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蒙古族民族認同研究綜觀
本文關鍵詞: 云南蒙古族 民族認同 邊界 形式 出處:《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云南通海蒙古族研究的梳理,討論相關理論問題,指出對于民族認同來說,重要的是邊界的差異和形式的差異,而不是要素的差異和內容的差異。研究者也要注意歷史、國家權力等因素對于云南通海蒙古族認同的重要影響,更多關注民族認同的維系及其重新建構的過程。
[Abstract]:Through combing the study of Mongolian nationality in Tonghai,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issu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ifference of border and form is important to national identity. Researcher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history, state power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Mongolian identity in Tonghai, Yunnan Provinc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長江學者團隊;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基金】:云南大學“211工程”四期民族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邊界與融合:云南通海蒙古族的族性重建”研究成果 重慶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人類學博士論文田野獎助金”資助
【分類號】:C951
【正文快照】: 蒙古族自宋末元初進入云南,迄今已有760年歷史。700多年來,隨著政權更替,他們的生存現(xiàn)狀和文化特質經歷了巨大變化。從最初進入云南的征服者,到明朝隱藏身份的逃難者,再到現(xiàn)代民族國家話語中民族認同的自我表述和“多族共建”,可謂歷盡曲折,命運坎坷。居住在云南的這部分蒙古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納日碧力戈;作為操演的民間口述和作為行動的社會記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鄧啟耀;;從馬背到牛背——云南蒙古族民間敘事中的文化變遷鏡像[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黃淳;云南蒙古族婦女與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4 和即仁;關于云南蒙古族卡卓語的形成[J];民族語文;1998年04期
5 杜玉亭;云南蒙古族魯班節(jié)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0年06期
6 納日碧力戈;全球場景下的“族群”對話[J];世界民族;2001年01期
7 亨利·施瓦茨;索介然;;云南蒙古族簡述[J];民族譯叢;1987年03期
8 鄭荃;云南蒙古族的石刻檔案[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9 馬麗華;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fā)展的心理素質[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10 馬世雯;近20年來的云南蒙古族研究[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京;云南興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戶曉輝;;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現(xiàn)代性的時間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劉偉;張佩佩;;南京國民政府國慶紀念中的辛亥記憶[J];安徽史學;2011年03期
3 華智亞;;族譜、民俗生活與村民的記憶——對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趙丹;;民族心理與其語言運用的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5 陳君;;審美人類學視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東楚門鐵梗游行為個案[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6 汪孔豐;;民俗學教學視閾下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2期
7 張蜀津;;“國家史”的編纂與民族國家集體記憶的建構 論“十七年電影”中的民國敘述[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8 袁劍;;游牧社會視角下的滿蒙歷史:清代族群問題再思考[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0年03期
9 郭小平;王子毅;董朝;;“賈君鵬事件”:媒介事件與社會的“集體記憶”[J];今傳媒;2009年12期
10 劉良;;建國記憶與政黨認同:關系及其限度[J];長白學刊;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信茹;朱凌飛;;都市中的“媒介儀式”——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媒介傳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2 劉敏;;村落儀式的傳承與嬗變——可邑村阿細跳月的傳播現(xiàn)象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譚曉霞;;現(xiàn)代背景下的八寶鎮(zhèn)巫術現(xiàn)狀淺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4 羅正副;;民族文化的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云”儀式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5 邢莉;;蒙古族那達慕的人文精神[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6 姚繼德;;回族學學科體系芻論[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藍炯熹;;盤瓠傳說的理解、曲解和誤解——畬民圖騰文化再研究[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8 趙海瑛;;論盤瓠神話與畬族族群認同的中間環(huán)節(jié)[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9 曹珊;段進宇;侯碩;邢曉娟;;城市記憶度評測——以北京中軸線研究為例[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10 海路;徐杰舜;羅彩娟;;族群理論研究文獻回顧[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艾娟;知青集體記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5 馬京;云南興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0年
6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陶宇;單位制變遷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霽雪;城鄉(xiāng)結合部的社會樣態(tài)與空間實踐[D];吉林大學;2011年
9 徐紅梅;民族服飾文化傳承中的圖像記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鄧樺;云南文山藍靛瑤“度戒”儀式教育過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巧嵐;參與式發(fā)展:程陽橋景區(qū)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陶紅梅;西盟佤族農戶經濟行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許曉斌;工業(yè)遺產與地方社會變遷[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體記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常雯婕;文化交流、融合進程中民族服飾的流變[D];云南大學;2010年
6 丁們;電視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報道策略及功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柳潤;觀看羌歷年[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8 劉婷;鄭州回族婚俗變遷與現(xiàn)代化[D];河南大學;2011年
9 呂金梅;蒙古族那達慕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傳承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康慕云;大學儀典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2 單江秀;;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人類活動及文化創(chuàng)造——以通?h興蒙蒙古族鄉(xiāng)的變遷為例[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11期
3 黃應貴;時間、歷史與記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段偉菊;大樹底下同乘涼——《祖蔭下》重訪與西鎮(zhèn)人族群認同的變遷[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張華志;家族企業(yè)和許p馓鏌暗愕難由煨匝芯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李亦園;族群關系脈絡的反思——序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萬建中;傳說記憶與族群認同——以盤瓠傳說為考察對象[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董印紅;遷徙民族女性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9 楊紹猷;明代蒙古族婚姻和家庭的特點[J];民族研究;1984年04期
10 王希恩;民族認同與民族意識[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姚靜芬;內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民族區(qū)分的測量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翠玉;;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民族認同[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2 佟春霞;;從宗教意識的淡化管窺民族認同——以湖南桃源縣回維村翦姓維吾爾族為例[J];西北民族論叢;2010年00期
3 徐黎麗;;論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以中國為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阿達萊提·塔伊爾;;中國柯爾克孜族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調查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李紫燁;;淺析喀什維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年07期
6 黃光健;;從近代民族認同看佤族社會的人文共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11期
7 覃乃昌;;從族群認同走向民族認同——20世紀中后期廣西的民族識別研究之三[J];廣西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8 曹淑瑤;;馬來亞獨立前當?shù)厝A族的民族認同之研究[J];南洋問題研究;2011年01期
9 陳茂榮;;“民族”與“民族認同”問題研究述評[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年04期
10 郭玉聰;日本華僑華人二、三代的民族認同管窺——以神戶的臺灣籍華僑、華人為例[J];世界民族;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宮玉寬;;我國少數(shù)民族民族認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2 史慧穎;張慶林;范豐慧;蔣立松;;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族認同特點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龍藜;;藏族鍋莊舞的教育人類學分析[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王欣;;試論民族認同的相對性——以民族學田野調查為例[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5 張踐;;論復合性民族與多元文化認同[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6 徐黎麗;;國家認同——影響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族關系的核心因素[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7 胡云生;;構想與現(xiàn)實:三重關系互動中的回族認同[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宮玉寬;;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新進展——學習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的體會[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9 金柄珉;;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賈東海;;新世紀民族意識研究新動向新觀點述評[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多民族國家的民族認同與民族整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記者 魏武 衛(wèi)敏麗 傅雙琪;中華民族已成中國各民族認同的統(tǒng)稱和歸屬[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青海省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執(zhí)筆 吳玉敏;實現(xiàn)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tǒng)一[N];人民日報;2009年
4 樊紅敏;民族認同感如何建構[N];鄭州日報;2008年
5 王希恩;說民族認同[N];學習時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藍云;浙閩邊界正式確定[N];福建日報;2001年
7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 張踐;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0年
8 袁同凱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廣西融水苗族民族認同的變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郭誼;政府的“邊界”在哪里[N];發(fā)展導報;2002年
10 中央編譯局當代所 李義天;構建認同意識下的多民族國家[N];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張寶成;磨合與交融:呼倫貝爾巴爾虎蒙古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周文;佤族心理認同的代際差異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5 時春麗;俄羅斯族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楊斐;中國行政壟斷規(guī)制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7 冶蕓;民族政治精英的雙重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閃蘭靖;回族基層社區(qū)平衡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魯艷;多民族雜居區(qū)民族邊界與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10 楊曉純;散雜居回族經濟與回漢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姚靜芬;內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民族區(qū)分的測量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3 張賀;延吉市朝鮮族初中生民族認同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4 蘇薇薇;“權力的文化網絡”與民族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嚴義娟;在內地學習的維吾爾族青少年的民族認同與社會適應[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慶奎英;當代新疆維吾爾人的人生禮儀與宗教認同[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娜;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溫少玲;中華民族認同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鄧敏;哈尼族、彝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及注意偏向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10 安玉杰;延邊朝鮮族高中生民族認同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790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47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