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蟲劑啶蟲脒的合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12-24 22:08
啶蟲脒(acetamiprid),化學名稱為N-(N-氰基-乙亞胺基)-N-甲基-2-氯吡啶-5-甲胺,是一種新型廣譜、高效、安全型殺蟲劑,且具有一定的殺螨活性,廣泛應用于水稻,尤其蔬菜、果樹、茶葉的蚜蟲、飛虱、部分鱗翅目害蟲等的防治。本論以乙醇、乙腈為原料與氯化氫成鹽,再與25%的學氰胺合成,經過萃取、脫溶制得中間體N-氰基乙亞胺酸乙酯;以2-氯-5-氯甲基吡啶為原料,與一甲胺在催化劑作用的條件下,經過合成、堿洗、脫溶得到中間體N-(6-氯-3-吡啶甲基)甲胺;最后,中間體N-(6-氯-3-吡啶甲基)甲胺,與中間體N-氰基乙亞胺酸乙酯經過升溫、合成、水洗反應合成啶蟲脒。本論答要研研了不同的反應溫度、時間、物料配比等條件對反應結果的影響,優(yōu)化了溫度、時間、溶劑等的選擇,最終得到產物含量≥95.5%,收率≥85.5%。所用原料安全易得、反應條件溫和,是一條綠色合成工藝,加之啶蟲脒的殺蟲活性很好,所以對此課題進行深入研研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用意義。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本課題研研目的及背景
1.1.1 研研目的
1.1.2 市場背景
1.1.3 研研技術背景
1.2 本課題研研內容及意義
1.2.1 研研意義
1.2.2 研研內容
1.2.3 研研工藝流程圖
第2章 中間體N-氰基乙亞胺酸乙酯的合成
2.1 前言
2.2 反應原理
2.3 機理分析
2.4 實驗部分
2.4.1 試劑與儀器
2.4.2 實驗及討論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中間體N-(6-氯-3-吡啶甲基)甲胺的合成
3.1 前言
3.2 反應原理
3.3 機理分析
3.4 實驗部分
3.4.1 試劑與儀器
3.4.2 實驗及討論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啶蟲脒的合成
4.1 前言
4.2 反應原理
4.3 機理分析
4.4 實驗部分
4.4.1 試劑與儀器
4.4.2 實驗及討論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穩(wěn)定性實驗及公斤級放大實驗研究
5.1 前言
5.2 穩(wěn)定性實驗研究
5.2.1 實驗過程
5.2.2 實驗結果
5.3 公斤級放大實驗研研
5.3.1 試劑與儀器
5.3.2 實驗部分
5.4 本章小結
結論
附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件
本文編號:4019994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本課題研研目的及背景
1.1.1 研研目的
1.1.2 市場背景
1.1.3 研研技術背景
1.2 本課題研研內容及意義
1.2.1 研研意義
1.2.2 研研內容
1.2.3 研研工藝流程圖
第2章 中間體N-氰基乙亞胺酸乙酯的合成
2.1 前言
2.2 反應原理
2.3 機理分析
2.4 實驗部分
2.4.1 試劑與儀器
2.4.2 實驗及討論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中間體N-(6-氯-3-吡啶甲基)甲胺的合成
3.1 前言
3.2 反應原理
3.3 機理分析
3.4 實驗部分
3.4.1 試劑與儀器
3.4.2 實驗及討論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啶蟲脒的合成
4.1 前言
4.2 反應原理
4.3 機理分析
4.4 實驗部分
4.4.1 試劑與儀器
4.4.2 實驗及討論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穩(wěn)定性實驗及公斤級放大實驗研究
5.1 前言
5.2 穩(wěn)定性實驗研究
5.2.1 實驗過程
5.2.2 實驗結果
5.3 公斤級放大實驗研研
5.3.1 試劑與儀器
5.3.2 實驗部分
5.4 本章小結
結論
附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件
本文編號:401999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dzwbhlw/4019994.html
上一篇:番木瓜環(huán)斑病毒弱毒株交叉保護防治環(huán)斑病毒病的研究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