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秸稈還田模式對土壤質量及冬小麥-夏玉米產量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4-15 01:02
【摘要】:本試驗采用山東省推廣面積較大的冬小麥主推品種濟麥22和夏玉米主推品種鄭單958為試驗材料,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山東農業(yè)大學農學試驗站連續(xù)兩個小麥-玉米周年進行試驗。設置小麥-玉米秸稈均不還田(NS)、小麥秸稈還田-玉米秸稈不還田(WS)、小麥秸稈不還田-玉米秸稈還田(MS)和小麥-玉米秸稈均還田(DS)四個處理。研究不同秸稈還田模式對冬小麥-夏玉米周年產量的影響,并從土壤物理、化學性狀及固碳能力等方面探討秸稈還田條件下土壤質量的變化,以期為山東省土壤生產力持續(xù)提升及小麥-玉米周年均衡增產提供科學依據(jù)。主要試驗結果如下:1周年秸稈還田模式對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秸稈還田顯著改善土壤結構。與雙季不還田處理相比,各秸稈還田模式均有效降低了0~30 cm土層土壤容重、土壤三相比偏離值,對土壤孔隙度、大團聚體質量比例和團聚體穩(wěn)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兩年的試驗周期中,0~30 cm土層土壤容重平均分別降低5.0%、3.3%、2.6%;土壤孔隙度平均分別提高6.2%、4.3%和3.9%;大團聚體質量比例平均分別提高11.9%、10.0%和13.8%;秸稈還田對土壤團聚體分布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大團聚體質量比例提高,0.25 mm的微團聚體含量減少。三種還田模式中,DS處理最顯著。在30~40 cm土層中,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2周年秸稈還田模式對土壤養(yǎng)分狀況的影響秸稈還田顯著提高土壤養(yǎng)分含量。與不還田處理相比,三種還田模式下土壤養(yǎng)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0~20 cm土層中,土壤全氮平均提高26.7%,速效鉀平均提高19.2%,有機碳平均提高16.2%。其中,DS處理提升效果最顯著。但土壤速效磷含量受秸稈還田的影響較小,在兩年試驗中各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與基礎地力值相比,雙季秸稈不還田處理下0~20 cm土壤全氮、速效鉀、有機碳含量逐年降低,均低于基礎地力值,兩年平均減少15.1%、8.3%和2.6%。兩種單季還田模式均能夠有效的維持土壤養(yǎng)分的原有水平,并且隨還田年限的延長緩慢提高,具體表現(xiàn)為MS處理效果優(yōu)于WS處理。DS處理則最為顯著提高了土壤各養(yǎng)分含量,兩年平均提高土壤全氮29.6%,速效鉀18.1%,有機碳11.2%。與2016-2017年試驗相比,所有處理下20~40 cm土層中土壤全氮、速效鉀含量均呈降低趨勢;在20~30 cm土層中,DS和MS處理下土壤有機碳含量得到小幅提升;在30~40 cm土層中,各處理均能維持有機碳原有水平。相關分析表明,在0~10 cm土層中,秸稈還田量與土壤全氮、速效鉀和有機碳含量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在10~20 cm土層中,秸稈還田量與土壤速效鉀、有機碳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而與土壤全氮含量無相關性。同時,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在0~20 cm土層土壤容重呈顯著負相關,與土壤孔隙度和團聚體平均重量直徑呈顯著正相關。3周年秸稈還田模式對土壤碳庫的影響經過兩年的秸稈投入,三種周年秸稈還田模式下土壤有機碳儲量顯著高于秸稈不還田處里,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層中,WS、MS和DS土壤有機碳儲量分別平均提高14.8%、17.9%和24.2%。秸稈還田對活性有機碳及其組分的影響在兩年的試驗中表現(xiàn)不一,在2016-2017年試驗中,秸稈還田顯著提高了活性有機碳含量,主要是高活性有機碳含量的提高;在2017-2018年,活性有機碳提升幅度較第一年有所下降,但非活性有機碳含量顯著提升,中、低活性組分提高不顯著。碳庫活度、碳庫管理指數(shù)改善。三種還田模式中,以DS處理效果最為顯著。從土壤團聚體層面來分析,各秸稈還田處理對所有粒級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0.5 mm粒級團聚體關聯(lián)有機碳含量的提升是土壤碳庫演變的主要原因。WS處理各粒級團聚體SOC含量平均分別提高6.1%、11.6%、8.8%、6.8%、11.2%、6.0%;MS處理分別提高9.4%、14.8%、14.6%、12.4%、18.1%、19.6%;DS處理分別提高16.7%、16.9%、20.3%、19.5%、23.9%、25.1%。4周年秸稈還田模式對冬小麥-夏玉米產量的影響秸稈還田顯著提高了冬小麥籽粒產量,兩年試驗規(guī)律表現(xiàn)一致,平均提升11.1%,其增產貢獻主要來自有效穗數(shù)(7.2%,P0.05)和穗粒數(shù)(6.4%,P0.05)的顯著提高;夏玉米產量對秸稈還田響應顯著,兩年平均提升7.4%,從產量構成因素來看,穗粒數(shù)(9.9%,P0.05)的提高是其增產的主要原因。三種還田模式中以DS處理周年產量最高。WS主要提高了夏玉米產量,MS則主要提高了冬小麥籽粒產量。綜上所述,秸稈還田能夠顯著優(yōu)化耕層養(yǎng)分分布,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碳固持能力,協(xié)同提高小麥玉米產量。雙季還田模式(DS)是當前黃淮海區(qū)域土質提升和作物增產的最佳措施。
【圖文】:

秸稈還田,土壤容重,土層,模式


秸稈還田模式對土壤質量及冬小麥-夏玉米產量的影響3 結果與分析3.1 周年秸稈還田模式對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3.1.1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狀,能夠有效地調控土壤水肥氣熱變化,是影響作物根系下扎和吸收養(yǎng)分的關鍵因素。兩年的試驗數(shù)據(jù)顯示,土壤容重隨土層的加深逐漸升高(圖 1),與不還田處理相比,秸稈還田有效降低了 0~30 cm 土層土壤容重,兩年分別降低 3.8%、2.5%、2.2%和 6.1%、4.3%、2.9%(圖 2)。三種還田模式中,以 DS 處理效果最為顯著,兩年分別平均提升 5.0%和 6.1%,說明雙季秸稈還田模式最利于改善土壤結構;且第二年效果較第一年更為顯著。在 30~40 cm 土層中,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說明秸稈還田效應主要體現(xiàn)在表層 0~30 cm 土層中。

秸稈還田,土壤孔隙度,容重,孔隙度


山東農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中,DS 處理下土壤孔隙度增幅最大,,兩年分別平均增加 6.8%和 8.3%。兩種單季還田模式中,小麥季秸稈還田處理(WS)主要提高 0~10 cm 土層土壤孔隙度,玉米季秸稈還田處理(MS)則主要提高 10~30 cm 土層土壤孔隙度,可能是還田方式不同導致的。在30~40 cm 土層中,土壤孔隙度變化不明顯。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S512.11;S5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宏祥;汪玉芳;陳祝;劉晶;徐啟榮;馬友華;王閔;;秸稈還田配施化肥對黃褐土氮磷淋失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5年05期

2 王玉平;鄭麗娜;沈禹穎;;免耕和秸稈覆蓋對黑壚土磷素形態(tài)組分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5年05期

3 師江瀾;李秀雙;王淑娟;李碩;李有兵;田霄鴻;;長期淺耕與秸稈還田對關中平原冬小麥-夏玉米輪作土壤鉀素含量及層化比率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5年11期

4 王淑娟;李有兵;吳玉紅;田霄鴻;王少霞;閆小麗;朱瑞祥;;耕作措施與秸稈還田對小麥-玉米輪作體系土壤質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5年04期

5 解文艷;周懷平;楊振興;路慧英;關春林;武文麗;;秸稈還田方式對褐土鉀素平衡與鉀庫容量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5年04期

6 李碩;李有兵;王淑娟;師江瀾;田霄鴻;;關中平原作物秸稈不同還田方式對土壤有機碳和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5年04期

7 冀保毅;趙亞麗;郭海斌;穆心愿;薛志偉;李潮海;;深耕和秸稈還田對不同質地土壤團聚體組成及穩(wěn)定性的影響[J];河南農業(yè)科學;2015年03期

8 姜超強;鄭青松;祖朝龍;;秸稈還田對土壤鉀素的影響及其替代鉀肥效應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雜志;2015年04期

9 方放;李想;石祖梁;王飛;常志州;張姍;孫仁華;寶哲;邱凌;;黃淮海地區(qū)農作物秸稈資源分布及利用結構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5年02期

10 邵云;馬守田;李學梅;馬守臣;馮榮成;陳惠婷;王文斐;郝真真;;秸稈還田方式對麥田土壤碳、氮、水動態(tài)及小麥產量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4年11期



本文編號:262794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nzwlw/262794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a7f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