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族群認同的宗教性建構——以興蒙鄉(xiāng)蒙古族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9-04-29 20:06
【摘要】: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活在云南興蒙鄉(xiāng)的蒙古族人,獲得了正式民族身份,民族意識逐漸增強。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傳統(tǒng)信仰復興的大背景下,通過把當?shù)卦械年P圣宮改建為三圣宮,發(fā)明一整套祭祀祖先三圣的儀式,并在新近創(chuàng)造的憶祖節(jié)和從內(nèi)蒙古引進的那達慕節(jié)等重要場合展演加強這種新的信仰和儀式,完成了一種"三圣信仰"的新宗教體系及其自我再生產(chǎn)機制的構建,通過宗教信仰的途徑實現(xiàn)了建構和表達自身族群認同的愿望。當然,這一系列宗教性的族群認同表達方式的發(fā)明,實際上深深根植于當?shù)氐脑行叛雠c文化,因而能夠有效的表達與持續(xù)維系當?shù)厝说淖迦赫J同。
[Abstract]:Since the 1950s, Mongolians living in Xingmeng Township of Yunnan Province have gained formal national identity and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ir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he mid-1980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beliefs, It reinforces this new belief and ceremony by transforming the original Guan Sheng Palace into a three Holy Palace, inventing a whole set of rituals to sacrifice the ancestors, and exhibiting important occasions such as the newly created Memoirs Day and the Nadamu Festival introduced from Inner Mongolia, This paper complet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religious system of "three holy beliefs" and its self-reproduction mechanism, and realizes the desire to construct and express its own ethnic identity through the way of religious belief. Of course, the invention of this series of religious ethnic identity expressions is in fact deeply rooted in the local original beliefs and cultures, so it can effectively express and sustain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he local people.
【作者單位】: 凱里學院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編輯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分類號】:C9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野;云南高原的蒙古族[J];云南社會科學;199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寧;;羌族成年禮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周舫;;四川古藺苗族婚戀觀的變遷調(diào)查及原因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3 汪又菊;;儀式與生存邏輯——從人類學角度解讀《紅樓夢》中賈府祭祖儀式[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8年24期

4 楊利慧;儀式的合法性與神話的解構和重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5 岳永逸;傳統(tǒng)的動力學:娃娃親的現(xiàn)代化生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6 鄧小娟;;甘肅秦安羊皮鼓祭禮舞蹈的遺存[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7 索龍高娃;解讀肅北蒙古族"剪胎發(fā)"儀式[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5年01期

8 陳明文;試論民間信仰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價值與作用[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張美麗;任義國;;運城關公傳說的民俗學解讀[J];滄桑;2010年08期

10 鄧偉龍;尹素娥;;儀式教育:當代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與和諧社會構建應當關注的問題[J];創(chuàng)新;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信茹;朱凌飛;;都市中的“媒介儀式”——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媒介傳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2 劉敏;;村落儀式的傳承與嬗變——可邑村阿細跳月的傳播現(xiàn)象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羅國輝;邵雍;;略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孫中山的紀念活動[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4 張密珍;;歷史的演繹與延伸:鄉(xiāng)村民俗事象中的儀式與象征[A];“秩序與進步:浙江社會發(fā)展60年研究”理論研討會暨2009浙江省社會學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董敬畏;;喪葬儀式與村落共意——以陜西關中S村為例[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敏俊卿;;一個伊斯蘭教團體與和諧社會建設關系的社會人類學考察——以東鄉(xiāng)縣庫布林耶門宦為例[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7 邢莉;;蒙古族“那達慕”的變遷[A];《民族遺產(chǎn)》(第一輯)[C];2008年

8 張定貴;;儀式視野下的族群——從村際地戲儀式觀屯堡人族群的穩(wěn)定性[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9 鄧啟耀;;從馬背到牛背——云南蒙古族民間敘事中的文化變遷鏡像[A];游牧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09卷[C];2009年

10 彭永慶;;社會變遷與女性歷史地位的文化透視——基于土家族哭嫁風俗的思考[A];第二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中青年學者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學森;我國毛南族聚居區(qū)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相關生命質(zhì)量的實證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nóng)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5 鄧群剛;集體化時代的山區(qū)建設與環(huán)境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6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馬京;云南興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0年

8 佟金玲;司法儀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宋麗娜;人情的社會基礎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胡沈明;現(xiàn)代新聞評論寬容意識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惠文;麼文化視野下的壯族民間生育禮俗[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蔣宏;先秦情詩與古希臘情詩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林萍;南宋江西地區(qū)民間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4 黎林;嶺南傳統(tǒng)水鄉(xiāng)古村落[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5 常雯婕;文化交流、融合進程中民族服飾的流變[D];云南大學;2010年

6 王柳潤;觀看羌歷年[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7 竇燁明;制度化宗教的本土化實踐[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8 何濤;川北S村公共空間的社會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9 李楊;“開國大典”的政治儀式分析[D];河南大學;2011年

10 楊巧;國慶六十周年慶典的意義建構:效用與局限[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劍峰;;族群認同探析[J];學術探索;2007年01期

2 高源;;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3 周如南;;白馬人族屬研究述評兼及族群認同理論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4 徐黎麗;孟永強;;多民族村落族群認同的原生特點與現(xiàn)代構建——以甘肅甘南夏河縣桑曲塘村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王燦;李技文;;近十年我國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研究綜述[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6 張應強,朱愛冬;都市社會的族群認同及其表述實踐[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7 楊小柳;一個處于區(qū)域性“少數(shù)民族”地位的漢族族群建構——對云南大理州鶴慶縣金敦鄉(xiāng)積德屯村的調(diào)查[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蘭林友;論族群與族群認同理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索端智;;歷史事實·社會記憶·族群認同——以青海黃南吾屯土族為個案的研究[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湯春華;;圖騰信仰與族群認同——以廣西壯族族群蛙圖騰信仰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建新;柴可;;族群認同的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經(jīng)驗的雙重視野[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2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儀式的傳承與族群認同——以2000年10月龍年大祭為個案[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3 劉大可;;族群認同與族群符號——贛閩粵臺客家族群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藍達居;;畬族認同初論[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5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6 李偉梁;;論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趙海瑛;;論盤瓠神話與畬族族群認同的中間環(huán)節(jié)[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8 張慧真;;教育與民族認同:貴州石門坎花苗族群認同的建構[A];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2卷[C];2002年

9 熊迅;;作為展演的認同:邊緣場域與族群表征[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10 海路;徐杰舜;羅彩娟;;族群理論研究文獻回顧[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李銥涵;民族識別與族群認同問題的中外之爭[N];中國民族報;2014年

2 袁同凱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廣西融水苗族民族認同的變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藍劍明;中越巴哼人的跨國族群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黃少華;網(wǎng)絡空間的族群認同[D];蘭州大學;2009年

2 邱興旺;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族群認同與宗教認同[D];上海大學;2009年

3 趙紅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與族群認同[D];廈門大學;2008年

4 張麗劍;“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未;貴州少數(shù)民族的生存發(fā)展與族群認同[D];貴州大學;2009年

2 盧飛斌;菲律賓華族中學生族群認同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孟永強;論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認同與交往[D];蘭州大學;2012年

4 王曉玲;論族群認同和族際交往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卡馬力提·庫爾曼汗;新疆烏魯木齊少數(shù)民族同性戀族群認同分析[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6 應超;當代城市少數(shù)族群的族群認同與族群關系[D];中南民族大學;2009年

7 李霞;錫都個舊:資源開發(fā)與族群認同[D];中山大學;2010年

8 肖麗丹;半山客族群認同的維系與變動[D];中山大學;2010年

9 周穎虹;毛南族族群認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范宇;社會環(huán)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D];河南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246849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46849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aca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