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電門控4DCT分析胸部腫瘤放療時心臟受量評估誤差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23 05:39
本研究主要量化分析了胸部腫瘤放療時心跳所致心臟、心包及左心室肌的位置、體積、形態(tài)及受照劑量的變化;仡櫺苑治隽22例患者的屏氣下心電門控四維螺旋斷層掃描(four-dimensional computer tomography,4DCT)圖像,在4DCT圖像的20個時相(0%-95%)上分別勾畫心臟、心包及左心室肌。利用MIM Maestro 6.6.9(MIM)工作站和影像組學開源軟件IBEX(imaging biomarker explorer)分析不同時相心臟、心包及左心室肌的位置、體積及形態(tài)變化。在定位CT圖像上進行計劃設(shè)計,將其劑量分布導入MIM工作站,進行四維劑量分布重建并分析不同時相心臟、心包及左心室肌D_(mean)、V_5、V_(10)、V_(20)、V_(30)及V_(40)等劑量-體積指標的變化。為探討臨床中使用靜態(tài)心包勾畫作為危及器官(OAR)對心臟進行保護時心臟的安全性能否得到保證,本研究分析了靜態(tài)心包對動態(tài)心臟的包含情況,并計算了相關(guān)的劑量影響。本研究結(jié)果主要包括:(1)心臟和心包在所有方向位移的平均值均小于1.5 mm,而左心室肌的位移較大,最大可達(4.1±2.8)mm。(2)心臟和心包的體積及相似性指數(shù)(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變化率分別為(16.49±3.85)%和(10.08±2.14)%、(12.62±3.94)%和(5.20±1.54)%,二者的變化均小于左心室肌的(24.23±11.35)%和(184.33±128.61)%,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臟及心包在DSC最大、最小時相間的形態(tài)學參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左心室肌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心臟及心包的D_(mean)隨心跳的變化率分別為(3.33±1.04)%和(2.66±1.15)%,V_5、V_(10)、V_(20)、V_(30)及V_(40)的最大差值的平均值均小于2%,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左心室肌的D_(mean)變化率為(87.05±38.34)%,V_5、V_(10)、V_(20)、V_(30)及V_(40)的最大差值分別為(13.76±4.46)%、(13.64±4.33)%、(12.84±4.55)%、(11.62±4.85)%和(3.63±2.56)%,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左心室肌D_(mean)、V_5、V_(10)、V_(20)、V_(30)及V_(40)的變化顯著大于心臟和心包的同一指標(P0.05)。(4)動態(tài)心臟超出靜態(tài)心包輪廓的體積最高達13.77%,所造成的D_(mean)差值最高達2.08 Gy。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整個心跳周期中,心臟、心包及左心室肌均在不斷變化,而左心室肌的運動變化顯著大于心臟及心包,且左心室肌的運動規(guī)律與心臟及心包均不一致。心跳并沒有引起心臟及心包劑量-體積指標的顯著變化,故心跳可能不是引起心臟及心包劑量-體積指標評估誤差的主要原因;但心跳所致左心室肌的劑量-體積指標變化顯著,需單獨考慮左心室肌的劑量-體積指標限制。由于靜態(tài)心包輪廓并不能完全包含心臟的運動范圍,且已造成劑量誤差,故通過在3DCT上勾畫心包作為OAR對心臟進行劑量評估和風險預測的方法應謹慎使用。
【學位單位】:南華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30.55
【部分圖文】:
圖 2.1 瓦里安 Eclipse 放射治療計劃設(shè)計系統(tǒng)主界面為患者提供放射治療的則是瓦里安公司的 Trilogy 直線加速器。Trilogy 不僅能夠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減輕對 OAR 的損害,并且能夠在同一臺機器上對不
MIMMaestro工作站主界面
IBEX軟件工作主界面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52624
【學位單位】:南華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30.55
【部分圖文】:
圖 2.1 瓦里安 Eclipse 放射治療計劃設(shè)計系統(tǒng)主界面為患者提供放射治療的則是瓦里安公司的 Trilogy 直線加速器。Trilogy 不僅能夠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減輕對 OAR 的損害,并且能夠在同一臺機器上對不
MIMMaestro工作站主界面
IBEX軟件工作主界面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利明;陳曦;苑亞靜;趙路軍;;放射性心臟損傷的研究進展[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7年03期
2 王祎;龍書敬;王軍;;放射性心臟損傷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年13期
3 余子豪;;乳腺癌放射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年07期
4 龍書敬;王軍;王祎;曹峰;焦文鵬;李娜;武亞晶;郭銀;;劑量體積參數(shù)對晚期放射性心包積液發(fā)生的影響[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5年03期
5 杜天幸;李龍;楊繼元;;放射治療導致心臟損傷的研究[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5年03期
6 仝自強;;肺癌放射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4年24期
7 何宏濤;王軍;劉青;王祎;龍書敬;程云杰;景紹武;尚凱;曹峰;楊從容;;急性放射性心臟損傷劑量體積因素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4年10期
8 曾國彬;陳碧茵;陳樟樹;;167例胸部放療患者的心臟損傷臨床分析[J];腫瘤基礎(chǔ)與臨床;2013年03期
9 胡玉林;楊開華;張巖;;肺癌放療對心臟影響因素分析[J];腫瘤防治研究;2007年04期
10 陳多才;代秀東;杜艷華;;肺癌放療致心電圖與心肌酶譜異常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1年10期
本文編號:28526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8526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