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井下水害漫延及避災路線問題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煤礦井下水害漫延及避災路線問題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些年來,礦井水害事故發(fā)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威脅職工生命安全,也給企業(yè)財產帶來慘重的代價。為了使井下工作人員在突水時安全逃生,一方面需要系統(tǒng)地研究水流在巷道復雜拓撲結構中的漫延規(guī)律,建立相應的仿真模型;另一方面需要根據漫延規(guī)律制定相應的避災路線,以最大程度地保證職工的生命安全,降低給企業(yè)帶來的損失。為此,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即礦井水害漫延的數值模擬和礦井下避災路線最短路徑問題,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具體研究的內容包括:(1)為了對井下水害漫延進行仿真,本文首先對巷道突水的變化過程進行了分析。分析發(fā)現(xiàn),根據突水影響因素在不同時間段對水流速度的影響不同,巷道中水流的漫延過程可分成兩個階段:初期動態(tài)變化階段及動態(tài)平衡階段。初期動態(tài)變化階段存在于突水發(fā)生的初期,此階段的特點是巷道中水流的速度以及水位標高都會動態(tài)發(fā)生變化。一段時間過后,巷道中的水流會到達動態(tài)平衡階段。動態(tài)平衡階段的特點是巷道水位標高幾乎達到動態(tài)平衡,突水漫延速度基本上不會隨單位時間突水量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2)為了模擬井下水害的漫延情況,本文開展了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的水害漫延模型構建研究。首先對LBM用于井下水害漫延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論證;基于此建立了相應的突水漫延模型。所構建的模型可用于井下幾種比較常見的巷道結構:直巷道、“Y”型巷道以及“+”型巷道等。進而針對“Y”型巷道角度不唯一的情況,提出了一種新的耦合邊界的方法。通過實驗仿真,并與comsol軟件的模擬結果對比,驗證了本文所構建模型的可行性。(3)針對井下突水漫延趨勢分析時最短路徑查找問題,本文給出了一種基于離散螢火蟲算法的突水漫延最短路徑查找方法。該算法通過采用轉移概率初始化的方法初始化螢火蟲個體,重新定義了螢火蟲的空間距離、最大熒光亮度和相對熒光亮度等,使得螢火蟲個體的狀態(tài)可表示一條從起始點到目標點的有效路徑。為了增加解的多樣性以及防止計算的結果陷入局部最優(yōu)解,以一定概率對螢火蟲代表的路徑執(zhí)行擾動操作。經過多次迭代計算后,可得到所要求解的最短路徑。(4)本文提出了一種可用于突水漫延最短路徑查找的模擬植物生長算法,該方法用每個生長點來代表一條從起始點到目標點的有效路徑。因為采用比例選擇策略,所以目標函數值越優(yōu)的個體越容易被選擇優(yōu)先生長。通過不斷選擇新基點,然后以這些基點為基礎產生新的樹枝生長點。以此往復,多次計算后得到的最優(yōu)解就是所要求的井下最短路徑。最后,通過理論上可行性分析以及仿真計算,驗證了該方法可以用來求解井下最短路徑問題。
【關鍵詞】:礦井水害漫延模擬 礦井下最優(yōu)避災路線 格子Boltzmann方法 離散螢火蟲算法 模擬植物生長算法
【學位授予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D745;TP18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緒論10-18
- 1.1 選題背景及其研究意義10-11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1-14
- 1.2.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1-12
- 1.2.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2-13
- 1.2.3 存在問題13-14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14-16
- 1.4 本章小結16-18
- 第二章 礦井突水漫延及避災路線相關理論與技術18-36
- 2.1 礦井突水漫延相關理論與技術18-30
- 2.1.1 格子氣自動機18-20
- 2.1.2 LBM20-30
- 2.2 礦井避災路線相關理論與技術30-34
- 2.2.1 巷道網絡的表示30
- 2.2.2 影響巷道路徑權重的因素30-32
- 2.2.3 輪盤選擇法32
- 2.2.4 基本Dijkstra算法32-33
- 2.2.5 應用AAA求解最短路徑問題33-34
- 2.3 本章小結34-36
- 第三章 基于LBM的井下突水漫延仿真研究36-48
- 3.1 井下巷道結構的抽象36-37
- 3.2 巷道突水的變化過程分析37-38
- 3.3 單個直巷道的突水漫延模型38-39
- 3.3.1 D2G9模型38
- 3.3.2 數值模擬38-39
- 3.4 “Y”型巷道的突水漫延模型39-45
- 3.4.1 簡單“Y”型巷道的突水漫延模型40-43
- 3.4.2 數值模擬43-45
- 3.5 “+”型巷道的突水漫延模型45-46
- 3.6 本章小結46-48
- 第四章 群智能算法在井下最短路徑問題中的研究48-70
- 4.1 煤礦井下巷道網絡拓撲結構48
- 4.2 基于離散螢火蟲算法求解井下最短路徑48-59
- 4.2.1 螢火蟲算法原理49-51
- 4.2.2 離散螢火蟲算法51-56
- 4.2.3 仿真實驗及結果56-59
- 4.3 基于模擬植物生長算法求解井下最短路徑問題59-67
- 4.3.1 模擬植物生長算法的原理59-61
- 4.3.2 基于模擬植物生長算法的井下避災路線最短路徑尋優(yōu)算法61-65
- 4.3.3 仿真實驗及結果65-67
- 4.4 兩種算法的可行性分析67-68
- 4.5 本章小結68-70
- 第五章 總結和展望70-72
- 5.1 總結70-71
- 5.2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71
- 5.3 展望71-72
- 參考文獻72-76
- 致謝76-78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7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成林,張慶功,褚立法;井下突水綜合治理[J];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2000年04期
2 胡耀青,楊棟,趙陽升,段康廉;礦區(qū)突水監(jiān)控理論及模型[J];煤炭學報;2000年S1期
3 程艷芳;竹山塘礦-170m水平掘進突水分析及處理[J];工程設計與建設;2003年02期
4 馮恩杰,付民強;東灘礦斷層活化對3煤頂板突水的影響[J];煤田地質與勘探;2004年04期
5 陳文林;洛陽礦區(qū)南塊段100m水平中段運巷突水原因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5年02期
6 白峰青;盧蘭萍;緱書寶;董傳彤;張文增;;德盛煤礦特大突水治理技術[J];煤炭學報;2007年07期
7 胡建新;王群偉;;影響煤炭壩礦區(qū)突水的主要因素分析及處理方法[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8 蘇建國;白峰青;緱書寶;;地方煤礦特大突水治理成套技術[J];河北煤炭;2007年06期
9 肖賓;劉蘇芬;;管道型底板承壓突水點封堵技術[J];山東煤炭科技;2007年06期
10 楊之化;;西二區(qū)18層四分段綜放工作面突水原因分析及治理[J];煤;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付民強;劉顯云;;東灘煤礦3煤頂板突水因素分析[A];中國煤炭學會礦井地質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煤炭工業(yè)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水害防治專業(yè)委員會2005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2 薛國標;;桑樹坪煤礦淹井事故井下突水點及過水通道的探查[A];煤礦水害防治技術研究——陜西省煤炭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C];2013年
3 時戰(zhàn)峰;趙星海;張惠軍;王濟洲;;黃陵一號煤礦特大突水物探測量及原因分析[A];第六屆全國礦山測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4 劉儒斌;張文廣;;突水點與小型斷裂構造的對比分析[A];山東煤炭學會2004年度優(yōu)秀學術論文集[C];2004年
5 陳松林;王銳;趙承勇;;河南省礦坑突水影響因素與防治措施[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9年卷(下冊)[C];2009年
6 齊蓬勃;周輝;劉志海;;一次突水成功治理案例[A];煤礦水害防治技術研究——陜西省煤炭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C];2013年
7 郭啟文;陳曉國;王全營;張秋成;;采煤工作面大面積分散突水治理技術[A];科技、工程與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河南省第四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8 陳曉國;;采煤工作面大面積分散突水治理技術[A];2003年度中國煤炭工業(yè)協(xié)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匯編[C];2004年
9 汪高舉;余玉江;梁立勛;;煤礦暗河突水注漿封堵的嘗試[A];第六次全國煤炭工業(yè)科學技術大會文集[C];2005年
10 汪高舉;余玉江;梁立勛;付自力;曾建;;煤礦暗河突水注漿封堵的嘗試[A];礦山建設工程新進展——2005全國礦山建設學術會議文集(上冊)[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杜兵建;總公司大地特勘分公司駱駝山突水治理結束[N];中煤地質報;2010年
2 王代華;古漢山礦疏堵結合治“水龍”[N];焦作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王正民;礦井水患早知道[N];中國煤炭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周毅;隧道充填型管道構造突涌水機理與預測預警及工程應用[D];山東大學;2015年
2 李利平;高風險巖溶隧道突水災變演化機理及其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3 王睿;煤層頂底板突水地質力學條件及其危險性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4 符輝;礦井突水及避災仿真算法的研究與實現(xiàn)[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3年
5 尹尚先;煤礦區(qū)突(涌)水系統(tǒng)分析模擬及應用[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2年
6 徐智敏;深部開采底板破壞及高承壓突水模式、前兆與防治[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智勇;煤礦井下水害漫延及避災路線問題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2 張亮;大采深煤層底板特大突水治理技術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2年
3 魏紅霞;煤礦井下多參數突水信息的動態(tài)評價方法及系統(tǒng)設計[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悅;四川省華鎣山礦區(qū)龍灘煤礦巖溶突水特征與預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5 馮現(xiàn)大;井巷圍巖破斷突水模型試驗及其數值模擬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王曉明;鏵子石膏礦井筒突水綜合治理的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4年
7 劉志軍;承壓水上采煤斷層失穩(wěn)突水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4年
8 李鋒;濟鋼張馬屯鐵礦大帷幕突水監(jiān)測及應力場分析[D];東北大學;2008年
9 吳川;隧洞施工突水突泥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10 田洪勝;雙含水層夾煤層突水危險性研究[D];河北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煤礦井下水害漫延及避災路線問題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30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7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