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動力與障礙——基于成都市的調查

發(fā)布時間:2021-12-19 00:48
  城市化進程中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日益成為城市的一項長期性和全局性工作。文章以成都市38名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為對象,通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法收集資料,并結合該市基層社區(qū)民族工作實踐,從結構性和個體性兩方面分析了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促進動力與制約障礙。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動,既不是單純的制度安排的推動或阻礙,也不是簡單的個人理性選擇的結果,而是流動主體與社會結構的二重化過程。 

【文章來源】: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40(05)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問題提出
二、相關研究及研究對象
    (一)相關研究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發(fā)現(xiàn)
    (一)個體有利性因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醫(yī)療資源、就業(yè)機會等方面的不懈追求
        2、民族特色的才藝表演、服裝加工等提供了一定的就業(yè)空間
    (二)個體不利性因素:個人特質的局限
        1、缺乏立足城市的基本文化知識和必要的生產技能
        2、抱團取暖的關系網絡妨礙了人際交往空間的擴大
    (三)結構性有利因素:抽象性包容
        1、對外來多元異質文化的包容為流動人口棲身城市提供了良好生態(tài)
        2、成都圈層發(fā)展的結構性特點為流動人口遷居城市容留巨大空間
        3、以戶籍制度為主體的制度改革為少數(shù)民族流動和融入提供了條件
        4、地方政府和社區(qū)為少數(shù)民族所做努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融合
    (四)結構性不利因素:具體性排斥
        1、住房限購、積分入戶、升學考試等政策限制了人口的流動
        2、就業(yè)、就宿、就讀等領域內的偏見仍時有發(fā)生
四、結論與啟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互動、支持、認同: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路徑構建[J]. 陳紀,朱珊.  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 2018(05)
[2]城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成都、上海等城市為例[J]. 徐君,趙靖.  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5)
[3]勞動力市場分割視角下農民工技能培訓與非農工資差異——基于CFPS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J]. 展進濤,劉楨,高雷.  江海學刊. 2017(02)
[4]城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市民化研究[J]. 青覺.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7(01)
[5]城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工作重在交融[J]. 朱維群.  民族論壇. 2016(12)
[6]城市的他者——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化適應[J]. 白佩君,胡兆義.  青海社會科學. 2013(05)
[7]教育和培訓哪個更重要——對我國農民工人力資本回報率的實證分析[J]. 趙海.  農業(yè)技術經濟. 2013(01)



本文編號:354346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354346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5b8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