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符號表征與族群認同——以文化符號解讀舊村回族的族群認同

發(fā)布時間:2019-04-30 08:39
【摘要】:文化符號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述形式,通過語言、飲食、服飾、儀式、節(jié)日等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地呈現(xiàn)其豐富的內(nèi)涵和獨特的意義。舊村的文化符號以民族性的基礎和核心,同時與其他民族文化有機融合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回族文化體系。文化符合的存在樣態(tài)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族群認同的樣態(tài)和特點,通過辨異、約束、整合、規(guī)范等作用從內(nèi)涵和心理上影響族群認同。
[Abstract]:......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分類號】:C9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保平;;回族飲食習俗與文化邊界[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王鑒,萬明鋼;多元文化與民族認同[J];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3 羅彩娟;;一部民族融合的歷史:廣西民族關系史淺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4 李富強;;壯族認同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年01期

5 張海超;微觀層面上的族群認同及其現(xiàn)代發(fā)展[J];云南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波;;試論四川藏羌民俗旅游開發(fā)及其保護[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陳崢;劉啟強;;民國時期廣西民間“標會”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32期

3 楊陽;;國內(nèi)外清真寺社會功能研究現(xiàn)狀[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5期

4 黃普軍;蘇春梅;;浦北縣近40年旱澇的統(tǒng)計特征及成因分析[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9年14期

5 蘇春梅;顏雪梅;;浦北縣1967—2006年主要氣象災害統(tǒng)計分析[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0年19期

6 湯宇華;大眾文化與“大眾的文化”、“文化的大眾化”[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5年01期

7 湯宇華;;廉政文化的文化學透視[J];畢節(jié)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02期

8 李永祥;;傣雅服飾的族群標志與民族認同——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漠沙鎮(zhèn)的研究案例[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9期

9 畢仲春;陳麗珠;王威;;中國大學生男子籃球超級聯(lián)賽對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10 應杰;;論巴塘弦子舞蹈“族群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共存[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吾斯曼江·亞庫甫;;清代邊疆歷史學家視野中的清代邊疆民族政策——以沙依然米的《伊米德史》為例[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許斌;;回漢雜居村落社區(qū)的民族、家族與派別——豫西南R市L村個案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劉永生;;民族認同視閾下的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思考[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4 周大鳴;;僑胞與族群邊界的維持(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金柄珉;;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6 趙長雁;;社區(qū)·女性·媒介:族群身份獲得的特殊影響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個白族社區(qū)為個案[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7 范波;;試論布依族社會的文化傳承特征[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8 金宜久;;王岱輿研究中的幾個問題[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楊英杰;;近代保定回族與飲食業(yè)探析[A];中國回商文化(第二輯)[C];2009年

10 趙海瑛;;論盤瓠神話與畬族族群認同的中間環(huán)節(jié)[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胡俊紅;中國家具設計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3 馬京;云南興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0年

4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gòu)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田夏彪;文化認同視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補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晉南北朝羌人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文濤;民國時期西南地區(qū)林業(yè)發(fā)展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9 馬小華;當前清真寺與回族鄉(xiāng)村社會之間關系的實地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謝冰雪;擴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傳統(tǒng)民間組織沙尼調(diào)查[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彩云;偏人族群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董素云;民族福利與民族認同的建構(gòu)[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羅美玲;從宗族儀式到民族節(jié)日[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藍韶昱;中越邊境土司社會互動與認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覃志鵬;廣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慶典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張燕;吐魯番木卡姆的社會功能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7 盧飛斌;菲律賓華族中學生族群認同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孫菁;論天人合一與現(xiàn)代中式家具設計[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9 汪麗娜;高校校園文化的社會功能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方簫;我國地域文化視域中的電視劇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里奧·瓦爾戈斯·略薩,于海青;全球化、民族主義與文化認同[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2年04期

2 費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納”──人文價值再思考之二[J];讀書;1997年10期

3 喬健;民族多元與多元文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4 羅彩娟;徐杰舜;;人類學視野中的廣西民族[J];中國民族;2008年12期

5 王鑒;試論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與一體教育觀的形成與發(fā)展[J];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6 范宏貴 ,唐兆民;壯族族稱的緣起和演變[J];民族研究;1980年05期

7 劉正寅;試論中華民族整體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J];民族研究;2000年06期

8 徐杰舜;論族群與民族[J];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9 李紹明;從中國彝族的認同談族體理論——與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商榷[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10 郝瑞;再談“民族”與“族群”——回應李紹明教授[J];民族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劍峰;;族群認同探析[J];學術探索;2007年01期

2 高源;;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3 周如南;;白馬人族屬研究述評兼及族群認同理論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4 徐黎麗;孟永強;;多民族村落族群認同的原生特點與現(xiàn)代構(gòu)建——以甘肅甘南夏河縣桑曲塘村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王燦;李技文;;近十年我國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研究綜述[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6 張應強,朱愛冬;都市社會的族群認同及其表述實踐[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7 楊小柳;一個處于區(qū)域性“少數(shù)民族”地位的漢族族群建構(gòu)——對云南大理州鶴慶縣金敦鄉(xiāng)積德屯村的調(diào)查[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蘭林友;論族群與族群認同理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索端智;;歷史事實·社會記憶·族群認同——以青海黃南吾屯土族為個案的研究[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湯春華;;圖騰信仰與族群認同——以廣西壯族族群蛙圖騰信仰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建新;柴可;;族群認同的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經(jīng)驗的雙重視野[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2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儀式的傳承與族群認同——以2000年10月龍年大祭為個案[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3 劉大可;;族群認同與族群符號——贛閩粵臺客家族群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藍達居;;畬族認同初論[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5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6 李偉梁;;論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趙海瑛;;論盤瓠神話與畬族族群認同的中間環(huán)節(jié)[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8 張慧真;;教育與民族認同:貴州石門坎花苗族群認同的建構(gòu)[A];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2卷[C];2002年

9 熊迅;;作為展演的認同:邊緣場域與族群表征[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10 海路;徐杰舜;羅彩娟;;族群理論研究文獻回顧[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李銥涵;民族識別與族群認同問題的中外之爭[N];中國民族報;2014年

2 袁同凱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廣西融水苗族民族認同的變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藍劍明;中越巴哼人的跨國族群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黃少華;網(wǎng)絡空間的族群認同[D];蘭州大學;2009年

2 邱興旺;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族群認同與宗教認同[D];上海大學;2009年

3 趙紅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與族群認同[D];廈門大學;2008年

4 張麗劍;“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未;貴州少數(shù)民族的生存發(fā)展與族群認同[D];貴州大學;2009年

2 盧飛斌;菲律賓華族中學生族群認同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孟永強;論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認同與交往[D];蘭州大學;2012年

4 王曉玲;論族群認同和族際交往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卡馬力提·庫爾曼汗;新疆烏魯木齊少數(shù)民族同性戀族群認同分析[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6 應超;當代城市少數(shù)族群的族群認同與族群關系[D];中南民族大學;2009年

7 李霞;錫都個舊:資源開發(fā)與族群認同[D];中山大學;2010年

8 肖麗丹;半山客族群認同的維系與變動[D];中山大學;2010年

9 周穎虹;毛南族族群認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范宇;社會環(huán)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D];河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6864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46864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78e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