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生輪藻浸提液對兩種淡水藻類的化感抑制作用及其數(shù)學模型
本文關鍵詞:普生輪藻浸提液對兩種淡水藻類的化感抑制作用及其數(shù)學模型 出處:《生態(tài)學報》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普生輪藻 銅綠微囊藻 斜生柵藻 抑藻效應 數(shù)學模型
【摘要】:利用大型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抑制水華藻類是水域生態(tài)學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探討了不同濃度普生輪藻浸提液對產(chǎn)毒銅綠微囊藻和斜生柵藻(單純以及混合藻類)的抑制作用,并根據(jù)實驗過程中得到的數(shù)據(jù)和數(shù)據(jù)特征,在傳統(tǒng)的Logistic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基礎上,通過微元法建立了普生輪藻浸提液對單純產(chǎn)毒銅綠微囊藻、單純斜生柵藻抑制的數(shù)學模型以及兩藻混合時抑制的數(shù)學模型。結果表明,(1)普生輪藻浸提液無論對單獨的毒性銅綠微囊藻或斜生柵藻還是共生狀態(tài)的毒性銅綠微囊藻和斜生柵藻均有很強抑制作用,且對毒性銅綠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要顯著高于對斜生柵藻;(2)所建立的抑藻模型可有效表征和預測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產(chǎn)毒銅綠微囊藻、斜生柵藻及其混合藻在普生輪藻浸提液脅迫下藻密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通過這些模型可方便地計算出實驗期間任何時間節(jié)點上普生輪藻浸提液的半抑制濃度(EC50)、最小有效濃度(MIC)等指標的預測值、混合藻在小生境中相對穩(wěn)定時的預測值等等。該研究可為實際抑藻的方案制定和實施提供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支撐和參考,具有一定的理論與應用意義。
[Abstract]:The use of large aquatic plant allelopathy inhibition of algae is one of hot research topics in ecolog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Chara vulgaris L. extracts on toxic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Scenedesmus (pure and mixed algae) inhibi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and data obtained in the experiment, in the traditional the Logistic model and Lotka-Volterra model, was derived by the infinitesimal element method Chara vulgaris L. extracts on pure toxic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 simple mathematical model of algal inhibition and inhibition of two algae mixed mathematic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both Chara vulgaris L. extracts on toxicity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lone or in Scenedesmus or symbiotic state of toxic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Scenedesmus showed strong inhibition, and the inhibition of the toxicity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obliquus; (2) The algal model can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 and predict in a range of toxic Microcystis aeruginosa, Scenedesmus and mixed algae in Chara vulgaris L. extracts under stress of algal density changes with time; based on these models can be calculated conveniently at any time during the experiment node extraction Chara vulgaris L. the liquid 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EC50), 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MIC) prediction index value, forecast mixed algae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niche when values and so on.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actual algal plan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o provide support and reference value of the data, it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數(shù)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170443) 安徽省高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KJ2013A139)
【分類號】:Q946;X524
【正文快照】: 湖泊富營養(yǎng)化及其導致的藍藻水華暴發(fā)是目前較為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藍藻水華肆虐,不僅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危害,其釋放的藍藻毒素可被水生生物吸收和累積,并隨食物鏈傳遞,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極大威脅[1-2],因此,對藍藻水華的預防和治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傳統(tǒng)的除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謝平;;微囊藻毒素對人類健康影響相關研究的回顧[J];湖泊科學;2009年05期
2 張庭廷;何梅;吳安平;聶劉旺;;對羥基苯甲酸對銅綠微囊藻的化感效應以及對鯉魚的毒性作用[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8年09期
3 何宗祥;張庭廷;;兩種化感物質(zhì)聯(lián)合抑藻的模型建立及數(shù)學最優(yōu)化[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2年08期
4 姜錦林;宋睿;任靜華;王曉蓉;楊柳燕;;藍藻水華衍生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對水生生物的生態(tài)毒理學研究[J];化學進展;2011年01期
5 邱麗氚;凌元潔;;中國輪藻植物分布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7年05期
6 何宗祥;張庭廷;;四種十八碳脂肪酸抑藻時-效關系分析的數(shù)學模型設計[J];生態(tài)學報;2011年23期
7 張庭廷;鄭春艷;何梅;吳安平;聶劉旺;;脂肪酸類物質(zhì)的抑藻效應及其構效關系[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影;;淺談科研型教學在植物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nóng)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2 安鑫龍;齊遵利;李雪梅;張秀文;;外來入侵植物對赤潮的生態(tài)調(diào)控作用[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33期
3 鄭鵬;崔科;唐匯娟;;水生植物在景觀水體中的凈化作用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23期
4 顏蓉;姬紅利;方炎明;吳永紅;楊林章;;有機化合物對有害藻類的控制技術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17期
5 王夢禪;鐘文英;陳建秋;;鹽酸金霉素及其光降解產(chǎn)物對淡水藻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07期
6 胡建立;周遲駿;祈小丹;周麗麗;;淡水水生植物化感控藻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02期
7 胡威;章典;冉穎霞;張庭廷;;穗花狐尾藻對淡水水華藻類的化感效應(英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4期
8 俞志明,曹西華;“九五”期間中國沿海有害赤潮災害狀況及其防治對策[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2年06期
9 安鑫龍;李雪梅;徐春霞;李志霞;;大型海藻對近海環(huán)境的生態(tài)作用[J];水產(chǎn)科學;2010年02期
10 胡傳林;萬成炎;吳生桂;丁慶秋;潘磊;;藍藻水華的成因及其生態(tài)控制進展[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申晴;崔莉鳳;趙碩;;銅綠微囊藻毒素提取方法的比較研究[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Dynamical Behavior in A Differential-Algebraic Algal Blooms Model[A];第二十七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方群;崔莉鳳;黃振芳;;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對水體富營養(yǎng)化影響的思考[A];2008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卷)[C];2008年
4 胡光濟;張維昊;聶瑩暉;;高等水生植物化感抑藻的研究進展[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09年
5 孫穎穎;閻斌倫;張靜;王長海;;對羥基苯甲酸對五種水華微藻生長的抑制作用[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0年
6 李孝紅;吳珊;唐世文;胡躍恒;;再生水為主要補水水源的河流富營養(yǎng)化實例研究[A];2010年全國給水排水技術信息網(wǎng)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李善茂;李福華;林長江;李偉;王鑫;汪吉章;;生物毒素施毒可行性分析及對策[A];公共安全中的化學問題研究進展(第二卷)[C];2011年
8 孟繁麗;何連生;席北斗;李定龍;孟睿;;水生植物化感效應對銅綠微囊藻化感效應的研究進展[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六卷)[C];2013年
9 黃偉;郭沛涌;陳淑芳;;蜘蛛蘭凈化不同程度富營養(yǎng)水體中氮磷及抑藻效應研究[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五卷)[C];2013年
10 高李李;郭沛涌;蘇光明;魏燕芳;;化感物質(zhì)肉桂酸乙酯對蛋白核小球藻生長及生理特性的影響[A];健康湖泊與美麗中國——第三屆中國湖泊論壇暨第七屆湖北科技論壇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中博;赤潮災害及其綜合防治的生態(tài)、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盧慧明;大型海藻龍須菜化學成分及其對中肋骨條藻化感作用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羅金火;一般時變Gause-型捕食者—食餌動力系統(tǒng)的持續(xù)一致生存性及水華發(fā)生機制的動力模型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張樹林;中草藥對銅綠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機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5 鞠青;增強的UV-B輻射對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 Holm)各個階段生長發(fā)育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6 陶益;UV-C輻照對典型藻類生長抑制效果與機理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7 陳昌仁;不同水動力下水生植物群落底泥磷素遷移特征[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8 劉小為;UV/O_3降解水中新興微污染物的特性與機理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9 汪輝;溶藻細菌對水華與赤潮微藻的抑制效應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10 陳娟;長輸原油管道設計方案優(yōu)化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冀曉青;幾株典型赤潮藻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質(zh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夏雯娟;海藻之間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趙妍;大型海藻緣管滸苔(Enteromorpha linza)對兩種海洋微藻克生效應的初步研究及克生物質(zhì)的分離與鑒定[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侯迎;鼠尾藻對中肋骨條藻的克生作用及其對CO_2加富的響應[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劉欣;凬草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質(zhì)的分析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向安;云南富營養(yǎng)化高原湖泊噬藻體及其宿主多樣性的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7 謝利娟;環(huán)境因子對太湖兩種微囊藻生長及產(chǎn)毒的影響[D];江南大學;2010年
8 趙坤;水網(wǎng)藻對銅綠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9 姜晨;磁性復合混凝劑去除銅綠微囊藻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10 王經(jīng)潔;環(huán)境因子對微囊藻胞外多糖以及藻毒素分泌的影響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娟;梁前進;周云龍;包智泓;李啟軍;;官廳水庫水體中微囊藻毒素及其與微囊藻細胞密度相關性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6年05期
2 吳慶龍;謝平;楊柳燕;高光;劉正文;潘綱;朱本占;;湖泊藍藻水華生態(tài)災害形成機理及防治的基礎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8年11期
3 何家菀,何振榮,郭瓊林;有毒銅綠微囊藻對魚和n灥畝拘訹J];湖泊科學;1997年01期
4 謝平;;微囊藻毒素對人類健康影響相關研究的回顧[J];湖泊科學;2009年05期
5 許川,舒為群;微囊藻毒素污染狀況、檢測及其毒效應[J];國外醫(yī)學(衛(wèi)生學分冊);2005年01期
6 戴樹桂,趙凡,金朝暉,莊源益,袁有才;香蒲植物提取物的抑藻作用及其分離鑒定[J];環(huán)境化學;1997年03期
7 李靜會;高偉;張衡;陸健健;劉光釗;;除藻劑應急治理玄武湖藍藻水華實驗研究[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07年01期
8 張庭廷;何梅;吳安平;聶劉旺;;對羥基苯甲酸對銅綠微囊藻的化感效應以及對鯉魚的毒性作用[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8年09期
9 王紅兵,宋偉民,朱惠剛;上海淀山湖、黃浦江水系浮游藻類及藻類毒素的動態(tài)研究[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1995年05期
10 陸衛(wèi)根 ,林文堯;海門市1969~1999年原發(fā)性肝癌死亡率趨勢及高發(fā)因素的探討[J];交通醫(yī)學;2001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春艷;張庭廷;;鞣花酸對銅綠微囊藻和斜生柵藻的生長抑制作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2 王志強;朱琳;;常用抗菌藥對藻類的急性毒性效應研究[J];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2006年06期
3 王夢禪;鐘文英;陳建秋;;鹽酸金霉素及其光降解產(chǎn)物對淡水藻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07期
4 黃昌春;李云梅;王橋;孫德勇;樂成峰;王利珍;王鑫;;銅綠微囊藻和斜生柵藻生物光學模型[J];湖泊科學;2010年03期
5 史文;劉其根;吳晶;余員龍;劉國棟;;不同藻類對大型n灤婊詈蛻車撓跋靃J];生態(tài)學雜志;2009年06期
6 趙曉東;潘江;李金頁;陶曉磊;龐坤;;銅綠微囊藻和斜生柵藻非穩(wěn)態(tài)營養(yǎng)鹽限制條件下的生長競爭特性[J];生態(tài)學報;2011年13期
7 張余霞;張玲;張陽陽;李倩;陸長梅;吳國榮;張衛(wèi)明;;鹽京九號水稻秸稈對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作用[J];生態(tài)與農(nóng)村環(huán)境學報;2008年03期
8 韓宏英;汞對斜生柵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長發(fā)育及光合作用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學報;1984年02期
9 盧雁,張順意;藻類急性毒性實驗陽性參比毒物的篩選[J];遼寧城鄉(xiāng)環(huán)境科技;1999年02期
10 夏建榮,高坤山;CO_2濃度升高對斜生柵藻生長和光合作用的影響[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麗嘉;李慧敏;杜桂森;;銅綠微囊藻對斜生柵藻增殖的影響(英文)[A];Chenia--Contributions to Cryptogamic Biology(Vol.10)[C];2011年
2 施定基;賈曉會;冉凌飛;王軍成;惠凱林;C.Johnson;;銅綠微囊藻和聚球藻7942受化感抑制的比較[A];慶祝中國藻類學會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09年
3 賈曉會;施定基;馬為民;呂中賢;杜桂森;;銅綠微囊藻的光合生態(tài)生理學研究[A];慶祝中國藻類學會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09年
4 崔莉鳳;方群;趙碩;;銅綠微囊藻與混合藻生長動力學參數(shù)比較分析[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0年
5 張樹林;;中草藥對銅綠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機理的初步研究[A];中國第五屆植物化感作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秦朝陽;劉雪華;趙金博;;不同磷濃度培養(yǎng)條件下銅綠微囊藻高光譜特征研究[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11年
7 孫志偉;段舜山;;典型紅樹植物浸提液抑藻效應研究[A];中國藻類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段靜波;劉文清;張玉鈞;王志剛;肖雪;王歡博;;環(huán)境影響因子對銅綠微囊藻生長和產(chǎn)毒的影響[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摘要集[C];2011年
9 卿人韋;秦捷;蘭利瓊;傅華龍;;缺磷脅迫對藻類堿性磷酸酶的影響[A];中國藻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宋東輝;王思思;朱峗;侯李君;童艷;施定基;;小規(guī)模提取微囊藻質(zhì)粒的方法學研究[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樹林;中草藥對銅綠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機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2 郭鎖蓮;轉基因絮凝斜生柵藻的構建和自絮凝斜生柵藻細胞絮凝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3 任晶;UV/H_2O_2對銅綠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對微囊藻毒素降解機理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陳衛(wèi)民;亞硝酸鹽對銅綠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響[D];南開大學;2009年
5 汪輝;溶藻細菌對水華與赤潮微藻的抑制效應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6 鄭賓國;輻照技術對藍藻生長的抑制機理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7 鄧平;三種沉水植物對浮游植物的化感效應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8 張兵之;伊樂藻對銅綠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9 許海;河湖水體浮游植物群落生態(tài)特征與富營養(yǎng)化控制因子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10 陶益;UV-C輻照對典型藻類生長抑制效果與機理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雷;重金屬脅迫對斜生柵藻和銅綠微囊藻生長及葉綠素熒光特性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2 江晶;萘對斜生柵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毒性效應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攀;小檗堿對微囊藻抑制效應的研究[D];天津農(nóng)學院;2012年
4 鄭桂來;銅綠微囊藻與馬來眼子菜、金魚藻間的化感作用及其機理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5 田程;藻類熒光對重金屬毒性響應規(guī)律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0年
6 張玲;鹽京九號水稻(Oryza sativa L. Yanjing 9)抑制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長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侯東穎;納米二氧化鈦脅迫對普生輪藻的毒性效應[D];山西大學;2012年
8 張靖天;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銅綠微囊藻生長條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0年
9 李艷紅;環(huán)境因子對銅綠微囊藻生長和光合作用的影響[D];南昌大學;2010年
10 張燕偉;銅綠微囊藻在水環(huán)境中生態(tài)作用的研究[D];集美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8174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yysx/1381743.html