)+II(D1的定殖量達到最大,分別為 1.38×106±0.62 cfu·g-1干土、1.31×106±0.差異不大;第 2 茬、第 3 茬苜蓿根際根瘤菌定殖量較前茬均略有下降降低 9.22%和 9.50%、7.78%和 8.03%。1.2 接種根瘤菌在 4 年生苜蓿根際的定殖動態(tài)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接種根瘤菌對苜蓿生長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 劉旭艷,石鳳翎,劉昊,王瑞峰,石鳳玲. 中國草地學報. 2016(06)
[2]接種不同根瘤菌對紫花苜蓿固氮效能及生物量的影響[J]. 韓志順,鄭敏娜,梁秀芝. 華北農學報. 2016(04)
[3]NO3--N/NH4+-N配比對紫花苜蓿根系生長及固氮特性的影響[J]. 范俊俊,劉曉靜,李文卿.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6(01)
[4]西北旱區(qū)灌溉方式對苜蓿生長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陶雪,蘇德榮,寇丹,喬陽. 草地學報. 2016(01)
[5]沙地苜蓿種植年限對土壤速效鉀與堿解氮含量的影響[J]. 滕愛娣,鄧波,王顯國,高凱. 草原與草坪. 2015(06)
[6]西北旱區(qū)灌溉方式對苜蓿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 陶雪,蘇德榮,喬陽,寇丹. 草業(yè)科學. 2015(10)
[7]苜蓿根瘤菌劑對紫花苜蓿生長影響研究[J]. 樊川,楊旭升,曹亞斌. 黑龍江科學. 2015(09)
[8]磷水平和接根瘤菌對紫花苜蓿根系形態(tài)特征和根瘤固氮特性的影響[J]. 郝鳳,劉曉靜,齊敏興,張曉玲. 草地學報. 2015(04)
[9]地下滴灌苜蓿地土壤水分分布規(guī)律[J]. 張樹振,張鮮花,隋曉青,王琰,朱進忠. 草業(yè)科學. 2015(07)
[10]2014年中國奶業(yè)回顧與展望[J]. 李勝利,曹志軍,劉玉滿,夏建民,王雅晶,楊敦啟,姚琨,都文,翟瑞娜,康逍桐. 中國畜牧雜志. 2015(02)
本文編號:3238445
【文章來源】:新疆農業(yè)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7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
圖 2-1 根瘤菌在 2 年生苜蓿根際的定殖動態(tài)Fig. 2-1 The colonization of GFP-Labeled rhizobium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2 years alfalfa各接種處理根瘤菌在 2 年生苜蓿根際的定殖數(shù)量測定結果如圖 2-1。僅在種植當菌處理,第 1 茬苜蓿從返青期到現(xiàn)蕾期,根瘤菌的定殖量迅速增加至最大,依次為B+D2)(1.50×106±0.45 cfu·g-1干土)>I(B+D2+N2)+II(N2)(1.48×106±0.39 cfu·g-1干土I(B+D1)(1.16×106±0.35 cfu·g-1干土)>I(B+D1+N1)+II(N1)(1.10×106±1.81 cfu·g-1干土 2 茬苜蓿根際根瘤菌定殖量較第 1 茬平均下降 10.38%,生長至第 3 茬時根瘤菌的
第 2 茬平均定殖量為 1.05×106±1.21 cfu·g-1干土、1.01×106±0.85 cfu平均為 8.89×106±0.45 cfu·g-1干土和 9.35×106±0.38 cfu·g-1干土。第 2 接菌處理(II(D2)),根瘤菌在第 2 茬苜蓿根際的定殖量從分枝期(g-1干土)到現(xiàn)蕾期(2.55×106±0.79 cfu·g-1干土)上升至最大,顯著高P<0.05);第 3 茬的定殖量較第 2 茬平均下降 13.56%。第 1、第 2 年均滴施接菌處理(I(B)+II(D1)、I(D1)+II(D1)),在第 ,第 1 年拌種(IB)根瘤菌的定殖量(1.31×103±1.93 cfu·g-1干土)較I(D1))處理降低 87.20%。第 1 茬滴施接菌后,現(xiàn)蕾期時 I(B)+II(D1的定殖量達到最大,分別為 1.38×106±0.62 cfu·g-1干土、1.31×106±0.差異不大;第 2 茬、第 3 茬苜蓿根際根瘤菌定殖量較前茬均略有下降降低 9.22%和 9.50%、7.78%和 8.03%。1.2 接種根瘤菌在 4 年生苜蓿根際的定殖動態(tài)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接種根瘤菌對苜蓿生長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 劉旭艷,石鳳翎,劉昊,王瑞峰,石鳳玲. 中國草地學報. 2016(06)
[2]接種不同根瘤菌對紫花苜蓿固氮效能及生物量的影響[J]. 韓志順,鄭敏娜,梁秀芝. 華北農學報. 2016(04)
[3]NO3--N/NH4+-N配比對紫花苜蓿根系生長及固氮特性的影響[J]. 范俊俊,劉曉靜,李文卿.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6(01)
[4]西北旱區(qū)灌溉方式對苜蓿生長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陶雪,蘇德榮,寇丹,喬陽. 草地學報. 2016(01)
[5]沙地苜蓿種植年限對土壤速效鉀與堿解氮含量的影響[J]. 滕愛娣,鄧波,王顯國,高凱. 草原與草坪. 2015(06)
[6]西北旱區(qū)灌溉方式對苜蓿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 陶雪,蘇德榮,喬陽,寇丹. 草業(yè)科學. 2015(10)
[7]苜蓿根瘤菌劑對紫花苜蓿生長影響研究[J]. 樊川,楊旭升,曹亞斌. 黑龍江科學. 2015(09)
[8]磷水平和接根瘤菌對紫花苜蓿根系形態(tài)特征和根瘤固氮特性的影響[J]. 郝鳳,劉曉靜,齊敏興,張曉玲. 草地學報. 2015(04)
[9]地下滴灌苜蓿地土壤水分分布規(guī)律[J]. 張樹振,張鮮花,隋曉青,王琰,朱進忠. 草業(yè)科學. 2015(07)
[10]2014年中國奶業(yè)回顧與展望[J]. 李勝利,曹志軍,劉玉滿,夏建民,王雅晶,楊敦啟,姚琨,都文,翟瑞娜,康逍桐. 中國畜牧雜志. 2015(02)
本文編號:32384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nzwlw/32384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